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设佛化家庭▪P21

  ..续本文上一页先注意。

  (1)对于一般人

  问人姓氏说:“贵姓”或“尊姓”。自称“敝姓”。

  问人名号说:“台甫”。自称“小名”或“草名”。

  问人的本乡说:“贵处”或“贵县”“贵省”。自称“敝处”“敝县”或“敝省”。

  问人的家说:“府上”或“贵府”。自称“舍下”或“敝舍”。

  称人的学校说:“贵校”。自称“敝校”。

  称人的商店说:“宝号”或“贵公司”。自称“敝号”或“敝公司”。

  称人的父亲说:“令尊”。自称“家父”或“家严”。

  称人的母亲说:“令堂”。自称“家母”或“家慈”。

  称人的妻说:“尊夫人”。自称“内子”或“内人”。

  称人的儿子说:“令郎”;女儿说:“令媛”。自称“小儿”或“小女”。

  称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个“令”字。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侄”,“令侄女”等。

  自称家中长辈的人加一“家”字。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幼辈的人加一“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令侄女”等。要注意“令”“家”“舍”三字不可用错”。至于父母已逝世的,自称“先父”或“先母”。

  问人年岁说:“贵庚”。自称“虚度”。或不用虚度二字,迳称多少岁。倘问老年人年纪,应说:“高寿”。男人对于女子不可轻易问她的年纪。

  (2)对于僧尼

  对出家僧尼不可问姓,因为一切僧尼都是姓释。这是根据佛说:“一切水入海,皆同碱味”的话,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释的。

  问僧尼的法名说:“请问上下”。

  在家的佛徒对于出家的僧尼,都要称他们做“师傅”。能讲经的称他“法师”或“老法帅”。习禅的称“禅师”或“老禅师”。至于“大师”二字,不可随便称呼,只有对于博通经律论三藏而能广行教化的,才可称他为“大师”。

  二、说话的礼貌

  四自侵经,佛说:“谛观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世间的一切纠纷都是从口而出。话说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话说得不好,就会无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这关键就在“粗言”和“善语”上。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要“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语言的运用是有艺术的,我们虽不必做演说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识是应知道,应学习的。下面是我们应注意的几点:

  (1)语言的常识

  和人说话应该先招呼他的名称,然后发言。

  他人的话没有说完,不可截断他的话,自己抢著说。更不可没有听完,就加批评。

  请别人给你作事,要先说一个“请”字,如“请你开门”,“请转交某人”,“请告诉我”,“请你代办”以及“请问尊姓”,“请教台甫”等类的话。

  别人为你作事,或送甚么东西给你,不论事的大小,或东西的多少,都应该说“谢谢”。

  问人而人不愿回答的话,不可再问,免得使人为难。

  不可轻易问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记得薛瑄居士说:“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我们说话能够注意这四个条件,那末说话的礼貌,可算是中节的了。薛居士又说:“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

  (2)说话的修养

  那末我们怎样来改进我们说话的技巧呢?石天基居士所编的传家宝一书里的嘉言很可作我们的参考,他说: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与人相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扬其阴事。此祸关杀身,非独有伤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弹射人者,切不可形之于口舌争论;惟当端坐沉默以消之。此之谓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穷,不鄙人俭,便为长者。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贫贱、残疾、聋瞽、痴呆之类,不可悉数。是皆前生恶业所致。若以尖利之言,纵口讥诮,不独大伤我之长厚,且又是敛怨取祸之道。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异日自己又不被人讥诮耶?

  “听人说话,俱要包容。譬如人说一事,有朝代记错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认识讹舛的,有语句读得颠倒改换的,有荒唐虚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无才学,所以如此。切不可将他坏处,随口说出,代他改正。亦不可笑他鄙他。在我解说教他,虽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没趣,岂不反惹怨恨。前人有言,当面证人,惹恨最大,是与不是,随他说罢。至于见人文字书画,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动静,面目身体,有缺点处,俱要存心包容。积许多福,免许多祸,不可忽也。”

  “以言劝人说人,要先顾自己行止何如。果能自立于正,然后举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从者。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说人,不但人不服从,且将得谤矣。譬如戒人赌博、以及教子孙不可赌博,乃极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赌不止,惟以空言劝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将何辞以应之。凡事皆然,不独赌博一事。华严经说:“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此之谓也。”

  “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过举不自觉,而寻常人皆知其非者。诗文亦然,读者未必皆当;若指我失,即浅学者之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诗文质我,批驳过直,往往致嫌。若一概从谀,又非古道。嘉者极力赞扬,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至诚待人,必不我怨。嘉者逢人称说,谬者绝口勿言,其人闻之,必自感奋。”

  “他人共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让我长短,闻之未免动意;且令其人惭愧无地自容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许多意味,又有许多受用。”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应直告。切勿含糊,致误其事。”

  “与人言,须要和气从容。如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对富人诉贫,起彼借贷之疑;对势家夸富,动彼贪得之谋。”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不说人非,厚道也。不辨己非,高见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说亲友过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既可示人以模范,且可以免我之口过。”

  “凡说话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虽能得十分,止当谦应五分。到后行出多来,彼人自加敬悦。切莫预先满口允诺。倘若行不践言,非独自己惭愧。且又贻笑招怨。”

  “当面件人,惹祸招尤,莫过于此。即不可为之事,亦当婉辞。”

  “以言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容人,集福之要术。”

  “面谀之辞,知之者未必感情。背后之议,衔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厚道,虽闲谈酒谑。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释,过而不留。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愬说。恐怒过意回,无颜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问及,始陈颠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听者虽貌为咨嗟,其实未尝入耳。言之何益”。

  佛说须摩提经里有四条关于说话方面的训词:“何等为四?一者、不传恶说,斗乱彼此。二者、导愚痴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毁败正法,护使不绝。四者、劝勉诸人,教使求佛,令坚不动。是为四法。菩萨用是四事故,不为他人所别离(别离,指为人所舍别离弃)佛于是说偈言: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

  三、庆吊与约会

  佛说:“凡有忧喜,与人共之”。这是说,关于他人有忧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对忧愁的人,自己勿作欢乐的表情;对有喜庆的人,自己勿作忧愁的表情。不是这样的对待人家,别人或以为你是幸灾乐祸的呢。

  (1)忧喜与人同情

  当我们去庆贺亲友的婚姻、寿诞、生子一类的喜庆事情,或是偶然遇著这类的客座筵席,须要代为欣喜欢乐。即使自己怀著忧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额。而且说话之间要加以注意。有关于死丧灾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随便谈论。恐别人误会,以为你在妒忌不乐呢。倘亲友家有疾病、官讼、火盗、死丧诸事,前往慰问,须要代为忧虑悲叹。应以因果业报的道理,开示他们。自己不可有欢喜欣笑的态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恶感。这种对人的举动,都是属于菩萨行四摄法之中的“爱语摄”。所以关于庆吊的事,我们要记住佛所说的:“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这八个字。

  (2)访问须知

  和人约会,一定要准时前往,最好写一纸条预置案上,某日某时须访问某人,以防临时遗忘。

  去访问亲友要顾著对方时间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早则他人尚未起床,迟则耽误他人寝息。2、不可久坐。除特别事故外,以不过三十分钟为宜,以免耽误他人的事。倘有时谈话须延长,必须先问对方现在是不是有事要办理。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办的,当用诚恳的态度直告来宾,请他下次再谈。

  叩人家的门或电铃,不可声音太大太急。使屋内的人听了惊恐不安。

  人家的门倘虚掩著,不可迳自贸然的推进去。应站在门口喊主人的姓名,并轻叩他的门。待主人来开,才进入室内。这样是防室内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时候到他人家里去,雨伞不可带进室内,应该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湿。并要除去鞋底的泥泞,以免污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札、文件、日记、账簿等不可随手翻阅。这是不合理的举动。

  在他人家中不可随处吐痰。吐痰必须入盂。

  (3)怎样招待宾…

《建设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莲宗正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