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设佛化家庭▪P22

  ..续本文上一页

  招待来宾:1、要和蔼。使来宾起欢乐的、和亲近的感觉。2、要尊敬。每个人的心理都喜欢他人称赞自己,欢迎他人对自己有尊敬的态度。所以招待客人,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3、要真心实意。心是无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现出来。对人态度的真实和虚伪,这是很容易被对方所窥察出来的。待人真诚能使人衷心感激,愿意和我们亲近。倘若我们虚伪地待人,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们,那就得不到真实的友情了。我们以虚伪对待别人,别人也用虚伪来报答我们,那末我们前途的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4、谨慎。在谈话当中,不可随便乱说,或是任意批评他人的短处。往往你是无心的说,一传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伤亲友间的感情。倘他人来告诉你,某人怎样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样的恶劣,你须先对他表示同情,然后劝他对某人要原谅。切不可随声附和,批评某人的不好。

  来访的客人倘是陌生的,从未见过面的,彼此应该交换名片。并应该记载他的住址。

  和客人谈话应须投其所好。和他接谈,不可只顾自己所喜好的话。

  在同一时间,有很多客人来访,谈话和应付切不可偏于一两个有财势的人,使人有趋炎附势的讥诮。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们招待客人应该面面顾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虽然不能和每个人长谈,但总当对每个人周旋几句,以免他人感觉不快。

  来宾中如有彼此不相识的,应当给他们介绍姓名,并略述他们的职业。

  对许多客人聚谈的时候,不可对一人耳语,使其他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鉴别

  送客出门,对他点头示别的时候,不可眼看他处。

  要测度对方是怎样的人格,须看他平时的行动。如举止是轻浮的,还是稳重的,言语是夸大的,还是谦和的。在平时观察人有时或许不十分准确。识别人要在缓急的时候,利害的关头。佛说:“缓急别友,战斗见勇”。佛又指示四种因缘,可以测知对方的良莠。三慧经说:“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二者共居当久。三者共语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1)怎样分别善恶

  佛在尸迦罗越经里,对分别人的善恶,诏示我们很详细。佛说:

  “善知识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校。三者、日往消息之(探报人事的顺逆吉凶叫做消息)。四者、坐起常相念。”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2)这是恶友

  善生经载:“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如用饵钓鱼)。二者、与少望多(给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如以前骗过你,加以种种巧言解释,想再来欺骗你)。二者、后诳(对于未来的事,说得如何美妙,使你上当)。三者、现诳(如见说不见,不见说见等类的话)。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你有小错误,便乘机害你)。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佚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3)这是良友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利人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劝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二者、护彼放逸失财(这人已经犯了恶嗜好,劝他戒绝)。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他做错事,不当看别人的面前说出,免损他的名誉,等到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才纠正他)。”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4)四种朋友

  佛在孛经里批评四种朋友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我们对待人,爱憎的心不可太显然。要浑厚涵蓄些。须知人们的品性行为,万有不齐,虽有所短,但是也各有其所长。和人们交际,倘只看见他的短处,那末一天也不可和他同处了。倘念他的长处,尽地球上的人,都是可亲可爱的。然而“四怨如亲”的朋友,对待他总要特别谨慎些,以免后患。

  五、怎样对待人

  人生不能离群独存,像鲁宾逊在孤岛上所过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忍受的。我们既然得和群众共处,那末,应该把怎样对待人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相对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们拿诚恳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诚恳来酬答我们的,倘使我们用诈术待人,人们也会拿诈术来对待我们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慢他人就是慢自己。就使是地位微贱的人,我们也应该以诚敬的态度待他,不可对他慢忽。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辅助,互相敬爱,而不应该互相利用的。互相辅助敬爱,相处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关系终尽以后,就不能继续相处了。总之,待人接物,应该根据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1)以诚待人

  三慧经佛说:“有地则有万物。人有至诚乃有道”。宝女所问经载:“佛告宝女,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何谓为三?(一)未曾欺佛。(二)不自欺身。(三)亦不欺诳一切众生”。所以印光大师教人最注重诚敬。这实在是学佛做人的要道啊!

  (2)人各有所长

  佛在孛经里说:“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又如说:“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耳,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尽其量耳。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我们碰著对方有一件使我们不如意的事情,应该自己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如果只是一味看见别人的不是,那末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鸡犬,无一而非可憎。到处只觉得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里、针刺上,精神必将大受痛苦的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出曜经里佛说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的四句话。

  (3)从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从多讲多话中来的。无论训子女,教小辈,以及勖勉家人,与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气,不如做一个榜样给人看。“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认为当做的事,从自家做起。不当做的事,从自家戒起。如出曜经里佛说:“当自克修,随其教训。己不被训,焉能训彼”。

  (4)对待亲友

  怎样的对待亲属朋友呢?尸迦罗越经里佛说:“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趋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5)对待仆人

  世尊并指示我们怎样的待仆人:“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瘐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关于仆人事主,佛也曾说明:“一者、当早起,勿令主人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主人物,不得捐弃乞丐人”。并说:“当称誉主人善,不得说其恶”。

  仆役有错误过失,不妨善意劝告矫正,不可盛气凌人。对仆役应该体恤,不可刻薄。否则,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来,就得受无形的损失。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驱使那个人的心,才说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随时可以倒戈,可以反脸。仆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励多于斥责讥骂,他们自然甘心服务了。

  (6)送礼要替对方著想

  送礼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讲经济,要替对方设想,使他可得实用。同时还要顾到自己的力量。能够这样去做,可说是“能善行礼节”了。

  (7)是我错

  倘遇发生人事争执的时候,只要自己回心转意,肯认错,对方决没有不谅解、不言归于好的。能够这样做,彼此就相安无事了。天下决没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够诚心罢了。

  我们处世倘能抱定“是我错”的宗旨去应付人,时时观照自己的错处,同时也就没有去找他人的缺点或残疾当作笑话,或作谈话的资料的余暇了。指责他人的缺点或残疾,是刻薄的行为,是犯了十恶业中恶口兼绮语的罪过的。

  (8)处世的嘉言

  怎样对待人,真是一言难尽的,现在引用大德们的嘉言来做个结束。

  王自强居士说:“家庭中许多烦恼,许多闲气…

《建设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莲宗正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