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佛化家庭▪P2

  ..續本文上一頁門看習慣,暗添白發數莖新。

  親恩歌 孫念劬

  豈不深知父母恩,世間那有鐵心人。只因看得妻兒重,沒得工夫到老親!

  漫把錢財米谷論,此身亦是欠娘身。如何毫發能私得,你是雙親什麼人?

  兄弟原同一樹栽,專心供養莫相推。譬如孤孑無兄弟,更向何入推卸來?

  縱然牲鼎祭吾親,不及生前菽水真。打罵來時陪笑面,庭帏歡喜一家春。

  莫怪雙親說話煩,但須忍耐博親歡。老人總爲兒孫計,我到衰年也一般。

  可曉雙親手內貧,要穿要用懶求人?莫因親未分明說,做啞裝聾不作聲。

  要一分時討一分,誰人常有許多心。勸君六飯叁茶外,還要供親幾兩銀。

  戲彩承歡自古聞,但求父母意歡欣。縱然體貼能周到,猶恐芳樽對夕曛。

  誰人不具好心腸?貧苦人家孝益彰。但得吾親能飽暖,自身凍餓又何妨。

  不識親恩看養兒,千辛萬苦不推辭。試將受養親兒意,愛養雙親到老時。

  事親之道,有物質的供養,和法味的供養。

  (2)怎樣是物質的供養

  石天基居士說:“養親條目約有四樣:一是飲食,二是衣服,叁是起居,四是疾病。”

  “飲食的事,爲人子者,那個不欲竭力珍馐,羅列甘旨。若是個富貴人家,何難措辦;若是家業淡泊的,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知古人說得好,菽水承歡,蓋爲貧踐者言也。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鹹淡得宜,生熟中節,不敢潦草,然後敬奉,略有好食,先進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計較。要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虛薄,飲食難得消化,進的食物,須要炖得熱的,軟爛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膩堅實難化之物不可與食。食不可過飽。這飲食調理,爲人子者,俱耍放在心上!”

  “衣服的事,爲人子者,那個不欲錦繡細軟?但富貴人家便容易製造。若是寒儉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氣血自然衰弱,身體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熱先就怕熱。冬月衣服內棉花,每年要換新的,去舊的。薄棉襖要做兩件,秋冬來漸漸加添,春暖時漸漸減去。霜冷之月,若有暖閣輕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溫暖。至于晚間,宜將湯壺,放于被內。再如夏月夏衣,須要涼爽;凡有汗者,頻頻換洗。這衣服調理,爲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起居的事,爲人子者,須要時時照著。凡是江湖風浪,危橋險岸,絕早黑夜,雨雪霜霧,俱不可任父母輕往。凡是喪祭鬥訟憂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輕到。至于勞心費力的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歡樂安逸的事,不妨勸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勸多爲。其行住坐臥,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穩自在,快活過日,就是盡心了。這起居調理,爲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疾病的是,爲人子者,須要加意調攝小心扶持,請名醫用藥。病中煎製湯藥,進奉飲食,俱要自己親爲,不可盡委奴婢,切不可生一個懈怠的心。只要你在幼小的時候,有了疾病,爲父母的,不知替你調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盡心的理!父母有病,萬一作汙床褥,爲子者,俱要勤勤洗換,切不可生一個嫌惡的心。只想你在懷抱中,便溺糞汙,爲父母的,不知替你潔淨了多少,你今日豈可有嫌惡的理!這疾病調理,爲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這是物質的供養。

  (3)怎樣是法味的供養

  恩愛眷屬,不過數十年罷了。這數十年的光陰,是很容易過去的。“風木生悲”誰也是免不了的啊!父子夫妻平日聚首的時候,很是難割難舍,可是一旦到了生死的分途,壽命不能假借,罪苦不能代負,就將手足無措了。智慧無上的世尊,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且看他怎樣的警告我們罷:

  世尊在無量壽經裏,懇切地告訴我們:“人在世間,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又說:“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又說:“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又說:“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疊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又世尊在善生經裏說:“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壽以盡,舍故當受新。各追所作行,無際如車輪”。所以大慈悲的世尊,指示我們念佛,使我們到達極樂世界,解決這人生的缺憾。我們應該勸父母念佛,把父母從苦海裏度到淨土,這才是真正澈底的報恩啊!

  王日休居士說:“世間之孝,一世而止,猶爲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以父母生淨土,福壽不止,如恒河沙劫,此莫大之孝也。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勸勉,他日徒傷其心,徒爲厚禮,亦何益乎?若又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以此功德,資父母之福壽,厚父母之善報,佛不阻衆生之願,此意必可遂矣。上品上生者,先言孝養父母,吾能推是心以爲孝養,其往生品第可見矣”。

  王蓮舫居士說:“兒子事親,生求其安,死求其樂。佛說:“死生無常,沈淪六趣”。親求超脫,須仗佛力。爲子者親在之日,當勸親念佛,即世安養。親沒之後,宜廣行善事,勸修淨業,資親冥福,往生淨土。庶先靈早得永久之安樂,而子心亦可稍慰于無憾。斯又孝之至矣。或謂奉佛救親,未免以不肖之心待父母,不知父母有德,非仗佛力,難達佛境。天福享盡,還應墮落。父母無德,不免沈淪,叁途受苦,靠誰超拔?此孝子愛親之心,所以不容己于懷也”。

  親與子的問題,限于篇幅不能盡量的殚述,我們只要記著:“要知親恩,只看自己怎樣養兒育女;要求子順,必先自己做到孝順爺娘”。這幾句話就是了。

  二、婆與媳之間

  家庭中最容易在意見上發生沖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間常常爲了極小的事情而鬧意見。若要維持家庭間融融之樂,做婆媳的要公允,要寬恕;做媳婦的要服從,要忍讓。

  (1)彼此都要做婆媳的

  婆婆也是做過媳婦的,而媳婦將來也要做婆婆的啊。婆婆的女兒要做人家的媳婦,而婆婆的媳婦也就是人家的女兒啊。一個人若是自己做媳婦,或是自己的女兒做媳婦時,受到了無理的委曲,她的心中自然是不快活的;那末做了婆婆,就不應該向媳婦故意尋錯處。若遇到媳婦有錯誤的地方,也應該和顔悅色的糾正她。糾正的時候,不可當著他人的面前使她難堪。釋迦世尊指示我們,在糾正他人的過失時,要“屏相教誡”,就是要在沒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誨。兒媳間如果有一時的言語沖突,做尊長的最好不要牽入漩渦,否則將會引起更大的糾紛;因爲偏袒于一方總會引起另一方面的不快的。

  (2)由隔膜而誤會

  有許多做婆婆的,以爲自己的女兒總是好的,媳婦不是我所生,總是不好的。存著這種錯誤見解,婆媳間就生起一層隔膜了。由隔膜而發生誤會,由小事而起爭執,從此家庭不和,于是“诟谇日聞”。若是遇著搬嘴弄舌的小姑,撥弄是非,就把一個家庭弄得亂七八糟了。其病源就在于不公允,不寬恕。婆婆待媳婦,要和待自己的女兒一樣。媳婦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輕人總有點不懂事的”。這樣處處原諒她,自然你親我愛了。此外對于媳婦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親熱,切不可有藐視的態度。

  (3)迎合婆婆的意

  做媳婦的應該盡可能的把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合理的修改得適合婆婆的意,以期得到婆婆的歡心。最要緊的,便是應該易地設想:“我將來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將來有一個媳婦不稱自己的心意,我將會覺得怎樣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親,當然要和自己的母親一般,要盡心奉侍啊。

  不知理的媳婦常常因著夫家貧窮,工作繁雜,以及人口衆多,衣食儉樸,而故意做出使人難堪的舉動。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勢力,輕慢公婆丈夫的。這樣的媳婦沒有不使家庭的幸福決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婦的,若有懶惰奢侈邪僻等不良習慣,也足以妨礙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革的。

  陸景宣居士說:“媳婦不惟自己要盡孝,尤當勸夫盡孝。若丈夫于公姑小有違言,便當代爲謝罪,曰:此由媳婦不賢,致使吾夫不順于公姑,非獨丈夫之罪也。請公姑息怒,今後當勸丈夫改過矣。

  “婦與姑之最易失歡心者,爲背後之言語,最易得歡心者,亦背後之言語。如在母家親戚或夫家親戚之前,凡有言語,必稱公姑之德,多蒙優待,只是我不能孝順。展轉傳聞,公姑豈不大喜乎?若略有一言怨望,公姑聞之,心必不喜矣”。

  (4)處理母與妻的糾紛

  做兒子的(或丈夫)當母與妻發生糾紛的時候,對于母和妻應作個別談話。對母親一方面應用誠懇的謝罪方式,請求原諒。當母親提起媳婦不好時,應該完全承認過錯,使老人家出了口氣,而覺得歡喜。對于妻的方面,應該對她表同情,對她解釋和安慰,用情愛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須使妻因情愛的感動,而孝敬尊長。記得王朗川居士說:“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爲孝。婦能養親者也,朝夕不離,潔奉甘旨,而親心悅。故舅姑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真是入情入理的話。

  夫婦篇

  一、共同生活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絕對不是男子的寄生蟲;男子絕對不是女子的牛馬。家庭的組織,是雙方分工合作的。一對夫婦,由戀愛而結婚,在戀愛時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誠坦白的態度,專以隱己之惡,揚己之善的技巧來博取對方的歡心,這樣的戀愛假使成熟,就要結成不良的後果。往往到了結婚以後,以爲雙方的名分已經確定了,夫婦的關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過去抑製自己,博取對方歡心的觀念就改變了。一切行爲就處處隨便,以爲夫婦間不需要客氣,反以爲客氣是虛僞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婦間最需要的是客氣。倘不體諒對方的關心,反怪他爲麻煩,不贊美對方的謙遜,而說她卑下;再不客氣的還企圖屈抑對方,以遷就自己。逐漸的,彼此把所有的劣點毫無顧忌的暴露出來了,結果日久生厭,只覺得對方的可憎了。誠…

《建設佛化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宗正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