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永思集▪P27

  ..續本文上一頁。(感夢赴木渎進谒,二十五日合攝一影,距本師坐化生西才一七日。)

  師今知我意雲何,翹望吳門幽喟多,

  亂世蒼生方痛苦,名山白業久蹉跎。

  垣亡北鬥樞安仰,舟失南針岸易訛,

  遠欲供齋無可供,報恩惟有念彌陀。

  注:李圓淨《人鑒》一書指上詩非彼所作,乃汪千紉作。

  十四

  李慧澄

  十九年前禮南海,承師苦切誨諄諄;

  光明幢倒吾安仰,剩有淋浪淚滿巾。

  (民國十一年夏,普陀進香,谒師于法雨寺之藏經樓。一見即勸導持名念佛,開示懇切周摯,雖頑石亦應點頭。十七年春,師莅滬,特延至二憶精舍佛堂,與亡室周氏聖定同受皈戒,自此趣向始定。)

  同心人去黯銷魂,敢效蒙莊亦鼓盆;

  中品下生經判定,爲伊回向感深恩。

  (民國二十年秋,聖定以疾殁于精舍。曾將其臨終以及前後情形禀師,且詢其能生西方與否。據師函示,判爲中品下生。且告以當朝暮課誦時,稱彼法名,回向叁七,以盡師生之誼。故當時余有挽聯雲:“持齋共禮金仙,卿每雲塵世聚散靡常,何似樂邦同命鳥;示疾遽登寶地,我自歎淨業機緣難熟,獨爲忍土未歸人。”自聖定之亡,忽忽七年,不意師竟又西去。嗚呼傷已!)

  文鈔正續兩編刊,法弱魔強下筆難;

  警世苦心說因果,總斯只手挽狂瀾。

  堂堂白日快西馳,不念彌陀更念誰(師聯語)?

  總爲修持了生死,轉于呵斥見慈悲。

  (修淨業人如欲作大通家,當另請高明,屢見《文鈔》。)

  蓮風疊扇奏膚功,萬論千經一句融;

  勢至化身弘淨土,故應念佛證圓通。

  (楊信芳女居士有師是勢至化身之夢,其記錄見第叁十期《覺有情半月刊》。)

  對機說法避玄談,願把蓮宗獨力擔;

  代有異人爲教出,靈峰之後又靈岩。

  (第叁句用吳梅村語)

  回入娑婆誓願深,莫令慧日竟銷沈;

  抑禅揚淨滋疑謗,誰識慈航一片心?

  (佛徒多有疑師爲揚淨抑禅者,不知末法衆生根機淺薄,而我慢習氣甚重,師特出手眼,告以自力之外必仗佛力,庶可往生,益見良工心苦。)

  百萬人天紛雨泣,大千沙界灑芬陀;

  社名弘化留弘願,奈此癡頑群衆何?

  信願行叁稱鼎足,樂邦惟此是傳燈;

  罕言理性詳言事,慚愧僧成模範僧。

  (師行起解絕之風,媲美古德,而自號曰常慚愧僧,即是大好模範。且其駐錫普陀法雨寺時,山上均稱爲模範僧,人格偉大,感化可知。此正所謂實至名歸者也。)

  百花深處松千尺,衆鳥喧時鶴一聲;

  師表人天今已矣,睹茲遺像倍傷情!

  (百花聯用古人句,以喻師之高行,似頗確當。)

  十五

  傅經方

  小住人間八十年,悲深獨駕願王船;

  往來不著讵雲寂,盡未來時度有緣。

  十六

  王小徐

  《覺有情半月刊》社陳無我居士來書,言印光大師于十一月初四在靈岩生西,《覺刊》連出紀念大師專號,征求紀念文字。余夙世未修普賢菩薩第二行願,不善作贊歎文字,勉說偈句四百二十字,聊以塞責。王季同

  印光大菩薩,乘願來茲土,以一句佛號,普攝利鈍根;

  誓于叁千界,遍種九品蓮,住世八十載,功德贊不盡。

  弟子遍天下,一心持名號,文鈔若幹卷,舌相覆大千;

  一函遍答覆,甚難希有事,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法;

  靈岩古道場,曆劫成廢墟,賴師興複力,佛聲徹遐迩。

  儒家慢增上,拒佛自鳴高,淨宗諸文字,坐是罕寓目;

  師創弘化社,募印億萬冊,流通遍宇內,法施悉周洽。

  我早習新學,亦幸聞正法,觀世界大亂,由不信果報;

  果報世俗谛,佛現量親證,我亦可比知,實是真能立。

  然彼新學界,多一闡提輩,依其似能破,謗之爲迷信;

  青年諸學子,一盲引衆盲,謂果報無稽,不妨任作爲。

  欲摧彼邪見,惟有弘佛化,是故我發願,對彼說佛法;

  佛法方便門,號八萬四千,衆生根差別,接引各異宜。

  我觀新學子,得度之機緣,在法相唯識,及以祖師禅;

  故常對彼等,說此二法門,亦以是因緣,願參即淨禅。

  嘗以差別願,與友共商量,亦嘗呈似師,蒙師垂開示。

  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慚愧怠根性,髀肉尚充滿。

  昨得故人書,言師返安養,衆生無福德,感師速舍去。

  嗟今五濁世,娑婆苦無量,鐵鷹飛滿天,炸彈投滿地;

  哲學宗唯物,政治主法西,享受無厭足,爭奪靡底止;

  人口論嚴重,死亡率增劇,哀哉良導師!胡爲遽西歸。

  十七

  張覺明女士

  時維葭月有四日,黯淡天容風蕭瑟,

  遙傳慧日忽西沈,痛哭失聲心慘栗。

  去春慈命畫宗師,准備莊嚴西去時,(去春命畫曆代淨宗祖師像,備西生時法事用。以筆弱難勝任,且劫後畫具全失,未能應命。)

  谕言旦暮離塵境,汝應精勤毋自悲。

  西冷劫後遂藏拙,仰體慈懷殊喜悅,(大師知余比年謝絕文字書畫應酬,頗爲喜悅)

  常思再谒願終虛,一面忽遽成永別。(只于受五戒時,面聆訓語。)

  燕京昔日厭囂塵,渴慕桃源世外人,

  乩扶木筆殷勤讀,怪誕迷離徒耗神。

  南歸邂逅善知識,盛道師尊世楷則,

  塵心頓覺歡喜生,至敬皈依仰碩德。

  諄諄教我念彌陀,百歲光陰一刹那,

  此身須向今生度,莫悔寶山空手過。

  展函字字皆珠玉,灌頂醍醐治叁毒,

  在家束縛遠行難,不睹慈顔心未足。

  夜深忽夢到姑蘇,廣殿傳聲姓氏呼,

  悠揚細樂來僧衆,法服輝煌偉丈夫。

  形骸自顧何委瑣,叁尺孩提敝衣裹,

  五體投誠仰首觀,光明寶相莊嚴坐。

  (民國廿五年春,夢有人導行赴蘇。至則廣殿無人,囑令少待,俄聞音樂婉妙,一僧自旁室出,法服輝煌,高大倍人,侍徒十余,高大如之。即有人呼余禮師,自顧形骸委瑣,渺小如孩提,衣履不整,惶愧交並。禮畢仰視,則高坐者法相莊嚴,祥光四照。後見師尊道影,俨然夢中所禮僧也。)

  夢醒擬摹出世容,嚴辭不許人迎逢,

  精誠感現凡夫相,一幅風行仰淨宗,

  (拙繪大師法相,乃第二次夢見之凡夫立相,見者頗多發心念佛。)

  慈心悲憫衆生苦,海上息災振法鼓,

  癡迷警醒懼沈淪,士女皈依不可數。

  菰城遠聆獅吼聲,苦恨無緣致禮迎,

  巍巍功德增敬仰,刺臂書經瀝至誠。

  (上海啓建護國法會時,余在菰城,以收音機靜聆法語。因刺臂瀝血,書《阿彌陀經》一卷,送會供養,以表護法至誠。)

  頻年法駕駐靈山,戒語文鈔次第頒,

  鈍根正喜滋甘露,極樂蓮胎冀可攀。

  彌陀接引西方去,腸斷缁流悲士庶,

  救世婆心無盡期,法雲普覆留鴻著。

  我今揮淚挽長歌,永志師恩終不磨,

  同門弟子勤精進,焰焰燈傳正法荷。

  十八

  紀驅長

  菲島客次聞印光大師西歸

  師風豈獨南閻現,直及諸天廿八層。

  舌有廣長頻說法,心無挂礙始爲僧。

  叁生弱水緣何淺(袁枚句),一會靈山愧未能。(客居海外拜見無緣)

  珍重大乘衣缽在,薪傳誰繼佛圖澄?

  十九

  黃智隆

  憶二十五年春,偕幼弟奉母赴蘇州報國寺,皈依印光大師。大師掩關寺中,荷蒙攝受,其偉貌慈容,迄今猶深印吾八識田中也。大師房門上,貼有警策雲:“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蒙鑒愚,真是蓮友。”自警警人,真誠懇切。兩丸如駛,曾幾何時,而吾師已西逝矣!成叁絕以悼。

  東林遺緒漸茫茫,爝火方爭日月光,

  卻喜文鈔編正續,闡揚聖道有津梁。

  叁千國土盡腥膻,幸有西秦火裏蓮,

  昔日覺園敷講座,蒙蒙花雨散諸天。

  弟兄慈母列門牆,骨肉同心一瓣香,

  記得吳中朝觐日,親承摩頂最難忘。

  二十

  張聖慧

  噩耗傳來一月遲,空窗雪夜哭吾師,

  人天眼滅悲何極,腸斷遺容瞻禮時。

  曾賜新書一車余,虔誠恭讀樂如如,

  千金一諾尚虛約,未講憨山年譜疏。

  (師曾寄《憨山大師年譜疏》數十冊,囑爲講演。)

  一片鞋皮徹底酬,百千偈語中止流,

  摩娑頸上痕依舊,千古令人痛不休。

  (予在關中,閱《宗鏡錄》叁七日畢,偶有省發,偈語如流,曾錄呈十章請示。師以爲與妙峰法師事相類,即以蒲王開示妙法師偈寄予,以作最決烈之訓誨。其偈雲:者片臭鞋底,封將寄與汝,不是爲別事,專打作詩嘴。)

  四宏誓願勵初學,六字彌陀傳淨宗,

  最是令人難忘處,普陀叁次谒慈容。

  憐才知我眼還青,诏誡頻頻不暫停,

  謹遵吾師真實義,彌陀講罷又觀經。

  (師谕常言:汝當以粲花之舌,錦繡之筆,宏揚淨土,功德無量。)

  上品上生最吉祥,佛來親迎放毫光,

  望師俯念蒼生苦,乘願重來到此方。

  二十一

  馮稚銘

  慧炬高燒燭暗昏,蓮風大扇度沈淪;

  文章般若人傳誦,法語圓融世所尊。

  覺世但談極樂國,指歸恒贊最玄門;

  靈岩舍報分明處,示現慈悲滿月痕。

  八十遐齡養太和,釋尊世壽恰相符;

  耆年碩德應知少,警訓雄文有足多。

  故現色身來濁世,料乘悲願駐娑婆;

  當頭棒喝無他語,六字洪名伏萬魔。

  再來重現比丘身,嚴淨毗尼六十春;

  說法每當獅子座,逗機常度鈍根人。

  木樨香證無生忍,玉藕花開不染塵;

  獅吼象鳴今已矣,人天無不淚涔涔!

  二十二

  江謙

  雪裏梅花撲鼻香,天生剛骨領群芳,

  及門桃李盈天下,一徑同歸極樂邦。

  庸言庸行路平平,信是家常粥飯僧,

  世出世間非隔絕,嘉言文集佛儒聲。

  老人一宿鎮南天,廿載恩師永劫緣,

  男女兒孫皆弟子,全家日日拜師前。

  忽報人天失大師,淚波湧入寶蓮池,

  願師授記還來此,永作娑婆正遍知。

  二十叁

  屈翰南

  慧通于民國十七年于役陝西長安,內弟沈君自北京郵寄《印光大師文鈔》四冊,即便領受。民國二十年,調任杭州,暇日往佛社念佛,恒至彌陀寺瞻禮石經,聞師化導事甚稔。二十五年在湖州,時滬上覺園建護國息災法會,師…

《印光大師永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建設佛化家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