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可言,正如一個人經常在銀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卻也不斷開付支票,結果到月底結算,銀行存款所剩無幾,甚至有時還會透支的現象一樣。因此一個人不僅要盡量行善積德,而且平時更要注意修持或守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等等)以免造成惡業而抵銷善行,正如一個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還要注意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樣才能增進財富,道理完全一樣。因此修福(布施)與修慧兩者都很重要,應該同時並重,不可偏廢才是。
(8)有一些讀者曾經寫信給筆者,表示“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一、二集的內容,絕大部分均屬于現世報的現象,事實上,因緣果報的現象除了現世報的部分之外,還應該包括二世、叁世及多世的果報才算合理和完全。筆者對于這些批評非常感謝,這種見解事實上極爲正確,筆者完全加以同意。不過筆者深感遺憾的是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也沒有任何的神通,因此無法對于隔世和多世的因果現象作追蹤調查的研究,目前僅能將平日所見所聞、所觀察、所實驗,以及能加以調查了解的現世報方面真實的資料加以整理和著述,以供一般讀者的參考和借鏡,本書無法完全符合讀者的期望和要求,謹在此表示衷心的歉意。
(五)結語
最後筆者謹將本文的重點歸納如下,以供讀者的參考: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果的現象也是如此,必須依賴“智慧”與“經驗”的歸納才能領悟和確立,否則舉證再多也無補于事。
2、一個人只是“心好”,“不害人”並不夠,還應該進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個人的業障,才能減輕惡報,進而種下善因獲得善報。
3、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閑暇,只要發心行善,多行無畏施,盡量利用機會幫助別人、服務大衆,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進大家的幸福,隨時身體力行,實踐各種美德,便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行。
4、行善如運動,必須有恒心,長期行之必可獲得明顯的回報,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換言之,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
5、一個人要爲善爲惡全在一念之間,要成聖賢或自甘墮落也全然決乎一心,因此“禍福無門,由人自召”,一個人的命運的改造,主要還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時應該培養“智慧”和“正見”,以及擇善固執的意志,才不會見異思遷,而誤入歧途。
6、要布施行善最好能事先了解對象的實況,如此才能發揮“雪中送炭”的真正作用,也才能使寶貴的善款不致于浪費和誤用。此外,如果有人利用人們的善心來騙取別人的同情和財物,則將來這些善心人士一旦發覺上當受騙,便可能心存警惕或顧忌,不再熱心慷慨助人,結果往往會使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接濟,因此這類騙徒(以及假借慈善之名卻暗中遂其自私目的的僞善之徒)將來所受的惡報必然罪加一等,比一般更爲嚴厲。
7、一個人如果愈注重觀察便愈了解因果現象的可怕,“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此要求福避禍,就必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此將來才能最有“保障”。
8、穆罕默德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因此愈能奉獻社會,愈能替衆生造福者,事實上便愈“富有”,也愈“偉大”,所以具有真智慧的人不會自私,因爲“唯其不私,所以能成大私。”奉獻最多的人,功德最大,將來享受福報最多的也是他自己。
9、大科學家牛頓說:“知識淺薄的人會遠離上帝,但知識大量增加後便會回到上帝的身邊。”美國著名的學者威廉·詹姆士也曾說:“如果真有一個上帝,而我們不知道或不承認,則將來死後不知道要吃多大的虧。”同樣的,如果宇宙間真有賞善罰惡的因果現象,而自己不知道或堅持不承認,則將來有一天也很可能會後悔莫及的。
作者心中的話
自從本系列善書發行後,承蒙讀者熱烈的回響,心中至感欣慰。然而作者卻擔心有些讀者看了本書後,可能以偏概全,誤認只要捐款助人就是最好的行善方式,爲了避免這類偏差的現象,作者至盼讀者能進一步了解因果的道理: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一個人如能勸人改過遷善、啓發別人智慧或良知、擔任義工、照顧病老、鼓勵安慰別人、鋪橋造路、維護環保,甚至時時心存慈悲、面帶笑容,去孝順父母,去善待一切衆生(包括人與動物),則這些都要比單純的捐款更具功德。
二、行善後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惡業(例如犯五戒、十惡,或從事損人利己及傷天害理之類的壞事),否則所有的善行均將被抵消漏盡,甚至功不敵過,還遭惡報。
叁、行善如果出自純粹救人的動機,則此種“無相布施”的功德可說是最大。反之如果只爲沾名釣譽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則其福報便非常有限(不過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爲何同樣作布施,有人福報很明顯,有人卻不明顯,其道理也在此。
四、如果有人長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無感應,則其主因除上述幾點外,佛經所雲:“爲善必昌,爲何不昌?必有于殃,殃盡乃昌;爲惡必殃,爲何不殃?必有余昌,昌盡乃殃。”這可能是最好的解釋。因此千萬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應該具備耐心,並深信只要持續認真行善,努力修持,誠心忏悔,將來一旦業障消盡,必可得到解脫,而享受美好的福報。
五、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還要修慧,因爲唯有了解佛法,培養智慧,才能清靜心靈,免除煩惱,甚至了脫生死,一切都看得開,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二集 —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