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學者和先知先覺的聖賢才能真正加以體會。許多人無法加以相信甚至加以懷疑,並斥責爲無稽或迷信,自然是屬于意料中事,不足爲奇。此外,筆者還曾經注意比較目前所盛行的各種宗教,都深深感到每一種正常的宗教所以能夠成立,而且能夠廣爲大衆所信仰,無疑的都有他們的長處和特色,雖然他們彼此之間的教義和觀點有所不同,然而卻都具備著一個共同的使命或任務,那就是喚醒人們覺悟,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不可再醉生夢死,渾渾噩噩,不僅要虔誠信仰冥冥中的上蒼,而且更要進一步把握活著的一段時期盡量奉獻自己的一切,來幫助別人或一切痛苦不幸的生命,唯有如此,將來一旦死了,在接受某種嚴正的審判之後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脫,否則便要受到應有的懲罰或報應。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宗教,尤其是正派的宗教,主要的目的大都是在淨化民心、勸人爲善、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以便改善社會風氣,增進人生的幸福。因此筆者認爲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這一種正確的認識,而且努力奉獻爲社會及一切衆生解除苦惱、增進快樂,則縱然尚未參加或信仰什麼宗教,那麼他也已經在發揚宗教的精神,在實現救人救世的目的,因此也就非常值得敬佩和稱贊。反之,一個人縱然參加了宗教,成爲某一派虔誠的信徒,可是如果所作所爲均未能符合宗教原來根本的目的,而只是斤斤計較于某一種教義的解釋,或只是重視某一種儀式的細節,結果便可能本末倒置、輕重不分,有些甚至未能救生,反而大量殺生,而全然忘卻了原來神聖而崇高的目的。筆者認爲這一類的宗教,不僅對于世道民心毫無助益,反而誤盡蒼生、害人不淺。因此盡量培養正確的宗教觀念,以及合理的信仰方式,同時建立正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筆者認爲本書所提供的一些實際經驗和一些人物的見解,如果能夠讓讀者獲得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參考,那麼便是筆者最大的一個心願。
(四)筆者的感言和建議
筆者自從撰寫並出版“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一書之後,盡管經常受到許多讀者的鼓勵和回響,然而有時也常常覺得書中有些部分仍然解釋不夠詳盡,比喻不夠恰當,或說理不夠深入,或事後讀者的質疑而不得不加以說明和澄清之處,因此謹在此補充申述如下:
(1)老子道德經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個非常合理而完美的道理,事實上只能在觀念上或心理上加以確認或建立,如果一定要用具體的事物加以譬喻說明,則由于所舉的實例往往多少會有瑕疵,因此多少也總會遭受人們的挑剔或批評,正如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我們的世界有兩個,一個是現象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前者是吾人感官所能看到、聽到或接觸到的一些個別的事物(例如某人、某樹、某棟房子、某一機器......等等),這些都毫無例外的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在變形或變質,而理念世界(或觀念世界)卻由于人類藉歸納的能力所獲得的一種共相,這些抽象化的觀念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它們不僅能夠保有最完整與最理想的形象,而且永遠都不會變化,例如“美人”的概念,是代表最完美無疵的一個美女的形象,只有人人心中能夠加以體會,如果硬要舉出一個現實世界中的某一個明星或尤物來說明,則必然會引起許多的挑剔或非議。解釋因果的現象也是如此。筆者有一位學物理的同事郭教授,曾經對筆者表示,科學上有因果的定律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事實,很少人能加以懷疑,至于社會人文或生命演化方面,她相信也必然有因果的現象存在其間,不論從邏輯方面或就事實經驗上,均可以獲得證明,不過如果舉出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則這種正確的定律反而處處有毛病,顯得不夠完美與埋想,正如她相信牛頓叁大定律,但如果舉出實例加以證明,結果往往會節外生枝,甚至令人産生一些疑問。此外又如數字上的“無限大”(∞)這種概念,如果我們舉出實例加以說明,結果也很容易造成一些莫須有的誤解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因果的定律主要還是須要憑借一個人的智慧和經驗來加以歸納和領悟,否則舉證再多也可能無法使人信服,這也是我們應該認識的一個事實。
(2)我們時常聽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夠了,何必做什麼善事。”“我們只要心裏不存惡念,不要害人就夠了,何必信什麼因果。”這些話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細加推究,實在是似是而非,因爲心中不存惡念,不去害人固然很好,然而充其量不過是在消極方面使一個人不再繼續增加業障而已,然而在積極方面卻不能行善積德,增加善業,因此過去(或前世)所造成的各種業障自然也無法獲得絲毫的消解,將來因緣一到,各種應受的果報也就必須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時,從未行善,屍位素餐,未能善盡應盡的職責,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結果也可能在無形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惡。記得過去有一個值得警惕的故事:一個官吏一生從未貪渎,死後自認應該受獎勵,沒想到卻被閻羅王判令下地獄,因此大呼冤枉,要求閻王明察平反,閻王詳閱善惡簿上所載的資料後乃嚴正告訴他,他一生雖然爲官清廉,然而卻從來未能替百姓興利除弊,替人民謀福利,因此有虧職守、罪有應得,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僅能清靜無爲,那麼與一顆庭前大樹始終全無表現,有何異哉?人生在世,如果無益社會,則枉生爲人,國家任官用人,如果未能替人民作事則盡屬酒囊飯袋,長期耗用民脂民膏,則該當何罪,理應自知。因此千萬不應誤解“心好就好”,“不害人就可以。”而且應該向前再進一步“行善積德、勤種善因”,唯有如此,將來才能“消滅業障、享受善報”。
(3)布施是行善積德最具體和最有效的一種途徑,許多人認爲要布施必須要有許多錢(以便行財施)許多學問(以便行法施)許多空閑(以便行無畏施),因此常感到自己目前的能力還不夠,還是等到將來賺夠了錢,而且事業有成就,這時又有閑情逸致才來從事慈善活動,這種觀念亦屬似是而非,並非正確。事實上要從事布施行善應該量力而行,能力大者則多捐,能力小者則少捐,而且一個人只要有行善的意念,縱然一時經濟拮據,然而只要誠心布施,一次只要少數的一百兩百甚至更少的金錢,也都是十分有意義的事,而且在愈困難時,倘若還能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同情心來幫助別人,便愈能夠表現其偉大的博愛精神,因此與一毛不拔或爲富不仁不肯布施,其功德等于零者兩相比較,自然便有天壤之別。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知道,行善不一定要布施財物,一個人如果能夠對父母家人、親戚朋友、學生部屬乃至一切的人們都能加以尊敬友愛、體貼關心、同情協助,對于各種動物也能加以照顧愛護,對于流浪或受傷的貓狗或小鳥等等也能加以喂食、治療或收容,與人相處時態度保持和藹,經常露出微笑,處處表現禮貌和體貼,使人感到溫暖和愉快,有機會則盡量替人服務,或到孤兒院慰問孤兒和仁愛之家的老人,在說話時除了注意口德,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和名譽,有機會盡量助人遷善改過,建立信心,教人明白是非善惡,以免誤入歧途,對于有益的經典善書,除加以助印外,盡量協助加以分發傳閱或流通,以便擴大勸化的效果,諸如此類的表現,也可以說都是令人敬佩的菩薩行爲,因此如果經濟困難或尚無謀生能力,則不妨努力實施這些不用花錢的“無畏施”,結果也是功德無量。事實上這種行爲與那些只知“財施”而不知“修慧”或“修身”的其他人比較,甚至更爲可貴,更令人感動,將來所能獲得的善報自然也就更爲豐碩。
(4)有人在行善後由于未能立即顯現奇迹,因此便立即灰心氣餒,不再行善。由于這些人對于因果現象的道理認識不清,因此也就經常懷疑因果的可能性。筆者認爲行善類似慢跑運動,必須持久實施才能看到明顯的功效。一曝十寒或淺嘗辄止,事實上很難收到預期的作用,雖然適當的運動對健康必然有利,然而無論如何也無法在慢跑(或運動)一、兩次後便期待著奇迹的出現。而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逐漸發現身體比從前更爲進步,剛開始時效果往往不彰,甚至還有腳腿酸痛,或肌肉扭傷的現象,然而只要持續努力,不久便會逐漸生效,行善活動也是如此,除非有特殊因素,否則也是很難即刻顯現奇迹,尤其是業障深重的人,更無法只透過短期的,或每次很有限的布施便迅速得到戲劇化的改善,然而就長期而言,行善結果大都能夠獲得應有的果報,殆無疑義,因此不可求急功近利,不要操之過急,否則便容易失望和失去信心。筆者發現春風化雨社的許多會員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有些社員非常熱心,自從本社設立之後便一直熱心的加以支持,盡管每個月僅僅都只有捐獻少數的一些錢(一、兩百塊,有些則較多)然而長期行善的結果,大家都發現許多“巧合”的現象,除了本書上一集所提到的這些升等更順利、事事逢凶化吉之外,最近更發現本校一些熱心的社員紛紛考上研究所,申請獲得公費到國外(或國內)進修深造,這些人數到目前爲止已經將近有十位,有些擔任行政的社員,最近也紛紛榮升爲組長、課長,有一位非常忠實和熱心的社員,前個月甚至還被任命爲附近的教育局局長,因此令人感到無限的安慰和驚喜,這些都可以說是長期耕耘和播種的結果。
(5)筆者在前一集書中談到“行善對後代的報應”時,曾經介紹本地附近一位醫師,由于他深具孝心,因此所生的幾個孩子不僅學校成績非常優異樣樣得第一,而且極爲乖巧孝順,令人十分羨慕。此外這一診所還製有一種藥膏,據說用來治療頑癬癢痛的皮膚病甚爲有效。幾個月前有一次一位讀者由于需要這一種藥膏,因此要求筆者介紹這一家診所的地點,這位讀者事後按址前往尋找,回來後竟意外的告訴筆者,這一個醫生最近因爲有外遇,因此與其太太鬧得很僵,目前更變本加厲,…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二集 —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