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P19

  ..續本文上一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于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爲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爲,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臥。

  

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竟。釋分別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第五卷 終

  

  , ,六乞食空缽。七旃荼女謗,八調達推山傷足指報,九寒風索叁衣禦寒報。)等,名示他事。諸所言說皆料不虛者,明其不同世間寓言也。爲衆生故,一一示現,一一有因有果,一一有始有終。惟其所說己身他身,所示己身他身,己事他事,並無分毫虛言诳語,故能度脫一切衆生。譬如幻師,于四衢道,幻作象馬牛羊種種諸物。象即是象,馬即是馬。更無一物而不酷肖。乃能令彼愚小歡悅。佛亦如是,以法性大幻叁昧,遍于十方叁世,幻作己身他身,己事他事,說示于人。令彼衆生鹹得見聞。並無一事徒構空言,乃使衆生信受而得度脫也。

  

辰二釋出巧說之由又二。初明由照權實理故,即是說示之本,二明由稱漸頓機故,即是說示之緣。己今初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叁界見于叁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夫現前一念真如法性,本無一法可得。而無法不具,無法不造。一切凡聖,平等無差。然凡夫及二乘人,則滯于二死,不能自度自脫。因位諸大菩薩,則局于數量,不能橫遍豎窮。皆由于此真如法性,未能圓滿徹證故也。惟有如來久遠劫來,圓滿徹證此真法性。故能以種智佛眼,如實知見分段變易二種叁界之相,當體即是真如實相。了知二種生死,即非生死。無有若退而在世者。既無生死可退,則無生死可出。故無有若出而滅度者。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是十界實法皆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是十界假名皆空。生死涅槃,等如昨夢。故非實。迷爲生死,悟證涅槃,緣起宛然,故非虛。無差別而十界差別,故非如。即差別而一性融通,故非異。不同二種叁界之人,或見叁界爲有,或見叁界爲空。故雲不如叁界見于叁界也。如斯之事,即結指上文所明真俗妙谛,即生死無有生死,即退無有退,即出無有出,即在世無在世者,即滅度無滅度者,即實非實,即虛非虛,即如非如,即異非異。是謂即俗而真之事。如來以如理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智說于隨自意語,開權顯實,開迹顯本也。無有生死而妄見生死,無有退出而妄見退出,無在世而妄見在世,無滅度而妄見滅度,非實而妄見實,非虛而妄見虛,非如而妄見如,非異而妄見異,是謂即真而俗之事。如來以如量智而明見之,無有錯謬。故能隨情說于隨他意語,爲實施權,爲本垂迹也。

  

己二明由稱漸頓故,即是說示之緣。

  

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種種者,頓漸利鈍,千差萬別也。性者,習欲所成,指過去根種也。欲者,樂欲,即從種所發之現行也。行者,隨諸樂欲所作善惡業行,乃至叁乘一乘出世行也。憶想分別者,隨所作行而生于解,即相似智慧也。于種種性,宜用種種爲人悉檀。于種種欲,宜用種種世界悉檀。于種種行,宜用種種爲人對治二悉。于種種憶想分別,宜用種種第一義悉。何以故?隨其所得憶想之解,更爲說法,即得朗悟第一義故。乃至初地欲樂修行第二地時,亦必憶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若發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觀除,言語法滅。直至佛地,方得究竟離于憶想,獲常寂照耳。故以若幹因緣譬喻之辭,種種說法,令其生諸善根。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也。權實善根有叁五七九之不同,故名爲諸。究竟皆歸一切種智,故名佛事。叁輪不思議化,晝夜常演,令他得益,無有間歇,故雲未曾暫廢。二明現在益物竟。

  

醜叁明未來益物二。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二釋須唱滅意。寅初又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方便唱滅。卯今初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成,複倍上數。

  

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牒(重申)前過去事也。常住不滅,正明未來永永恒益物也。我本行下,舉因況果以明常住。謂于本未成佛已前,初悟圓因而登圓住,分證常住法身之壽,已不可盡,倍于如上所說塵數。何況果壽而非常住。譬如太子時祿,已不可盡。況登尊極,祿用甯可盡乎。當知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應身壽命,隨緣修短,示有始終。今正明報身修得壽命,故過去雖約刹塵爲譬,仍是有始。未來直雲常住不滅,則是無終也。然叁身本非一異。鈍者但見應化,不知即報即法。所以妄計無常。利者即于應化而悟法報,所以能知常住耳。

  

卯二明方便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

  

現在衆生見佛聞法。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或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即知如來常住不滅。不爲此人而唱滅也。其有悠悠(懈怠貌)結緣之衆,乃至五千退席之流,移置他方之類。現在未得種熟脫者,此等衆生,緣在未來,故以唱滅方便而教化之。當知叁身並有非滅唱滅之義。法身非滅唱滅者,如淨名雲,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即是法身非滅。又雲是寂滅義。即是法身唱滅。何者,若已了達,不唱寂滅。爲未了者唱耳。又,若言照寂,即是唱滅。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雖非生非滅,而亦有生滅。若迷心執著,即煩惱生而智慧滅。若心無染,即智慧生而煩惱滅。滅惑生解,此是無常滅。若解生惑滅,即是寂滅。此之生滅,悉約法性而辨。若無迷解二緣,則不唱有此生滅也。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此即明暗不相除。是報身不滅義。衆生未了,聞此便謂(我)即佛而生驕恣,不複修道。故複唱言,道能滅惑。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豈非智慧能滅煩惱耶。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法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即是應身不滅。但爲衆生若常見佛,則生驕恣。故唱我于今夜當取滅度也。又法身當體不生不滅,報身了達無能生滅,應身相續不生不滅。是故叁身並皆非滅。今爲方便教化衆生,應身唱滅,事同叁身皆唱滅也。初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竟。

  

寅二釋須唱滅意亦二。初不滅有損,二唱滅有益。卯今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驕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不種善根,則不生真中二善,是爲無益。思惑貪著五欲,見惑入于憶想。見思方生而不斷,無明重沓而罔知,則不斷通別二惑,是爲有損。又起驕恣,即增見惑。懷厭怠,即增思惑。故有損。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谛解。不生恭敬心。

  

即不能生思惟道,故無益也。若見聞叁佛不滅,悉有驕恣義。聞法身不滅,便謂衆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驕心上慢,一切煩惱,本是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爲是唱言是寂滅義。又聞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煩惱相。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便起慢恣,不複修善,懈怠放逸。爲是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無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滅。應身不滅,驕恣易解。(謂有佛可恃故)

  

卯二唱滅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是故唱言,雖法本不生,今亦不滅。要須滅惑,方乃寂滅。此法身難見義。雖雲智慧不滅煩惱,然明時無暗。汝今具足煩惱,何能有慧。當知…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