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爲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于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爲大德天生, 爲佛出世間。
卯叁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
卯四叁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叁十劫 , 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衆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睹、 無量智慧者,
如優昙缽華,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惟願垂納受。
卯五請轉*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于*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衆生。 我等鹹歸請, 當演深遠音。
既雲無上*輪,又雲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請對半明滿之教,如今方等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寅四總舉馀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複如是。
寅五上方五。初睹瑞驚駭至五請轉*輪。十方請竟,世尊即說。故無默許也。卯今初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衆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爲諸梵衆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爲大德天生, 爲佛出世間。
卯叁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
卯四叁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于叁界獄, 勉出諸衆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于一切。
于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暗冥,
叁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衆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于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于惡道。 佛爲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衆生, 故現于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余一切衆,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前東南方雲,百八十劫,空過無佛。南方雲,百叁十劫,乃得一見(佛)。今雲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機緣不同,見佛奢(時長)促(時短)若此。蒙光並集,(得見于佛)豈偶然哉。
卯五請轉*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于*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衆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集法。
既雲以大微妙音,敷演無量劫習法。又雲度苦衆生等,即是請帶半明滿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道同,不應偏請。如今佛自始至終,具轉五味*輪,一一皆是酬(應)梵王請。彼(佛)亦應然(如此)。初明結緣遠由竟。
癸二近由。由佛受請說法,故得覆講結緣也。文爲二。初轉半字*輪。二轉廢半明滿*輪。子初中叁。初受請,二正轉,叁聞法得道。醜今初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醜二正轉。此中應說叁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說者,正爲下根論結緣開顯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成道,亦必演大華嚴。以非結緣正由,故略不說。就文爲二。初明四谛,二明十二因緣。寅今初
即時叁轉十二行*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叁轉者,一示轉,二勸轉,叁證轉也。示轉者,謂此是苦。叁界二十五有果報,皆是生死苦法。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苦不樂是行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此是苦集。叁界見思煩惱,及有漏善不善不動叁業。的是招苦之因,更無異因。此是苦滅,謂見思滅,故有漏滅。有漏滅,故生死滅。惟有此處寂靜安隱,更無馀處。此是苦滅道。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依四念處,具足叁十七品,入叁脫門(空、無相、無願)。乃爲滅苦之道,更無馀道也。勸轉者,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也。證轉者,謂此是苦,我已知。不複更知。此是集,…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