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的道理在。
十二、磚瓦工廠的發達
剛才提到生意隆盛的現象,筆者還想到另一個很好的實例。筆者有一個葉姓的親戚,在雲林縣鬥六市經營一家建材(磚瓦)工廠,雖然這位工廠的老主持人甚爲木讷,不善應酬,然而秉性忠厚,心地善良,對于公益事業一向極爲支持,尤其經常捐獻钜量的建材以協助各種公益事業(尤其是廟寺和學校),因此博得普遍的好評。由于幾十年不斷的大量捐獻,因此也産生了一種明顯的“奇迹”。許多當地的其他同業者,不是經常發現生産過剩,銷路困難,便是受到季節性的影響而呈現生意時好時差,極不均勻的現象,近年來建築業又普遍受到不景氣的影響,許多工廠不是大量減産,便是紛紛停工,甚至因而關門大吉者也不在少數,然而筆者這位親戚的工廠,自光複之初創設以來,似乎愈來愈興盛,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不僅很少受到景氣的重大影響,而且生産的製品始終都維持十分暢銷的現象,不僅經常供不應求,而且幾乎一年到頭都被訂購的客戶日夜催貨,有時爲了爭取交貨的順序,許多顧客之間還時常引起不少的糾紛,這些都是筆者經常親自目睹的事實,也是當地工商界人士經常引以爲羨和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然而事實上據筆者所知,這家工廠的負責人既沒有實施什麼科學的企業管理,也不善于各種交際的手腕,更沒有什麼“祖傅秘方”或專利的技術,因此其生意的興隆似乎只能以“巧合”來解釋,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興隆的現象竟然持續維持了一、二十年之久,直到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不遜往日,這種現象是否“單純的巧合”?或者另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實在令人值得深思體會和耐人尋味。
最近(七十叁年十月)該葉老先生不幸去世,據其家屬表示,附近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寺(受天宮,該寺亦爲葉老先生捐獻土地及建材所興造)在翌日竟由“北港朝天宮大媽”降文加以指示,文稱:“葉魂十世行善,功德圓滿,已由吾神帶往南天莅任錦衣衛使者一職,一切白色蠟燭吊聯花圈布置均須改換紅色,禁用道士,另聘高僧日夜誦經,宴客一律用素食,不得殺生,出殡當天,龍團助陣,聖樂齊出,禁聞哭聲。”筆者在治喪期間曾屢次前往祭拜,並目睹逝者在去世兩天後臉色突呈紅潤,法相極爲莊嚴,且渾身柔軟異常,毫無僵硬現象。許多誦經團團員也一再表示,他們來此誦經期間,經常聞到一股奇特的異香,而且整日誦經之後也不像平常一樣感到非常疲憊,反而覺得精神飽滿心情愉快。此外在出殡前日,由于全省各地陰雨綿綿,氣象局報告也表示臺風可能來臨,因此家人十分擔心,然而次日清晨天氣竟然意外轉爲晴朗,聞者莫不視爲奇迹。葉老先生一生行善積德,神人共欽,因此逝世時極盡哀榮,誠爲善有善報的又一明證。
十叁、歐住持眼疾的痊愈
行善積德除了對自己的家庭和後代有極爲良好的影響之外,對于自己本身的健康和命運的發展更有密切的關系。筆者過去曾經認識故鄉一個廟寺的住持(姓歐),幾年前她曾經罹患嚴重的眼疾,眼中忽然出現一片黑影,幾乎無法觀看外物,後來轉到嘉義就醫,花費幾萬元後仍然毫無起色,許多眼科醫生也都表示對此症狀沒有把握,因此感到十分的苦惱。嘉義市行善堂的主持人林先生知曉此事之後便向她忠告,一個人如果只是念經拜佛,專持“內修”(修慧)畢竟是不夠的,假使能夠進一步致力于“外功”(修福)的活動,例如布施等等,則可消除前愆,減輕業障,這時如果有什麼病痛或難愈之症,也大都可以逐漸獲得改善或解脫,因此要治好眼疾,除了看醫生之外,更應當“拼命作善事”。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將醫藥費的一小部分用來布施,則不僅身體可以早日恢複健康,而且往往可以節省以後大筆的醫藥費。此外,如果能夠將大筆用以保險的費用,拿一部分來行善,則“事先預防勝于事後的補救”,將來往往可以避免許多意外的危險或麻煩,這是他長期體會得來的一種寶貴經驗。這位住持聽後認爲很有道理,因此也就隨即參加行善堂每次至育幼院的布施活動,沒想到參加幾次後,其眼疾竟然奇迹似的大爲起色,幾個月後便完全恢複健康和正常,經過這次的經驗後,這位住持也就成爲行善堂最熱心的一位會員,不僅每次都參加布施,而且還經常利用機會鼓勵別人響應這種“既利人又利己”的義舉。
十四、春風化雨社社員的善報
筆者還有一些親身體驗的事件足以證明爲善最樂以及善有善報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民國六十七年,筆者曾經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好友組成了一個小團體,稱爲“春風化雨社”,每人每月都捐出一、兩百元,大家揍足後便購買極富教育意義的兒童讀物及偉人傳記,然後贈給偏僻地區的小學,使這些文化環境甚爲貧乏的兒童能夠獲得精神的食糧,我們每個月贈送壹個學校,到目前(民國七叁年年底)已經持續贈送了八十個學校,雖然我們的經費很有限,每月只能湊集幾千塊錢,購買一百多本的書籍,(最近較多,每月可以贈送幾個學校)然而每次在贈書之後,總感到自己對于貧苦的兒童,對于教育事業,甚至對社會已經盡了一份的心意,因此心中總是感到十分的安慰和愉快。這種捐獻的工作持續不斷的結果,筆者發現,除了使我們社員與社員之間加強了聯系,促進了感情,相處更爲融洽之外,無形中還産生了一些“特殊”的現象,那就是本校每年獲得升等提名(如助教升講師、講師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的名單中大部分都是本社的社員。有時由于名額極爲有限,競爭極爲激烈,然而每次脫穎而出獲得提名的也往往都是本社最熱心的社員。還有更奇特的是,近年來考上研究所,獲得公費,留職停薪,繼續深造的也大部分都是本社長期的社員。此外,有些社員還發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有一位姓張的老師駕車不慎,被阿裏山火車撞落至很深的橋下,結果雖然汽車被撞壞,然而他跟孩子除了皮肉受到輕微的擦傷之外,竟然都安然無恙,一位詹姓的老師騎機車先後被人撞倒了兩次,每次車子損壞都很嚴重,可是人卻僅有膝蓋皮膚擦傷,其余全然無礙;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便是,有一位目前在幼稚園服務的社員,由于平時過分重視事業,以致雖年將屆不惑,猶遲遲找不到對象,大家都替他擔心,沒想到長期奉獻努力行善的結果,最近居然宣布訂婚,而訂婚的對象也極爲理想,因此所有親友無不替他感到慶幸,甚至視爲奇迹。此外,有不少的女社員在懷孕後希望能夠生男或育女,結果竟然也都巧妙的一一獲得如願。
有一次,筆者一位教務處的陳姓同事,自動向筆者表示,要替其第一個孩子參加春風化雨社,筆者問他爲何要參加,他說幾個月前,他暗中替其次子參加本社之後,有一次他次子(目前在軍中服役)回家渡假,談起軍中生活,竟然表示最近不知什麼原因,其長官對他的態度突然變得較爲親切,與過去嚴厲的作風迥然有異,因此日子過得較爲愉快,由于行善結果竟然如此奇妙,因此希望已在做事的長子也能加入本社,以便分享這類經驗。由于教育工作乃是百年樹人的事業,而且愈早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將來收效也就愈大,如果我們能夠大量購買優良的圖書讓兒童閱讀,則不僅可以提高其國語文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由此獲得大量的知識,學得爲人處世的道理,甚至奠定將來效法偉大人物的志向,因此可以大大地提高學校教育的效果。職是之故,筆者至盼社會熱心人士能夠重視這種購書和贈書的教育慈善活動並加以支持,以便盡早發揮促進兒童變化氣質的功效。
十五、何同學的中舉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爲特殊的實例。筆者服務的學校曾經有一位何姓的學生,爲了聯合全校具備愛心的同學共同爲社會上不幸的人群服務,乃特地組織了一個“慈光社”。成立之後,由于響應非常熱烈,因此立即成爲全校最大的一個社團,他們經常利用假日一齊前往孤兒院、仁愛之家、殘障兒童收容機關等地慰問,不僅每次都帶給他們禮物和日用品,同時也帶給這些不幸的人們無限的溫暖和快樂。此外該社團的許多會員還定期到許多孤兒的家中義務輔導他們的功課,冬令救濟時更大力發動全校的師生捐款、捐衣物或書籍,以造福不幸的貧民。總之,這位社長爲服務孤兒和社會,可謂殚精竭智,不遺余力,令人十分感佩。後來發生了一件令人驚異的“奇迹”,該生在畢業後隨即報名參加一所國立大學夜間部的招生考試,當時她所報名的一系僅僅招收一名轉校生,然而報名的人數竟然將近一百名,由于錄取比例太低,因此她始終不敢抱著什麼希望,沒想到兩個月後,她回來告訴筆者,她居然爆出冷門,擊敗群英,獨占鳌頭而榮獲錄取。消息傳出後,大家莫不深感意外,這位學生還表示,這次報考的學生中,有一位曾經留學日本,而且曾經考上兩個高考,當時已在臺北附近一個縣政府擔任主任督學,由于實力特佳,因此在報考後便信心十足,志在必得。沒想到考試結果,竟然以零點二分之差敗給這一位初出茅廬的小丫頭。筆者由于經常與該生聯系,因此對她知之甚詳,該生盡管熱心社團活動,但卻並非天才型的考試能手,她所以能夠如此“僥幸”或“湊巧得不可思議”,加大概只有“天曉得”了。
十六、仁心社社員的見證
筆者前年曾經擔任本校暑期部進修班的教學,其中有一班的學員看了筆者的這類文章後,竟然紛紛表示要參加慈善的行列,爲了有效推展這類活動,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稱爲“仁心社”,參加的會員每個月樂捐一、兩百元,由社長負責加以管理,他們除了每月固定捐款一千元支持筆者的“春風化雨社”外,更經常利用周末假日,結伴前往各地育幼院訪問孤兒,除了贈送他們糖果,文具或贈款外,有時還包水餃與孤兒共享,然後再講故事、說笑話作遊戲,使他們得到溫馨和快樂。此外,如果社員發現附近鄰居有特別需要救助的對象(如車禍或突遭不幸,無法生活等等),則在調查屬實之後便施予援手。負責的社長…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