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二集 —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二集 —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

  

雲鶴教授著

  

(一)出版後感人的事迹

  

(二)發人深省的因果故事

  

(叁)筆者撰寫本書的動機

  

(四)筆者的感言和建議

  

(五)結語

  

作者心中的話

  

  

  再論“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一)出版後感人的事迹

  筆者前年(七十叁年)曾經出版“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一書,本來只想印一些供作親朋好友參考,沒想到出書後竟然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讀者紛紛來訪或來電加以鼓勵,並且不斷提供類似寶貴的經驗,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不少的讀者熱心加以支持,以致該書得以一而再,再而叁,繼續增訂發行至十多版,內容也由原來的叁十七頁不斷增加至一百零六頁,由于本書所列舉的故事均爲現代的真人真事,而且其中許多均爲目前流傳各地人人熟悉的人物或事迹,因此普遍引起讀者的共鳴,後來筆者發現臺中與高雄地區共有五、六家雜志社或印經處也先後翻印這一本書,而且翻印的數量非常驚人,依據今年五月底的統計,該書各種版本的發行總量已經遠遠超出一百萬本以上,雖然不能說是“洛陽紙貴”,然而“流傳普遍”“風行一時”也可能是事實。臺中有一家翻印該書的雜志社社長曾經告訴筆者,該社在短短一年中曾經翻印了將近十次,每次都印了好幾萬本,而且每次都有一些熱心的讀者義務送至臺北、高雄及全省各地代爲分發,臺北有一位林小姐甚至自動搭乘計程車將本書載至臺北許多公寓並挨家挨戶的分送以廣流傳,高雄有一位謝先生每次都自動自發載數千本前往各地公共場所擺放,以便供人取閱,臺北市有一位計程車司機黃先生將本書放置車上,一有機會便向乘客介紹本書並贈送幾本以收相機勸化之效。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中部地區的大專學生,甚至教授也經常前往該社大量索取該書以便轉發傳閱,另外有一家雜志社主辦發行的小姐也向筆者表示,有不少讀者看了本書之後便要求該社代印幾百本,甚至幾千本,然後前往各地分發供閱。筆者也發現自從本書大量流傳之後便經常接到南北各地,甚至遠至花蓮、宜蘭、臺北及臺東地區讀者的來訪或電話,有些讀者甚至不惜打聽筆者的住址,然後由臺北或高雄特地趕到嘉義來訪問筆者。有一位家住虎尾的讀者許平和先生,甚至將該書(第五版)全部譯成點字版,以供盲人閱讀,實在令人不勝感佩。此外,筆者在該書上所提到的各種慈善團體,最近也似乎都受到更多讀者的熱烈支持,因此也就擴大了服務的作用,發揮了更大的效果。總之,這些種種的熱烈反應,可說全然超出筆者原先的想像。由此可見,行善感人的事迹還是可以引起社會大衆的普遍共鳴,足證目前具備愛心與善根的人士還是不在少數。在道德紀律不斷廢弛,社會風氣日益惡化的今日,實在不由得令人感到無比的振奮,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二)發人深省的因果故事

  筆者認爲真人真事的因果實例,最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而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西諺),“曆史可以使人聰明”(培根言),過去寶貴的,甚至慘痛的經驗往往是人們最佳的借鏡,可以使人避免重蹈覆轍,因此特別具有教育的作用,筆者在“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一書曾經列舉了許許多的現代因果故事,結果似乎産生了不少的啓示和警惕作用,爲了繼續發揮這種教育的作用,筆者謹將最近所搜集的另外一些真人真事,在此繼續加以介紹,以飨讀者。

  (1)今年二月初筆者出差至南部,夜宿一親戚家,筆者這位親戚目前服務于南部規模宏大的一所糖廠,他說他們公司裏面有一位姓胡的同事曾經發生一件非常特殊的事件,使大家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奇迹。這位胡先生起先連連生了四個千金,由于年紀漸大尚未傳子,內心深感納悶,因此就到處求神拜佛,問蔔相命,結果也都不得要領,有些相命師甚至“鐵口直斷”,說他命中注定“沒有子命”,有些還“斬釘截鐵”,說他將連生“七仙女”,使他更爲失望和泄氣,筆者的親戚在無意中知道胡先生的苦衷之後,乃加以安慰,並建議他不妨多作布施,多行善事,說不定將來便會有轉機,這位同事聽後雖然半信半疑,然而爲了求子心切,只好姑且一試,以後每看到報上有人發生不幸的消息,便立即按址彙款加以救助,如此連續行善叁個月之後,胡太太突然感到月信不來,而且肚皮日益漲大,經過醫師檢查後竟然發現已經懷有身孕達五個月之多,胡先生聞知太太又有身孕而且不能墮胎之後,爲了害怕再生女兒,竟然急得汗流浃背,臉色發白,怅然若失,久久都講不出話來,這時筆者親戚乃向他建議,事到如今不如許一個願,如果這次能夠生下男孩,事後將作一件大善事以答謝上天的保佑,胡先生夫婦聽後認爲很有道理,因此也就當場向大家公開表示,將來太太一旦弄璋便樂捐五萬元參加布施濟貧的善舉,沒想到幾個月後,胡先生竟然真的喜獲麟兒,多年來的心願也就由此得到實現,這時心情的快慰和滿足,也就可想而知,所有的同事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奇迹。

  (2)筆者有一位家住南部的教授朋友(姑隱其名)有一次告訴筆者,對于因果的現象他起先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不敢加以肯定,然而在看過筆者所著的“因果”一書之後認爲愈想愈有道理,因爲他覺得只要稍加注意觀察,到處都可以發現爲善爲惡最後都會得到應有的報應這一類的實例。他說他的一些親族事實上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的大伯父在日據時期曾經擔任公職,由于家境優裕,又有地位,因此俨然成爲地方上的名流,不過遺憾的是,他對于親戚朋友喜歡斤斤計較,而且重利輕義,有一次他弟弟因爲經商失敗,生活頓生困難,只好向他懇求幫忙,結果,他不僅未能伸出援手,反而即刻以存證信函通知對方,中止一向被其弟弟租用,而且賴以爲生的一塊田地,以免被其連累,結果其弟弟由于告貸無門,走投無路,生活幾乎陷于絕境。他的大伯父由于爲人過于刻薄和絕情,在六十歲時背部便長滿一個個碗口大的腫瘤,結果藥石罔效,不久也就一命歸陰。據許多年長的親戚說,他在臨死前一再表示,到了地府一定要控告那一位騙他的相命師,因爲這位相命師曾經向他保證可以活到七十歲,而他現在只有六十歲居然就沒命,因此非常不甘心。至于他的二伯父更是一個活生生的現世報。他在日據時代由于擁有土地數十甲,因此堪稱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每年收到的田租可說滿倉滿院,享用不盡,因此經常躊躇滿志徉洋得意,而且時常嘲笑他人花錢讓孩子讀書是笨伯,因爲讀書再多畢業後還是要找工作,結果也只能依賴薪水才能生活,不像他們只要一年便要遠遠超過別人好幾年的收入,因此始終不讓其孩子多受教育。他雖然極爲富裕,可是不幸卻同樣的爲富不仁,有一次其弟弟周轉不靈向他借貸,事後因爲經濟確實困難,以致未能如期償還,這時他竟全然不顧手足的親情,也不體諒弟弟一家大小叁餐不繼的苦境,居然親自跑到弟弟的家中,氣勢凶凶,硬逼弟弟立刻償還債務,否則便將訴之于法,使其“好看”,雖然經其弟媳一再的懇求和解釋,可是也全然無動于衷,甚至還進一步汙蔑對方爲惡性倒閉和故意賴帳,使當時在場旁觀的許多鄰居都不禁搖頭歎息,感到憤慨和不平,當時有人就表示,兄弟之間如此絕情,將來必定沒有好下場,沒想到天網恢恢,報應甚速,不到幾年之後,臺灣獲得光複,重歸祖國懷抱,政府不久便全面實施叁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一般大地主的田地也因此被征收殆盡,而所有的田租也就幾乎立即中斷,生活也就頓時失卻憑籍,其二伯父一家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其子女過去都缺乏接受較高的教育,因此全無一技之長,無法外出謀生,整天閑居家中,結果,也因長期坐食山空,以致經濟日益困難,這時爲了生活,其二伯父在七十高齡也不得不親自在所保留的僅有的幾分田地中學習耕種,開始嘗試牛馬一般的勞動滋味,與過去富甲一方,養尊處優,驕氣淩人的盛況相較,簡直可說是“黃梁一夢”“南柯一場”。後來由于操勞過度,加上年老體衰,幾年後,其二伯父也就與世長辭,而二伯母也接著罹患子宮癌,這時不僅無錢送醫院就醫,而且連叁餐都成問題,只能偶然依賴少數親友的接濟而苟延殘喘,雖然他們有好幾個子女,然而卻視父母如路人,既不加以奉養,也很少予以關心,因此最後也在貧病交迫,淒涼痛苦中結束了風燭的殘年。這種悲慘的後果,實在值得爲富不仁待人刻薄者引以爲戒。

  (3)筆者有一位學生,有一次告訴筆者一個活生生的現代實例,足以證明“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因果現象。她說在本省南部有一戶人家(姑隱其姓名)爲人十分精明,可是卻心術不正,頗富心機,父親在其故鄉向人借款或組會從來不立收據,否則亦以種種借口避免寫借條。後來這戶人家便利用這些鄉親借來的钜款在附近的一所城市購地買屋再遷至城市定居,許多債權人爲討回借款,只好迢迢跑到城市去找這戶人家,可是他們不是借故敷衍便是幹脆翻臉不認帳,這些債主也往往因爲提不出具體有效的借據而吃盡了悶虧,只好啞吧吃黃蓮自認倒楣了事。有一次一位老婦人向這位人家要求討回日據時代所貸予的債務兩千元(當時的土地一甲才一千元左右),這戶人家起先是不肯認帳,後來經過不斷的對質爭吵和辯論,對方才勉強答應歸還,不過也只願意歸還目前現金兩千元。這位阿婆聽了之後,認爲一生的積蓄已經付之東流全部泡湯,因此在極度的傷心失望和悲痛氣憤之余,竟然一病不起,不久也就含…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二集 —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