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二集 —要怎样收获就要怎样栽
云鹤教授著
(一)出版后感人的事迹
(二)发人深省的因果故事
(三)笔者撰写本书的动机
(四)笔者的感言和建议
(五)结语
作者心中的话
再论“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一)出版后感人的事迹
笔者前年(七十三年)曾经出版“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书,本来只想印一些供作亲朋好友参考,没想到出书后竟然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读者纷纷来访或来电加以鼓励,并且不断提供类似宝贵的经验,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不少的读者热心加以支持,以致该书得以一而再,再而三,继续增订发行至十多版,内容也由原来的三十七页不断增加至一百零六页,由于本书所列举的故事均为现代的真人真事,而且其中许多均为目前流传各地人人熟悉的人物或事迹,因此普遍引起读者的共鸣,后来笔者发现台中与高雄地区共有五、六家杂志社或印经处也先后翻印这一本书,而且翻印的数量非常惊人,依据今年五月底的统计,该书各种版本的发行总量已经远远超出一百万本以上,虽然不能说是“洛阳纸贵”,然而“流传普遍”“风行一时”也可能是事实。台中有一家翻印该书的杂志社社长曾经告诉笔者,该社在短短一年中曾经翻印了将近十次,每次都印了好几万本,而且每次都有一些热心的读者义务送至台北、高雄及全省各地代为分发,台北有一位林小姐甚至自动搭乘计程车将本书载至台北许多公寓并挨家挨户的分送以广流传,高雄有一位谢先生每次都自动自发载数千本前往各地公共场所摆放,以便供人取阅,台北市有一位计程车司机黄先生将本书放置车上,一有机会便向乘客介绍本书并赠送几本以收相机劝化之效。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中部地区的大专学生,甚至教授也经常前往该社大量索取该书以便转发传阅,另外有一家杂志社主办发行的小姐也向笔者表示,有不少读者看了本书之后便要求该社代印几百本,甚至几千本,然后前往各地分发供阅。笔者也发现自从本书大量流传之后便经常接到南北各地,甚至远至花莲、宜兰、台北及台东地区读者的来访或电话,有些读者甚至不惜打听笔者的住址,然后由台北或高雄特地赶到嘉义来访问笔者。有一位家住虎尾的读者许平和先生,甚至将该书(第五版)全部译成点字版,以供盲人阅读,实在令人不胜感佩。此外,笔者在该书上所提到的各种慈善团体,最近也似乎都受到更多读者的热烈支持,因此也就扩大了服务的作用,发挥了更大的效果。总之,这些种种的热烈反应,可说全然超出笔者原先的想像。由此可见,行善感人的事迹还是可以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足证目前具备爱心与善根的人士还是不在少数。在道德纪律不断废弛,社会风气日益恶化的今日,实在不由得令人感到无比的振奋,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二)发人深省的因果故事
笔者认为真人真事的因果实例,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而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谚),“历史可以使人聪明”(培根言),过去宝贵的,甚至惨痛的经验往往是人们最佳的借镜,可以使人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特别具有教育的作用,笔者在“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书曾经列举了许许多的现代因果故事,结果似乎产生了不少的启示和警惕作用,为了继续发挥这种教育的作用,笔者谨将最近所搜集的另外一些真人真事,在此继续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1)今年二月初笔者出差至南部,夜宿一亲戚家,笔者这位亲戚目前服务于南部规模宏大的一所糖厂,他说他们公司里面有一位姓胡的同事曾经发生一件非常特殊的事件,使大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奇迹。这位胡先生起先连连生了四个千金,由于年纪渐大尚未传子,内心深感纳闷,因此就到处求神拜佛,问卜相命,结果也都不得要领,有些相命师甚至“铁口直断”,说他命中注定“没有子命”,有些还“斩钉截铁”,说他将连生“七仙女”,使他更为失望和泄气,笔者的亲戚在无意中知道胡先生的苦衷之后,乃加以安慰,并建议他不妨多作布施,多行善事,说不定将来便会有转机,这位同事听后虽然半信半疑,然而为了求子心切,只好姑且一试,以后每看到报上有人发生不幸的消息,便立即按址汇款加以救助,如此连续行善三个月之后,胡太太突然感到月信不来,而且肚皮日益涨大,经过医师检查后竟然发现已经怀有身孕达五个月之多,胡先生闻知太太又有身孕而且不能堕胎之后,为了害怕再生女儿,竟然急得汗流浃背,脸色发白,怅然若失,久久都讲不出话来,这时笔者亲戚乃向他建议,事到如今不如许一个愿,如果这次能够生下男孩,事后将作一件大善事以答谢上天的保佑,胡先生夫妇听后认为很有道理,因此也就当场向大家公开表示,将来太太一旦弄璋便乐捐五万元参加布施济贫的善举,没想到几个月后,胡先生竟然真的喜获麟儿,多年来的心愿也就由此得到实现,这时心情的快慰和满足,也就可想而知,所有的同事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奇迹。
(2)笔者有一位家住南部的教授朋友(姑隐其名)有一次告诉笔者,对于因果的现象他起先总是抱著怀疑的态度不敢加以肯定,然而在看过笔者所著的“因果”一书之后认为愈想愈有道理,因为他觉得只要稍加注意观察,到处都可以发现为善为恶最后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一类的实例。他说他的一些亲族事实上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的大伯父在日据时期曾经担任公职,由于家境优裕,又有地位,因此俨然成为地方上的名流,不过遗憾的是,他对于亲戚朋友喜欢斤斤计较,而且重利轻义,有一次他弟弟因为经商失败,生活顿生困难,只好向他恳求帮忙,结果,他不仅未能伸出援手,反而即刻以存证信函通知对方,中止一向被其弟弟租用,而且赖以为生的一块田地,以免被其连累,结果其弟弟由于告贷无门,走投无路,生活几乎陷于绝境。他的大伯父由于为人过于刻薄和绝情,在六十岁时背部便长满一个个碗口大的肿瘤,结果药石罔效,不久也就一命归阴。据许多年长的亲戚说,他在临死前一再表示,到了地府一定要控告那一位骗他的相命师,因为这位相命师曾经向他保证可以活到七十岁,而他现在只有六十岁居然就没命,因此非常不甘心。至于他的二伯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世报。他在日据时代由于拥有土地数十甲,因此堪称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每年收到的田租可说满仓满院,享用不尽,因此经常踌躇满志徉洋得意,而且时常嘲笑他人花钱让孩子读书是笨伯,因为读书再多毕业后还是要找工作,结果也只能依赖薪水才能生活,不像他们只要一年便要远远超过别人好几年的收入,因此始终不让其孩子多受教育。他虽然极为富裕,可是不幸却同样的为富不仁,有一次其弟弟周转不灵向他借贷,事后因为经济确实困难,以致未能如期偿还,这时他竟全然不顾手足的亲情,也不体谅弟弟一家大小三餐不继的苦境,居然亲自跑到弟弟的家中,气势凶凶,硬逼弟弟立刻偿还债务,否则便将诉之于法,使其“好看”,虽然经其弟媳一再的恳求和解释,可是也全然无动于衷,甚至还进一步污蔑对方为恶性倒闭和故意赖帐,使当时在场旁观的许多邻居都不禁摇头叹息,感到愤慨和不平,当时有人就表示,兄弟之间如此绝情,将来必定没有好下场,没想到天网恢恢,报应甚速,不到几年之后,台湾获得光复,重归祖国怀抱,政府不久便全面实施三七五减租,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一般大地主的田地也因此被征收殆尽,而所有的田租也就几乎立即中断,生活也就顿时失却凭籍,其二伯父一家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其子女过去都缺乏接受较高的教育,因此全无一技之长,无法外出谋生,整天闲居家中,结果,也因长期坐食山空,以致经济日益困难,这时为了生活,其二伯父在七十高龄也不得不亲自在所保留的仅有的几分田地中学习耕种,开始尝试牛马一般的劳动滋味,与过去富甲一方,养尊处优,骄气凌人的盛况相较,简直可说是“黄梁一梦”“南柯一场”。后来由于操劳过度,加上年老体衰,几年后,其二伯父也就与世长辞,而二伯母也接著罹患子宫癌,这时不仅无钱送医院就医,而且连三餐都成问题,只能偶然依赖少数亲友的接济而苟延残喘,虽然他们有好几个子女,然而却视父母如路人,既不加以奉养,也很少予以关心,因此最后也在贫病交迫,凄凉痛苦中结束了风烛的残年。这种悲惨的后果,实在值得为富不仁待人刻薄者引以为戒。
(3)笔者有一位学生,有一次告诉笔者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实例,足以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因果现象。她说在本省南部有一户人家(姑隐其姓名)为人十分精明,可是却心术不正,颇富心机,父亲在其故乡向人借款或组会从来不立收据,否则亦以种种借口避免写借条。后来这户人家便利用这些乡亲借来的钜款在附近的一所城市购地买屋再迁至城市定居,许多债权人为讨回借款,只好迢迢跑到城市去找这户人家,可是他们不是借故敷衍便是干脆翻脸不认帐,这些债主也往往因为提不出具体有效的借据而吃尽了闷亏,只好哑吧吃黄莲自认倒楣了事。有一次一位老妇人向这位人家要求讨回日据时代所贷予的债务两千元(当时的土地一甲才一千元左右),这户人家起先是不肯认帐,后来经过不断的对质争吵和辩论,对方才勉强答应归还,不过也只愿意归还目前现金两千元。这位阿婆听了之后,认为一生的积蓄已经付之东流全部泡汤,因此在极度的伤心失望和悲痛气愤之余,竟然一病不起,不久也就含…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二集 —要怎样收获就要怎样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