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淺解

  

《八識規矩頌》淺解

  此《八識規矩頌》,乃唐玄奘大師所作,爲唯識宗主要教典之一。頌將八識分爲四章,每章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分屬于本識之下,條然不紊,所以稱爲規矩頌。《成唯識論》彙成十卷,文繁義富,學者畏難。窺基法師乃請大師集《成唯識論》要義而作此《八識規矩頌》,言簡意赅,提綱挈領。若能于此頌透徹明了,則識論大義,思過半矣。此頌古注極多,然皆古文作成,難便初機。今試以語體文加以解釋,名曰淺解。

  先列頌文,次出淺解。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五識頌,即是頌眼、耳、鼻、舌、身五識。爲什麼不將此眼等五個識分別頌?因爲此五識,緣境之時,都是性境、現量,可並在一起來頌,而且在果上轉八識成四智時,此五識一齊轉爲成所作智,考慮對應關系,也是放在一起來頌比較適當。

  第一句是說眼等所緣之境,是性境,叁量(現量比量非量)之中,屬于現量,叁性(善、惡、無記)之中,是叁性皆通。什麼叫性境?性是實義。爲了說明這一問題,必須從人們眼等五根各有浮塵根與勝義根談起。第一浮塵根。它是有形相的,長在身上,肉眼能見,但它實際上是無知覺作用的。第二是勝義根,或稱淨色根。它依附于浮塵根之上,最極清淨,但肉眼不能見,唯天眼能見,此根有發識(即知覺)之用。對境之時,依外境各各自變相分,爲自識的見分所緣,如照相機將外境攝入機中一般,唯識家所謂自變自緣者也。所謂性境,即指自變自緣之境。現量者,指人們初見自變自緣之境時,尚不起一念分別、籌度之心,稱爲現量。說通叁量者,此眼等五識,是善、惡、無記叁性皆通的。

  “眼耳身叁二地居”,這句是說眼等五識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叁識,唯居止于欲界五趣雜居地和色界初禅的離生喜樂地二處。爲什麼呢?因爲欲界眼耳鼻身五識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叁識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識不行。因爲初禅天以上,以禅悅爲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識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也不聞香,所以鼻識也離了。二禅天以上,因爲在定中,此叁識更不起作用,所以說:“眼耳身叁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貪嗔癡”。這二句是頌五識的相應心所。說五識只與叁十四個心所相應。就是:

  一、 遍行五個:即觸、作意、受、想、思;

  二、 別境五個:即欲、勝解、念、定、慧;

  叁、 善心所十一個:即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 中隨煩惱二個:即無慚、無愧。

  五、 大隨煩惱八個:即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六、 根本煩惱叁個:即貪、嗔、癡。

  何謂遍行心所?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一)遍善、惡、無記叁性;(二)遍叁界九地;(叁)遍于過、現、未叁際;(四)遍與八識心王相應,所以稱爲遍行心所。

  何謂別境心所?指此五心所,乃各別緣境。由于眼等五識緣境之時,同時意識各引自類種子,各各緣境,與前五識相應,所以稱爲別境心所。

  十一個善心所爲什麼也與眼等五識相應呢?因爲五識雖只緣現量境,好像沒有造作分別,由于業性純熟,即使偶然動了一念,不是動在善邊。就是動在惡邊,若動在善邊,就與五識相應之故。

  中隨煩惱“無慚、無愧”二心所和大隨煩惱“掉舉”等八心所,唯是惡心所。五識若偶動一惡念,就與五識相應。

  根本煩惱貪嗔癡叁心所,遍與一切染心相應,五識若緣欲界順意五塵境,自然起貪。若緣違意五塵境,自然起嗔。執緣境爲實有,體即是癡。所以此“貪嗔癡”叁心所也與五識相應。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頌第一句是說五識所依之根,不是肉眼能見的浮塵根,而是勝義根,即淨色根。此淨色根乃第八識所執受的相分,分映于五根門頭,雖非肉眼所見,但它能發識,最極清淨,所以稱它爲淨色根。依此淨色五根,方能發識,所以說:“五識同依淨色根。”

  第二句是說五識生識的緣。眼識九緣生,鼻、舌、身叁識七緣生,耳識八緣生。

  眼識須具下列九緣方能生識:一根緣、二境緣、叁空緣、四明緣、五作意緣、六分別依緣、七染淨依緣、八根本依緣、九種子依緣。鼻、舌、身叁識具下列七緣方生識:以上九緣中除去空緣和明緣。因爲鼻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合時方能知香味觸故),耳識具八緣方生識:即九緣中唯除明緣,因爲暗中也可聞聲的緣故。此叁識具緣多寡相近,所以說:“九緣七八好相鄰。”

  第叁句是說,鼻、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眼、耳二境是離中取境。觀是能緣的見分,塵世是所緣的相分,所以說:“合叁離二觀塵世”。

  第四句是說,識與根不同,愚者難于分別。愚,指愚法聲聞。因爲聲聞人唯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故稱爲愚。蓋五根對境,如鏡對像。五識緣境,唯是現量。只要尚不起隨念、計度二種分別,還是現量境,直到起了計度之心,方進入比量或非量之中。這就是根與識不同所在。因爲識乃心法,即八識見分,根乃色法,即八識相分,此色心不同;根能照境,識能緣境,此根識不同,此根識不同之致,非愚法聲聞所知,更不要說凡夫了。所以說:“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是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這四句頌轉識成智。先釋前二句。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因中一向緣五塵相分境,托彼相分,變帶觀空,方成此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所以不能親緣真如之理。诠者,具也。即是說五識轉成作智時,即使在佛果位上也不具親緣真如之理。爲什麼呢?因爲佛有二智,一是實智,或稱根本智;一是權智,或稱後得智。根本智緣真,後得智緣俗,前者用于證理,後者用于度生,其用不同故。所以說:“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上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這句是說第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五識即成無漏。爲什麼呢?因爲五識即八識見分,乃同體之故,所謂“五八果上圓”是也。

  “叁類分身息苦輪。”這句是說若五識轉成所作智時,在佛果中,能現叁類身,化導衆生,出生死苦海。一、大化身。即千丈盧舍那,爲應十地之機所現;二、小化身。即丈六金身,爲應二乘及凡夫所現;叁、隨類不定化身。隨諸各類衆生,有感即應,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種種不等。所以說:“叁類分身息苦輪。”

  六識頌

  “叁性叁量通叁境,叁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二句是說六識具足善、惡、無記叁性、現量、比量、非量叁量、。性境、帶質、獨影叁境。此六識都具足,故力用最強。叁界生死,善惡因果,唯此識所造。所以說:“叁界輪時易可知。”

  叁性者,一、善性。有順益義,順于正理,益于自他;二、不善性。有違損義,違于正理,損于自他;叁、無記性。則于善惡品性,無所記錄。(即不形成未來善惡果報)

  叁量者,一、現量。現謂顯現,緣所現性境,不起分別。無計度心,故名現量;二、比量。比謂比類,于所緣前境,比度方知,如隔山見煙,即知有火。如見日落處,即知是西。叁、非量。謂于所緣境,錯謬分別,名爲非量。

  叁境者,一、性境。即淨色根于外境上發識,自變自緣之境;二、帶質境。分爲二種:(1)真帶質。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即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識單緣第八識之見分皆屬之。(2)似帶質。以心緣色,名似帶質。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依經作觀所現之境。叁、獨影境,乃獨頭意識所現之境。

  後二句是說六識與五十一心所法都相應,故業力殊勝。但就善惡一念起時則心所齊集,或多或少,以類相從,初無一定,故須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前二句是說第六識于叁性(善、惡、無記)叁界(欲、色、無色)叁受(苦、樂、舍)之中,恒常轉變改易。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于順境上,適悅身心,産生樂受。于違境上,産生苦受。于非苦非樂境上,産生舍受。亦常轉易不定。若惡念起時,則根本惑與隨惑相連而起。若善念起時,則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所以說:“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後二句是說,身語二業,都由此六識方能發動。若論行相,于八識中獨爲最強。引者,謂此識能引諸識造業,因第六識與發業惑相應,能造善惡引業。此業所熏種子,至成熟時,能招六道總報;滿者,謂此識能引前五,滿八識異熟果報。因第六識與潤生惑相應,能造善惡滿業。此業所熏種子,至成熟時,能招六道別報。所招總報,名真異熟,所招別報, 名異熟生。“能招業力牽”者,引業和滿業所熏種子,至成熟時,如與善十一相應,則爲善業牽之而往人天;如與根、隨染位相應,則爲惡業牽之而往叁途,招感善或惡的總報和別報。皆第六識造業所牽感。所以說:“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此四句是頌第六識轉妙觀察智。前二句是說,第六識修生空觀,在圓教七信位,始斷分別我執。從八信起,修法空觀,經曆八、九、十信,至圓教初住位,始斷分別法執,至此分別我法二執全斷。約別教即是初歡喜地,乃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初發起之時。(此時妙觀察智作下品轉)但俱生我法二執,現行尚自纏繞,種子尚自眠伏。所以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後二句是說別教菩薩修法空觀至遠行地(即…

《《八識規矩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