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界六道種種的苦報。所以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第叁、是滅谛:就是滅除種種的苦。第四、是道谛:道,是真實的佛道,能夠修了佛道,迷惑就完全覺悟了,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明白了四谛的道理,就可以證到聲聞了。這個往生的人,聽到了四谛法,立刻就透澈的覺悟了,所以就證到了聲聞最高的阿羅漢道了。並且連了叁明、六通、八解脫,也都完全修到了。這就是中品上生的修行人。
叁明,是叁種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叁明同了六通裏頭的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六通,在阿彌陀經白話解釋,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一句底下,有詳細解釋的。】不一樣的。現在先把六通大略解釋了,再解釋叁明,可以容易明白些。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天眼通:是不論日間夜間,不論怎樣遠的地方,不論有什麼東西阻隔住了,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天耳通:是不論怎樣遠、怎樣輕的聲音,或是說的,不論那一種的話,都可以聽得清楚的。他心通:是不論什麼人的心裏頭所轉的念頭,或是沒有看到過的書裏頭,所講的種種事情,種種道理,都可以曉得。宿命通:是不論自己的,或是旁人的事情,不論這一世、前一世、前十百千萬世的事情,都完全曉得。【神足通,在前邊已經解釋過,所以不再解釋了。】漏盡通的一個“漏”字,是譬喻一個破瓶,裝了水進去,就要漏出來;像人有了貪嗔癡等種種的煩惱,他的心思就會被這些煩惱牽引去,造出種種的業來,守不牢自己的心,就像漏水的瓶一樣。漏盡,是把這種漏的壞處都修補好了,把貪嗔癡種種的煩惱,一齊去得清清淨淨,就得著了種種的神通,所以叫漏盡通。天眼明是不獨是得到了天眼的神通,還可以看得到這一世,受到這樣的樂報、苦報,都是前生前前生所造的善業惡業的因緣,叫做明。宿命明:是不但是得到了宿命的神通,還可以曉得造了各種善業惡業的因緣,所以得到各種樂報苦報,叫做明。漏盡明:是不獨是得到了漏盡的神通,還能夠自己拿得定把種種的煩惱,永遠不再生出來,叫做明。
八解脫的第一解脫,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在佛經裏頭,凡是兩眼能夠看見的,都叫色;內,是指心裏頭,若是心裏頭有色的想念,就容易引起貪心來了,應該就要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使得這個貪心不起來,所以叫解脫。第二、是內無色相,觀外色解脫:就是心裏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得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所以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使得這個貪心,永遠不起來,所以叫解脫。第叁、是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可以顯明觀想人的勝妙,可以證明他的心性,很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並且他的觀想,已經可以說是完全圓滿,能夠安住在定中了,所以叫具足住。第四、是空無邊處解脫。第五、是識無邊處解脫。第六、是無所有處解脫。第七、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天上修定的人,各各在自己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得人生厭離的心,願意舍棄一切,所以叫解脫。第八、是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也可以叫滅盡定,就是九種次第定裏頭,【九種次第定,講起來很煩的,並且同了這一節經文,沒有什麼關系,所以不講了。】功夫最高的一種定。受,就是領受的意思,一個人有了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就要領受色聲香味觸的五塵了;【五根五塵,講起來很煩的,若是要曉得明白,心經白話解釋裏頭,講得很詳細的,可以請來看看。】領受了五塵,就要生出種種的妄想來了,若是沒有很深的定功,一定不能夠滅受想的。能夠有滅除受想的定功,那就什麼都能夠滅了,所以能夠稱滅盡定。叁明、六通、八解脫都修完全了,就叫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解】八戒齋,就是八戒。【前邊已經解釋過。】因爲第八戒不在吃的時候不吃,【就是過了午時不吃。】是齋法,所以叫八戒齋。沙彌:是出家受十戒的男子。十戒的前五戒,同了五戒,完全一樣的。第六、是不著華鬘,不用好香塗在身上。第七、是不看跳舞,也不聽歌唱。第八、是不坐高大的床。第九、是過午不食。第十、是不藏金錢珍寶。具足戒:是出家受二百五十戒的比丘戒。香也可以叫功德香,是能夠守住各種戒法,這種守戒的功德,像香氣普遍熏到各處一樣。
【釋】中品中生,是九品裏頭的第五品。若是有些衆生能夠一日一夜,完全守住八戒齋的;或是能夠一日一夜,完全守住沙彌戒的;或是能夠一日一夜,完全守住具足二百五十戒的,還要端端正正有威嚴、有禮貌,一些不違犯忽略,把這種功德回向發願求生到極樂國去。因爲這個修行人的功德香,已經早就周遍熏到了的,所以這個修行人到壽命快要完盡的時候,就見到阿彌陀佛,同了許多眷屬。大家都放出金色的光來,手裏頭拿了七寶的蓮華,到這個修行人的面前來。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
【解】隨順:是跟隨順從的意思。
【釋】這個修行人,自己聽到虛空裏頭有聲音稱贊道:“善男子呀!因爲你跟隨,順從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教化的緣故,所以我來迎接你。”這個修行人聽到了這幾句話,看見自己坐在蓮華上邊,蓮華就合擺來了,修行人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在七寶池裏頭,經過了七日,蓮華開放了。
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解】須陀洹是聲聞四果裏頭的第一果。半劫是半個劫的時期,就是八萬四千年。【八萬四千年,是照半個小劫算的,因爲下邊中品下生的,只過一個小劫,就成阿羅漢。所以曉得這個半劫,一定是小劫,不是中劫,更加不是大劫了。】
【釋】蓮華開放了,這個修行人就睜開了眼,合攏了兩手,稱贊阿彌陀佛。因爲他聽到了佛法非常的歡喜,所以就證到了聲聞的初果須陀洹。經過了半個小劫的時期,就超過了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一直證到了阿羅漢道了。這就叫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解】善知識:是信佛法,能夠勸化旁人信佛的人。壯士:是身強力大的人。屈:是彎曲,伸:是伸直。
【釋】中品下生,是九品往生裏頭的第六品。若是有相信佛法的善男子,或是善女人,能夠孝順父母、奉養父母,在世界上對待衆生,能夠發仁心、發慈悲心,這樣的人,到了壽命快要完盡的時候,碰到了善知識,向他詳詳細細說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也說阿彌陀佛在出家修行,做法藏比丘的時候,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心。【四十八大願,詳細解釋起來很煩的。我等到這本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做成了,就要做無量壽經白話解釋了。這四十八大願,在無量壽經白話解釋裏頭,一定要詳細講的,所以這裏不講了。】這個修行人聽到了極樂國土種種快樂的事情,同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後,壽命就完盡了。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屈一屈、伸一伸的短時間,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解】“遇”字:是碰到的意思。“已”字:是已經過去的意思。
【釋】這個修行人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經過了七日,碰見了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聽到兩大菩薩的說法,非常的歡喜,就證到了初果須陀洹。過了一小劫的時期,功夫漸漸的深了,就證到阿羅漢。這就叫中品下生的往生人。所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總名叫中輩生想,也就叫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解】“誹”字:是心裏頭想說壞人、批評人的念頭。“謗”字:是口裏頭說壞人、咒罵人。慚愧:就是羞恥心,俗語叫做丟臉。十二部經,就是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爲十二類:第一契經,也稱長行。第二重頌。第叁諷誦,又叫孤起頌。第四因緣。第五本事。第六本生。第七未曾有。第八譬喻。第九論議。第十自說。第十一方廣。第十二授記。首題名字:是經的題目,就是經的名稱,像觀無量壽佛五個字,就是這部經的名目。智者:是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說就是善知識。南無:是梵語;翻譯中國文,有許多說法,最說慣的,是歸命兩個字。就是把自己的身命歸托佛菩薩的意思。
【釋】佛又囑咐阿難同了韋提希道。下品上生,是九品裏頭的第七品。若是有些衆生,造了種種的惡業。雖然心裏頭沒有轉批評方等經典的念頭,口裏頭也沒有說方等經典的壞話,但是愚癡不明白道理的人,造了許多的惡業,一些不曉得羞恥;到了壽命快要完盡的時候,碰到了善知識,向他說大乘十二部經的各種名目,這個人因爲聽到了許多經的名目,就滅除了一千劫所造極重的惡業。這個有智慧的善知識,又教他合攏了兩掌,叉起了兩手,向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爲他稱念佛名,又除滅了五十億劫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白話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