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白话解释▪P18

  ..续本文上一页三界六道种种的苦报。所以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第三、是灭谛:就是灭除种种的苦。第四、是道谛:道,是真实的佛道,能够修了佛道,迷惑就完全觉悟了,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明白了四谛的道理,就可以证到声闻了。这个往生的人,听到了四谛法,立刻就透澈的觉悟了,所以就证到了声闻最高的阿罗汉道了。并且连了三明、六通、八解脱,也都完全修到了。这就是中品上生的修行人。

  三明,是三种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同了六通里头的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六通,在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一句底下,有详细解释的。】不一样的。现在先把六通大略解释了,再解释三明,可以容易明白些。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是不论日间夜间,不论怎样远的地方,不论有什么东西阻隔住了,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天耳通:是不论怎样远、怎样轻的声音,或是说的,不论那一种的话,都可以听得清楚的。他心通:是不论什么人的心里头所转的念头,或是没有看到过的书里头,所讲的种种事情,种种道理,都可以晓得。宿命通:是不论自己的,或是旁人的事情,不论这一世、前一世、前十百千万世的事情,都完全晓得。【神足通,在前边已经解释过,所以不再解释了。】漏尽通的一个“漏”字,是譬喻一个破瓶,装了水进去,就要漏出来;像人有了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他的心思就会被这些烦恼牵引去,造出种种的业来,守不牢自己的心,就像漏水的瓶一样。漏尽,是把这种漏的坏处都修补好了,把贪嗔痴种种的烦恼,一齐去得清清净净,就得著了种种的神通,所以叫漏尽通。天眼明是不独是得到了天眼的神通,还可以看得到这一世,受到这样的乐报、苦报,都是前生前前生所造的善业恶业的因缘,叫做明。宿命明:是不但是得到了宿命的神通,还可以晓得造了各种善业恶业的因缘,所以得到各种乐报苦报,叫做明。漏尽明:是不独是得到了漏尽的神通,还能够自己拿得定把种种的烦恼,永远不再生出来,叫做明。

  八解脱的第一解脱,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在佛经里头,凡是两眼能够看见的,都叫色;内,是指心里头,若是心里头有色的想念,就容易引起贪心来了,应该就要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使得这个贪心不起来,所以叫解脱。第二、是内无色相,观外色解脱:就是心里头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得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所以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使得这个贪心,永远不起来,所以叫解脱。第三、是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可以显明观想人的胜妙,可以证明他的心性,很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并且他的观想,已经可以说是完全圆满,能够安住在定中了,所以叫具足住。第四、是空无边处解脱。第五、是识无边处解脱。第六、是无所有处解脱。第七、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天上修定的人,各各在自己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得人生厌离的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第八、是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也可以叫灭尽定,就是九种次第定里头,【九种次第定,讲起来很烦的,并且同了这一节经文,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讲了。】功夫最高的一种定。受,就是领受的意思,一个人有了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就要领受色声香味触的五尘了;【五根五尘,讲起来很烦的,若是要晓得明白,心经白话解释里头,讲得很详细的,可以请来看看。】领受了五尘,就要生出种种的妄想来了,若是没有很深的定功,一定不能够灭受想的。能够有灭除受想的定功,那就什么都能够灭了,所以能够称灭尽定。三明、六通、八解脱都修完全了,就叫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解】八戒斋,就是八戒。【前边已经解释过。】因为第八戒不在吃的时候不吃,【就是过了午时不吃。】是斋法,所以叫八戒斋。沙弥:是出家受十戒的男子。十戒的前五戒,同了五戒,完全一样的。第六、是不著华鬘,不用好香涂在身上。第七、是不看跳舞,也不听歌唱。第八、是不坐高大的床。第九、是过午不食。第十、是不藏金钱珍宝。具足戒:是出家受二百五十戒的比丘戒。香也可以叫功德香,是能够守住各种戒法,这种守戒的功德,像香气普遍熏到各处一样。

  【释】中品中生,是九品里头的第五品。若是有些众生能够一日一夜,完全守住八戒斋的;或是能够一日一夜,完全守住沙弥戒的;或是能够一日一夜,完全守住具足二百五十戒的,还要端端正正有威严、有礼貌,一些不违犯忽略,把这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到极乐国去。因为这个修行人的功德香,已经早就周遍熏到了的,所以这个修行人到寿命快要完尽的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同了许多眷属。大家都放出金色的光来,手里头拿了七宝的莲华,到这个修行人的面前来。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解】随顺:是跟随顺从的意思。

  【释】这个修行人,自己听到虚空里头有声音称赞道:“善男子呀!因为你跟随,顺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教化的缘故,所以我来迎接你。”这个修行人听到了这几句话,看见自己坐在莲华上边,莲华就合摆来了,修行人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在七宝池里头,经过了七日,莲华开放了。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解】须陀洹是声闻四果里头的第一果。半劫是半个劫的时期,就是八万四千年。【八万四千年,是照半个小劫算的,因为下边中品下生的,只过一个小劫,就成阿罗汉。所以晓得这个半劫,一定是小劫,不是中劫,更加不是大劫了。】

  【释】莲华开放了,这个修行人就睁开了眼,合拢了两手,称赞阿弥陀佛。因为他听到了佛法非常的欢喜,所以就证到了声闻的初果须陀洹。经过了半个小劫的时期,就超过了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一直证到了阿罗汉道了。这就叫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解】善知识:是信佛法,能够劝化旁人信佛的人。壮士:是身强力大的人。屈:是弯曲,伸:是伸直。

  【释】中品下生,是九品往生里头的第六品。若是有相信佛法的善男子,或是善女人,能够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在世界上对待众生,能够发仁心、发慈悲心,这样的人,到了寿命快要完尽的时候,碰到了善知识,向他详详细细说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的快乐,也说阿弥陀佛在出家修行,做法藏比丘的时候,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心。【四十八大愿,详细解释起来很烦的。我等到这本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做成了,就要做无量寿经白话解释了。这四十八大愿,在无量寿经白话解释里头,一定要详细讲的,所以这里不讲了。】这个修行人听到了极乐国土种种快乐的事情,同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后,寿命就完尽了。譬如像身强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屈一屈、伸一伸的短时间,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解】“遇”字:是碰到的意思。“已”字:是已经过去的意思。

  【释】这个修行人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了七日,碰见了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听到两大菩萨的说法,非常的欢喜,就证到了初果须陀洹。过了一小劫的时期,功夫渐渐的深了,就证到阿罗汉。这就叫中品下生的往生人。所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总名叫中辈生想,也就叫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解】“诽”字:是心里头想说坏人、批评人的念头。“谤”字:是口里头说坏人、咒骂人。惭愧:就是羞耻心,俗语叫做丢脸。十二部经,就是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为十二类:第一契经,也称长行。第二重颂。第三讽诵,又叫孤起颂。第四因缘。第五本事。第六本生。第七未曾有。第八譬喻。第九论议。第十自说。第十一方广。第十二授记。首题名字:是经的题目,就是经的名称,像观无量寿佛五个字,就是这部经的名目。智者:是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说就是善知识。南无: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有许多说法,最说惯的,是归命两个字。就是把自己的身命归托佛菩萨的意思。

  【释】佛又嘱咐阿难同了韦提希道。下品上生,是九品里头的第七品。若是有些众生,造了种种的恶业。虽然心里头没有转批评方等经典的念头,口里头也没有说方等经典的坏话,但是愚痴不明白道理的人,造了许多的恶业,一些不晓得羞耻;到了寿命快要完尽的时候,碰到了善知识,向他说大乘十二部经的各种名目,这个人因为听到了许多经的名目,就灭除了一千劫所造极重的恶业。这个有智慧的善知识,又教他合拢了两掌,叉起了两手,向佛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他称念佛名,又除灭了五十亿劫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白话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