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P10

  ..續本文上一頁常。即非淨土。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淨土也。問心雲何淨。答。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而言莊嚴佛土。何也。蓋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如此間大世界。乃釋迦佛設化之所。東方有大世界。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土。而菩薩莊嚴者。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如阿彌陀佛爲菩薩時。作無量善事。故其善緣福業。能變其世界。皆以黃金爲地。七寶爲樹林樓臺。是爲莊嚴也。佛于此又自問何以故者。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爲非真實語也。乃自答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爲真性中。非有此莊嚴。故此莊嚴。但爲虛名而已。非是真實。唯真性爲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蓋此心清淨。便是莊嚴佛土。奚以外俙爲哉。七寶宮殿。五采棟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于非莊嚴中求之。則萬行莊嚴。是乃所以名其爲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龐婆看藏經。維那請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雲。回向了也。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雲】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穎脫出囂塵。

  【川禅師雲】娘生褲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爭光。幸有九□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雲】應者當也。故雲當如是生清淨心。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問雲何生清淨心。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又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菩薩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诃薩。此雲覺衆生大衆生。其實即所謂菩薩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謂不當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當住于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塵。唯可于無所住著處生心也。諸佛教化衆生。有第一義第二義。此經說第一義。雖至高而可曉。然不易到淨土。雖爲第二義。而人人可行。佛言修淨土而明第一義。讀誦大乘經典者。上品上生。則爲菩薩。生死自如。然則修淨土者。豈可不曉此經之義。而受持讀誦。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于外俙。則當反而求之于心。心苟清淨。莊嚴莫甚焉。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淨心也。菩薩豈應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甯有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亦應如是。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佛言六塵之苦。每以色獨言于先。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塵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爲六祖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淨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舍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雲】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爲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圓覺經曰。無能無所。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或斷滅。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囂塵也。華嚴經四十四卷十忍品雲。非斷非常。史記毛遂曰。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川禅師雲】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衆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相實。便于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大空。無有挂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黃檗禅師曰】心若清淨。何假言說。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爲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 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訊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川禅師曰】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爲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衆山之中而爲王者也。日月繞山而行以爲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爲四天下。其上有叁十叁天。可謂大至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蓋譬喻耳。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虛名大身而已。故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爲虛妄。故叁千大千世界亦爲虛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爲真實。此經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爲虛妄也。一切所以爲虛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縱使不壞。乃業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爲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無有損動。故雲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此所以爲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叁百叁十六萬裏。爲衆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淨無相。無住著。無挂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爲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恐大衆未曉。爲之辨論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爲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爲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心量即小。縱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師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闊。此區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毛眉眼睫閑。且道此個人什麼處安身立命。還委悉麼。無邊虛空盛不盡。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語須彌山。此雲妙高山。出衆山之最高大爲第一。是衆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爲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是爲說法之王。示現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心雖廣。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あ。(子榮曰。報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雲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須彌東方玻□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修四無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諸萬行。方能成佛。故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爲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爲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爲大身也。)

  【川禅師曰】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佛多以此河沙爲言者。蓋因衆人之所見。而取以爲譬喻也。然佛尚以此問須菩提甯爲多不者。蓋使須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勝其多矣。然後爲下文之說也。甯字。儒家訓豈如此。乃譯師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須深考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李文會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一沙即爲一河。是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無數。何況其沙也。

  【川禅師雲】前叁叁。後叁叁。頌曰。一二叁四數河沙。沙等恒河數更多。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肇法師曰】良由施福是染。沈溺叁有。(叁有謂叁界。叁界不離于有。故謂之叁有。)持經福淨。超升彼岸。是故勝也。

  【疏鈔雲】佛重顯無爲福。勝有爲福也。圓覺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一切真如涅槃。如此之理。豈不是以經四句偈。何故。圓覺者。妙性也。因圓覺妙性。流出一切真如之法。涅槃之理。不…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