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滅之道。從此而出。亦同第八分之妙義也。如是解者。受持無廢。自利利他。普與有情。鹹達其道。而此福者。即無爲福也。其福勝前恒河沙珍寶布施之福。所以題號無爲福勝之分。
【王日休曰】佛再呼須菩提言。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受其義理而持守之。乃至以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則已不爲惡業所縛。而可以悟明真性。而人亦得聞此至理。而有悟明真性之漸。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脫離輪回。永超生死。則萬劫無有盡期。故其福德勝于彼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無量無數也。佛嘗言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叁界。此法施之福。勝于彼無量無數。不足怪也。
【陳雄曰】七寶雖多。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較之經中一偈。悟之者生天。豈不相去萬裏耶。叁昧經雲。若複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今有善男女非特受持即自見性。又且解說。教人見性。則彼此生天。成無上道。回視七寶之福爲不足道。故有勝前雲。華嚴雲。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是則解說之功。又孰有大于此者。
【顔丙曰】將七寶滿世界布施。得福多多。屬在有漏。未免窮盡。不如于此經中受持自己四句。更能展轉教人。皆得入佛知見。此福德曆劫長存。故勝前著相福德。
【李文會曰】甚多世尊者。謂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川禅師解注甚是詳明。載在應化非真分中。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者。若能說此大乘經義。化導衆生。了悟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當知受持此經。無爲功德。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有爲之福德也。
【智者禅師頌曰】恒河數甚多。沙數更難量。舉沙齊七寶。能持布施漿。有相皆爲幻。徒言智慧強。若論四句偈。此福未爲長。
【川禅師曰】真□不換金。頌曰。入海算沙徒費力。區區未免走埃塵。爭如運出家中寶。枯木生花別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陳雄曰】隨順者。隨順衆生而爲說也。但說是經一偈之處。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舉皆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則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間上上法也。非尋常法也。故壇經有所謂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封殡法身謂之塔。樹像虛空謂之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處。見人即說是經。常行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心清淨而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謂隨其所在之處。乃一切處也。有人受持讀誦演說。則其功德威力爲甚大。故其處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諸天與阿修羅等皆恭敬也。阿修羅有叁種。一屬天趣。一屬人趣。一屬畜生趣。大概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于此類。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于人趣。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塔廟者。具雲塔婆。此翻方墳。亦名圓冢。廟者。梵雲支提。此雲靈廟。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隨說者。心無分別。理應萬差。逢凡說凡。逢聖說聖也。當知此處者。謂此心也。如佛塔廟者。若人但爲名聞利養。心不清淨而說是經。轉墮輪回。有何利益。心若清淨。即當空寂。不起妄念。以此無所得心。無能解心。而說是經。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是名供養。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盛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則菩薩之屬也。盡能受持讀誦。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
【僧若讷曰】經者。即法寶也。即爲有佛。即佛寶也。若尊重弟子。即僧寶也。經典所在之處。即叁寶共居也。弟子者。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子。又雲以父兄之禮事師。故稱弟子。
【傅大士頌曰】恒沙爲比量。分爲六種多。(以恒河之沙。而比量此經之功德。究此經之功德莫大乎六種波羅蜜也。華嚴合論九十六卷雲。六種波羅蜜海是也。)持經取四句。七寶讵能過。法門遊曆處。供養感修羅。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佛陀即佛也。梵語佛陀此雲覺。)李文會曰。成就者。見性無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與衆生本無差別。若能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杲禅師曰】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淨。是名佛滅度。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心無起滅。湛然清淨。常修佛行。念念精進。無有間斷。所在之處。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又曰。即心是佛無余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廓然歸本際。還如洗腳上船頭。又曰。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無業禅師問馬祖雲】如何是即心是佛。祖雲。即你不了底心是。更別無物也。迷即衆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師于言下省悟。僧問馬祖雲。如何是佛。師雲。即心是佛。
【百丈問長慶雲】如何是佛。師雲。騎牛討牛。僧問首山和尚雲。如何是佛。山雲。新婦騎驢。阿家牽鼓。山圭禅師爲作頌雲。阿家新婦兩同條。咫尺家鄉路不遙。可笑騎驢覓驢者。一生錯認馬鞍橋。又僧問慈受雲。如何是佛。師雲。擔水河頭賣。僧問大陽雲。如何是佛。師雲。如何不是佛。僧問歸宗雲。如何是佛。師雲。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雲。和尚誠言。安敢不信。師雲。只汝便是也。
【川禅師雲】合如是。頌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轉。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衆狐疑。深思不動幹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王日休曰】梵語般若波羅蜜。此雲智慧到彼岸。所雲金剛智慧到彼岸者。謂明此經者。其智慧則如金之剛利。斷絕外妄。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謂奉事此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經。此經未標名時。須菩提請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剛般若波羅蜜。俾須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後世。
【李文會曰】言金剛者。堅利之物。故借金爲喻。般若者。智慧也。爲教衆生用智慧力。照破諸法無不是空。猶如金剛觸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淨。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當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臥。勿令分別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師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只這一句。驚動多少人做計較。若承當得。坐得斷。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隨此語轉。特地紛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壇石鼓記雲。絲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即犯禁空之醜。天人耳目。咫尺非遙。克告行人。自當省察。
【廬山歸宗常禅師雲】有座主來參。值宗鋤草。次見一條蛇。宗遂斬之。主雲。久向歸宗。元來卻是一個鹿行沙門。宗雲。是爾鹿。我鹿。諸人且道這僧過在什麼處。汾陽昭禅師爲作頌雲。廬嶽宗師接上機。斬蛇特地施慈悲。癡迷座主生驚怕。卻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雲】只者是。大似眼裏著刺。只者不是。正是開眼磕睡。諸人且道畢竟作麼生則是。還委悉麼。點鐵化成金即易。勸人除卻是非難。
【川禅師雲】今日小出大遇。頌曰。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咦。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說。真性中亦豈有哉。故雲即非智慧。到彼岸。謂實無也。但虛名爲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衆生耳。
【陳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經曰。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得自覺聖趣。是般若波羅蜜。叁昧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虛空。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然般若波羅蜜。至法也。始而親出佛口。故有佛說之句。終而默傳此心。則證入于般若叁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無所得。此非般若波羅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則汝當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顔丙曰】此是須菩提請佛爲法安名。更問如何遵奉行持。佛雲。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虛。體既尚無。何名之有。如來恐人生斷滅見。不得已而強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頌雲。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
【李文會曰】佛說般若波羅蜜者。實相般若之堅。觀照般若之利截煩惱源。達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羅蜜者。既知法體元空。本無妄念。若無諸挂礙。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淨。自在逍遙。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師雲】猶較些子。頌曰。一手擡。一手搦。左邊吹。右邊拍。無弦彈出無生樂不屬宮商格調新。知音知後徒名邈。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顔丙曰】佛問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答雲。如來無所說者。蓋直下無開口處。若言有說。即爲謗佛。所以世尊臨入涅槃。文殊請佛再轉*輪。世尊咄雲。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著一字。汝請再轉*輪。是吾曾轉*輪耶。又佛偈曰。始從成道後。終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間。未嘗說一字。…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