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曰】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之人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是故經雲。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
【慈受禅師雲】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子說不得則且止。諸人還說得麼。直須口似磉盤。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無俱遣。語默雙亡。即見自性清淨。雖終日言。猶爲無言。雖終日說。猶爲無說。
【保甯勇禅師雲】門前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獨有無言者。坐斷毗盧不可當。
【傅大士曰】名中無有義。義上複無名。金剛喻真智。能破惡堅貞。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覺。愚者外求聲。
【川禅師雲】低聲低聲。頌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斷了手摩挲。雖然出入無蹤迹。文彩全彰見也麼。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陳雄曰】華嚴經雲。叁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衆生。豈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然世界許多。而微塵不勝其多。宜須菩提有甚多之對。又曰。諸微塵者。一切衆生心上微塵也。佛分身于微塵世界中。示現無邊大神力。開闡清淨無垢法。使一切衆生。皆生清淨心。非微塵所可汙。故雲非微塵。得出世間法。非世界所能囿。故雲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離世。在塵離塵。是爲究竟法。此言非微塵。非世界。即離塵離世也。
【顔丙曰】世界微塵。二者皆非真實。經雲。一切山崖。會有崩裂。一切江河。會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滅。
【李文會曰】微塵者。衆生妄念煩惱客塵。遮蔽淨性。譬如微塵。如是煩惱妄想。如病眼人見空中花。如愚癡人捉水中月。求鏡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頌曰】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果。塵爲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又曰。妄計因成執。迷繩謂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花。一境雖無異。叁人乃見差。了茲名不實。長馭白牛車。
【晁太傅雲】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煩惱起。無念即一切煩惱止。既由自心。何如無念。又古德雲。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察禅師雲】真淨界中才一念。閻浮早已八千年。
【逍遙翁雲】不怕念起。唯恐覺遲。覺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過。蘧顔可師。
【圜悟禅師上堂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丈夫具決烈志氣。慷慨英靈。踏破化城。歸家穩坐。外不見一切境界。內不見有自己。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裸裸。赤灑灑。一念不生。桶底子脫。豈不是心空也。到這裏還容棒喝麼。還容玄妙理性麼。還容彼我是非麼。直不如紅爐上一點雪相似。豈不是選佛場也。然雖如是。猶涉階梯在。且下涉階梯一句作麼生道。千聖會中無影迹。萬人叢裏奪高標。
【逍遙翁雲】五鼓夢回。緣念未起。靈響清徹。聞和達聰。爲叁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搖空。叁曰秋蟬曳緒。凝聽靜專。頗資禅悅。安住妙境。何勝如之。要會麼。病覺四肢如鶴瘦。虛聞兩耳似蟬鳴。非微塵是名微塵者。一念悟來。轉爲妙用。前念無諸妄想。湛然清淨。即非微塵。後念不住清淨。是名微塵。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無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衆生世界。前念清淨。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淨。是名世界。
【謝靈運曰】散則爲微塵。合則成世界。無性則非微塵世界。假名則是名微塵世界。
【川禅師雲】南贍部洲。北郁單越。頌曰。頭指天。腳踏地。饑則餐。困則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處元正是大年。南北東西祗者是。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王日休曰】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可謂極多矣。然見雨則爲泥。遇火則爲磚瓦。是無微塵之定體。所以爲虛妄也。是故說爲非微塵。謂非有真實微塵也。但虛名爲微塵而已。此謂極細而極多者也。若極大者則世界。世界亦無真實。蓋劫數盡時則壞。是亦虛妄。非爲真實。但名爲世界而已。佛雖現色身而爲叁十二相。至涅槃時。則皆無矣。不可以此得見真佛。故雲。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此如來謂真性佛也。下文言如來說叁十二相。彼如來則謂色身佛耳。乃佛謂我說叁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謂非真實相也。但名爲叁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謂細而微塵。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爲虛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謂真實。是以自古及今。無變無壞。彼叁者則有變壞故也。
【陳雄曰】叁十二相者。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楞嚴經有是言矣。謂其非是欲愛所生。則是從叁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叁十二相。而不修叁十二行。將焉自而得見法身如來。又曰。如來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說相者其意在于叁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謂欤。華嚴經曰。諸佛法身不思議。無色無形無影像。名叁十二相。亦以是耳。豈他求哉。故如來有是名之說。般若經雲。如來足下有平滿相。是爲第一。如來足下千輻輪文。無不圓滿。是爲第二。如來手足。並皆柔軟。如兜羅綿。是爲第叁。如來兩足。一一指間。猶如き王。文同绮畫。是爲第四。如來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可愛。是爲第五。如來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是爲第六。如來足趺。修高光滿。與跟相稱。是爲第七。如來雙瑞。漸次纖圓。如鹿王瑞。是爲第八。如來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爲第九。如來陰相藏蜜。是爲第十。如來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轉。是爲第十一。如來發毛。右旋宛轉。是爲第十二。如來身皮。細薄潤滑。垢水不住。是爲第十叁。如來身皮。金色晃耀。諸寶莊嚴。是爲第十四。如來兩足兩掌。中頸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如來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如來膊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如來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如來身相。修廣端嚴。是第十九。如來體相。量等圓滿。是第二十。如來額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如來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如來齒相。四十齊平。淨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叁。如來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如來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來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發際。是二十六。如來梵音。詞□和雅。隨衆多少。無不等聞。是二十七。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绀青齊整。是二十八。如來眼睛。绀青鮮白紅環。是二十九。如來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潔。如天帝弓。是第叁十。如來眉間。有白毫相。柔軟如綿。白逾珂雪。是叁十一。如來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叁十二。
【顔丙曰】(注叁十二相。與前般若經同。更不重述。)以上乃叁十二相也。若據如來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豈可以叁十二相而求見也。佛在□利天。目連令匠人雕佛叁十二相。只雕得叁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問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雲賺殺人。
【李文會曰】叁十二相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羅蜜。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無住無爲。是叁十二相清淨行也。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者。此謂法身有名無相。故雲非相。既悟非相。即見如來。
【逍遙翁曰】須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爲身。故臨濟雲。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也。
【川禅師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頌曰。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有無俱不立。相對>盧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會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無上菩提。此謂住相布施也。
【禅要經雲】若于外相求之。雖經萬劫。終不能得。
【教中經雲】若見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蘊空。昔日罽賓國王。仗劍詣獅子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頭。尊者曰。身非我有。何況于頭。王遂斬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應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雲】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非實體。憑何見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與菩提轉不相應。蓋爲不見佛性。縱舍身命如恒河沙數。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證道歌雲。水中捉月爭拈得)。□□拾花針。(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蕩。生食令人發狂。眼生花針。即以手拾之。其實無花針。)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沈。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顔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雖受頑福。畢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貴之家。驕奢縱恣。不容不作業。反受業報。爭如受持四句。爲他人說。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夢。智者見唯真。法性無前後。(法性者。真佛性也。曆劫長存。故無前後。)無中非故新。(真性如虛空。本無形相。故雲無中也。此性常住不滅。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雲非故新也。)蘊空無實相。憑何見有人。(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
【川禅師曰】兩彩一賽。頌曰。伏手滑槌不換劍。善使之人皆總便。不用安排本現成。個中須是英靈漢。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鳥歌。此時如得意。隨處薩婆诃。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