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陳雄曰】深解義趣者。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涕淚悲泣者。傷我值遇之晚。不獲早覺悟也。
【顔丙曰】深解者。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須菩提聞說是經。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歎其希有。感極涕零也。
【傅大士頌曰】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遍計于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
【李文會曰】未嘗得聞者。昔得慧眼。于有見空。今聞是經。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川禅師雲】好笑當面諱了。頌曰。自小來來慣遠方。幾回衡嶽渡潇湘。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信心清淨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
【傅大士雲】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唯有佛。小聖讵能任。
【陳雄曰】性中具如來法身。夫是之謂生實相。圓覺經曰。一切實相。性清淨故。悟理而至于證實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謂之第一希有。信乎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則其福爲不足道。所以壇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顔丙曰】即生實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會曰】即生實相者。豁然了悟萬法。由此淨心建立。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衆生。悟即衆生是佛。佛佛道齊。無法等比。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顔丙曰】佛雲實相無相。所謂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虛空。無一形相。若悟實相。不可執著實相。當如大士雲。彼岸更求離。但說假名。實相本無可得。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爲非。不是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也。
【達摩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生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也。正猶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此之謂也。
【傅大士雲】 衆生與壽者。蘊上立虛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川禅師雲】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爲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
【王日休曰】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無狐疑心曰信。曉了意義曰解。欽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來慈悲方便。化導迷人。迷即佛是衆生。悟即衆生是佛。若能了悟。萬事皆空。以藥對病。以悟對迷。以善對惡。以靜對動。以慧對愚。種種修行。只是對治。莫作諸惡。勉力爲善。依此修行。縱橫自在。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師曰】若不得後語。前話也難圓。頌曰。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行船盡在把稍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是爲第一希有。
【川禅師雲】行住坐臥。著衣吃飯。更有什麼事。頌曰。冰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幹。金剛腳踏地。旛竿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鬥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空義。複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本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此謂悟實相者。更無等比。當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即名爲佛。又雲離相清淨。解悟叁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叁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後即空空。叁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爲佛。
【傅大士雲】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師雲】心不負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新生□。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竹蜜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善靜禅師雲。竹蜜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華嚴經雲。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于相而離相。于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爲佛。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不怖則無懼心。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淨。等于虛空。有何驚怖。甚爲希有者。諸上根器。得聞是經。谛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子榮曰。如修行初發心菩薩行。願求大乘正知見人。悟達上乘。先了有無二邊之執。方證涅槃無相之理。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雲】祗是自家底。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踏得故鄉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雲】何以故者。顯因中最勝。明標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者。即布施波羅蜜。何故獨言布施爲第一。曰。布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衆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名。先拂去假名。行無住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若悟非相。即達彼岸。實無二相。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何處更有第一。故雲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雲】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于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于中十種名。(華嚴六十六卷。善財童子見寶髻長者言願爲我說諸菩薩道。答言。檀波羅蜜。屍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又合論九十六卷雲。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次第爲迷情。焰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子榮曰。真如之理。上至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轉六道。亦未曾失。縱悟成佛。亦未曾得。今始號圓成者。言下頓覺即佛。)
【川禅師雲】八字打開。兩手分付。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面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雲】忍辱波羅蜜者。即十波羅蜜中第叁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故雲忍辱波羅蜜也。佛雖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然亦有時稱我。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若稱如來與佛。則謂己與諸佛如來皆然也。盡此一經皆如是。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實。但爲虛名而已。故雲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見有身相。不達我人衆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易禅師舉火問僧雲】會麼。僧雲不會。師雲。起則遍周沙界。滅則了無所得。
【龐居士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祖雲。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然後向你道。
【圜悟禅師曰】參得此語透者。目前萬法平沈。無始妄想蕩盡。又雲大空無外。大象無形。盡世界撮來如粟米粒。總虛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鬥額。直得東勝神洲箭。射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當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風。若是未出陰界。尚涉見知聞。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卻根塵。去卻機境。尚余一線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佛殿□前石獅子。大洋海內鐵昆侖。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衆生壽者非相。故雲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即如來因緣中事也。爾時菩薩得無我解。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此言無道極惡君也。世者。生也。如來因中。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如我昔爲歌利王截割身體者。如來設教。方便門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設教。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節…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