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讀誦此經。應合得人恭敬。今複有疾患貧窮諸衰。反爲人所憎惡。世人不達先業。將謂誦經爲善即無應驗。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經力。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折叁塗之報。速得無上菩提。
【張無盡雲】四序炎涼去複還。聖凡只在刹那間。前人罪業今人賤。倒卻前人罪業山。
【川禅師雲】不因一事。不長一智。頌曰。贊不及。毀不及。若了一。萬事畢。無欠無余若太虛。爲君題作波羅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疏鈔雲】佛言我之供佛功德。千萬億倍。不及持經功德一分。故雲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王日休曰】梵語阿僧祗。此雲無央數。梵語那由他。此雲一萬萬。于無量無央數劫。在然燈佛先。則釋迦佛說此經時。去然燈佛已無量無數矣。又于其先。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出世。則其劫數固不勝其多。佛眼皆能見之。以慧性爲無窮。故無始以來事皆知之。此所以爲佛也。人皆有此慧性。但蔽之耳。供養如是諸佛。其功德終不可及此經功德。以彼則爲財施。受財施之報者日漸少。而終至于有盡。此則爲善根。善根則日滋長。而終至于成佛。故無窮也。以有盡比無窮。所以不可及也。
【陳雄曰】阿僧祗。那由他。梵語皆無數之謂。曆無數劫。供無數佛。求福而已。不若持此真經。見自本性。永離輪回。五祖雲。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雖百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恒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末世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處。盡在此經。舍經何從而得。是以作如是說而第其優劣。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設齋。問達摩祖師有何功德。答曰。實無功德。後人不了此意。韶州韋使君因問六祖。六祖大師開示之曰。造寺布施。供佛設齋。名爲修福。不可將福以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又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此所以福不及功德。供佛不及持經也。
【李文會曰】阿僧祗劫者。梵語也。唐言無數。時供養阿僧祗恒河沙佛。施寶滿叁千大千世界。舍身數如微塵。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于此經典得悟真性。勝前所得功德百千萬億。達摩對梁武帝雲。造寺寫經供養布施功德。只獲人天小果。實非功德也。
【川禅師雲】功不浪施。頌曰。億千供佛福無邊。爭似常將古教看。白紙上頭書黑字。請君開眼目前觀。風寂寂。水漣漣。家人只在漁船。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僧若讷曰】狐疑者。狐是獸。一名野幹。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聽且渡。上雖較量顯福德之多。猶是略說。若更具說。聞者狐疑。心必狂亂。
【李文會曰】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謂說悟後淨妙境界也。前爲樂小法者。爲說降住小乘之法。欲令悟人。尚茲不信。若便爲說見性大乘之法。解通人曠。得必無涯。狂亂不信。徒使其狐疑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王日休曰】具。盡也。我若盡說其功德。人聞之。心則狂亂。狐疑不信。以其極大。人則驚怪。故甚者心則狂亂。其次則疑惑不信也。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謂此經之義。不可以心思。亦不可以言議。若人依此修行。及得果報。亦豈可以心思言議哉。佛數數言此經功德。至此又極稱之者。豈虛言哉。以其悟明真性。脫離輪回之本。是豈有窮盡耶。
【顔丙曰】梵語阿僧祗劫。此雲不可數劫。佛于然燈佛前。得值無數諸佛。一一供養承事。未曾空過。若後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見性功德。比我前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見性功德。有百千萬億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說持經功德。或人聞之。心生狂亂。疑惑不信。當知此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不信佛言。反生誹謗。惡果既熟。必受惡報。
【李文會曰】義者。般若之義。般若者。智慧也。果報者。所得功德也。由智慧而悟真性。叁世諸佛。理應不異。不可思議。
【謝靈運曰】萬行淵深。義且難測。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
【川禅師雲】各各眉毛眼上橫。頌曰。良藥多苦口。忠言多逆耳。冷暖自知。如魚飲水。何須他日待龍華。今朝先授菩提記。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疏鈔曰】言滅度一切衆生已者。時中妄想。取舍人我。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衆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衆生已。已。即盡也。言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即煩惱妄想。取舍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陳雄曰】大涅槃經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衆生。然後成佛。故度一切衆生者。我佛之所應爲也。不然。則絕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無相。則能所俱寂。雖衆生已滅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見所度之衆生。故曰。無一衆生實滅度者。
【李文會曰】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者。注見善現起請分中。當生如是心者。謂二乘之人執著諸相。起諸妄念。如來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淨。
【馬祖雲】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師利雲】心如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百丈禅師雲】心如虛空相似。學始有成也。
【黃檗禅師雲】心淨其心。更無別法。此即真佛。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染。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淩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與衆生。心亦如是。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衆生。除滅妄念。令見真性。
【白樂天雲】澹然無他念。虛靜是吾師。
【圭峰禅師雲】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
【慈受禅師雲】有利根者。一撥便轉。性頑鈍者。只在夢中。山僧有個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傾心吐膽。而爲諸人說破。良久雲。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見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見點頭。恰如饑得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此謂不可見有衆生是自已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非菩薩清淨心也。
【川禅師雲】有時因好月。不覺過滄洲。頌曰。若問雲何住。非中及有無。頭無纖草蓋。足不履閻浮。細似鱗虛析。輕如蝶舞初。衆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隨流大丈夫。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六祖曰】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衆生心。度脫一切衆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衆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爲除能所心也。除有衆生心也。亦除我見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叁分所言。須菩提于此再問者。豈非爲續來聽者問乎。佛再言之。唯增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則是法矣。若無法。烏能得見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也。蓋上言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爲妄爾。故此言實無有法。其意乃在于實字。謂究其實。則真性中無此也。佛恐弟子誤認。所謂當生如是心者爲真實。故此又說破以爲非實也。然則非徒本無一切衆生。而發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無法。蓋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所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者是也。
【顔丙曰】當生如是心者。當發這個心。佛度衆生已盡。性本空故。無一衆生可滅度者。若生四相望報心。即非菩薩。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蓋實際不受一塵。何有于法。
【李文會曰】即非菩薩者。謂二乘之人。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解注已見前。實無有法者。謂初悟人。尚有微細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見有智慧能降伏煩惱是人相。見降伏煩惱意是衆生相。見清淨心可得是壽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雲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傅大士雲】空生重請問。無心爲自身。欲發菩薩者。當了現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權立我。證理即無人。
【川禅師雲】少他一分又爭得。頌曰。獨坐翛然一室空。更無南北與西東。雖然不借陽和力。爭奈桃花一樣紅。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然燈佛。乃釋迦牟尼佛本師也。佛呼須菩提問雲。我始于本師然燈佛處有法所得。名之爲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六祖曰】佛告須菩提。我于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會曰】佛言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叁菩提不者。須菩提謂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雲無有法得叁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川禅師雲】若不同床臥。爭知紙被穿。頌曰。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江上晚來初雨過。數峰蒼翠接天霞。
須菩提。…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