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名爲真聞。又雲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川禅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叁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疏鈔雲。佛者。梵雲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鹹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衆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語。唐言覺也。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雲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禅師雲】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成魔。只把一枝無孔笛。爲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會曰】在者。所在之處也。
【川禅師雲】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後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樹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樹
【疏鈔雲】經雲。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施孤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家。爲男求婚。見其家備設香花。雲來旦請佛說法。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蔔勝地。惟有祗陀太子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是以太子更不複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祗樹給孤獨園。
【李文會曰】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榮】引智度論叁卷雲。如來臨入涅(奴結切)槃時。告阿(入聲)難言。十二部經。汝當流通。複告優波離言。一切律戒。汝當受持。阿難聞佛付囑。心沒憂海。時優波離尊者語阿難言。汝是守護佛法藏者。當問佛未來要事。于是優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第一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言。答曰。一切經首當置如是。第二問以何爲師。答曰。以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雲戒。第叁問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法性空。四觀心無我。第四問惡性車匿。如何共住。答曰。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此雲默擯。(梵語。梵檀者。猶中國言默擯。默擯者。正如黃魯直雲。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百戰百勝。不如一忍。擯者敬而遠之之意。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如來于是付囑言訖。在俱屍羅大城。娑羅雙樹間。示般涅槃。阿難聞佛入涅槃。悶絕憂惱。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此雲乞士。謂上乞法于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爲世人種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乃菩薩阿羅漢之類也。俱。謂同處也。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同處于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師雲】獨掌不浪鳴。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叁十二相。百千種光。聖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彼時也。佛爲叁界之尊。故稱世尊。叁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羅叁昧經雲。早起諸天。日中諸佛。日西異類。日暮鬼神。今言食時。正當午前。將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叁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雲】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疏鈔雲。著衣持缽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條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故雲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輪王子。而自持缽乞食。爲欲教化衆生舍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讷曰】不越貧從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故曰還至本處。飯食已畢。收衣缽。洗足者。謂收起袈裟與缽盂。然後洗足。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顔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禅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爲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叁空理。跏趺示入禅。(疏鈔雲。叁空者。叁輪體空也。施者。受者。並財等名叁輪也。施者。反觀體空。本無一物。故雲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雲叁輪體空。)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禅師曰】惺惺著。頌曰。飯食訖子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
【李文會曰】時者。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長老。謂在大衆中。乃年長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語須菩提。此翻善吉善現。空生尊者。初生時。其家一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後解空法以顯前相。
【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出生萬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隨德應現。強名五種。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會曰】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右膝著地者。先淨叁業。摧伏身心。整儀贊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興敬禮儀。故偏袒。兩土風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師。示執捉之儀。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問般若經雲。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將請以無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謂啓白。希。少也。世尊。佛號也。先歎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王日休曰】如來者。佛號也。佛所以謂之如來者。以真性謂之真如然則如者。真性之謂也。真性所以謂之如者。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爲一切衆生而無所不可。是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隨所而來現。故謂之如來。真如本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蓋謂應現于此而謂之來也。若人至誠禱告則有感應。若欲爲一切衆生設化則現色身。皆其來者也。此佛所以謂之如來。然則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體也。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也。是則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此經所以常言如來也。梵語菩薩。本雲菩提薩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于稱呼。故雲菩薩。梵語菩提。此雲覺。梵語薩埵。此雲有情。有情則衆生也。一切衆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薩在有情之中乃覺悟者。故謂之覺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則妄想也。菩薩未能絕盡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則情想絕矣。故佛獨謂之覺。而不謂之有情。佛言一切諸佛解脫諸想盡無余故是也。佛又雲十地菩薩。皆有二種愚癡。豈非所謂愚癡者。亦情想之類乎。此菩薩所以謂之有情。而不得獨謂之覺也。
【陳雄曰】菩薩受如來教法者也。諸菩薩指大衆言之也。大衆聽如來說法。固當信受奉行。傥如來不起慈悲心。衛護眷念。俾信受是法。則惡魔或得以惱亂。不付委囑托。俾奉行是法。則勝法有時而斷絕。故須菩提于大衆聽法之初。未遑它恤。惟願如來起慈悲心。爲之護念付囑也。
【李文會曰】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非來非去。非坐非臥。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衆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蟲蟻蝼。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善付囑者。念念精進。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川禅師曰】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恁麼贊歎。具眼勝流。試著眼看。頌曰。隔牆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獨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東西。鑽龜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李文會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也。發心之義。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耨多羅者。上也。叁界無能比也。叁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叁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語阿。此雲無。梵語耨多羅。此雲上。梵語叁。此雲正。梵語藐。此雲等。梵語菩提。此雲覺。然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語佛。此雲覺。故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雲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正相平等。故雲正等。其覺。…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