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P3

  ..續本文上一頁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故雲正覺。得此性者。所以爲佛。所以超脫叁界。不複輪回。

  【僧若讷曰】菩薩初修行。皆發此廣大心也。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當也。雲。言也。雲何者。言如何也。須菩提于此問佛雲。爲善之男子或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發求真性成佛之心。雲何應住。謂當住于何處也。雲何降伏其心。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一問衆生發無上心。欲求般若。雲何可以安住谛理。二問降伏惑心。雲何可以折攝散亂。一經所說。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雲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川禅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飛塞北。無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個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是佛贊歎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谛聽者。谛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谛。審也。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衆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我貴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聖人之心靜而明。又雲凡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黃檗禅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雲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厭。若欲無境。當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滅。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紛擾。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應諾之辭。然者。協望之謂。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諾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顔丙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唐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應者。當也。住者。乃常住不滅也。須菩提問。有向善男女發菩提心者。應當如何得常住不滅。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稱善哉善哉。乃贊歎之辭。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這是也。唯然者。乃須菩提領諾之辭。與曾子曰。唯無異。樂者。愛也。願愛欲聞說法也。

  【智者禅師頌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洹。(此雲寂滅。一覽集入滅品雲。能事既畢入泥洹。舍利以留爲佛事。)雲何降伏住。降伏住爲難。二儀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叁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所謂包括二儀者。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叁乘教喻寬。(法華經叁卷。佛言乘是叁乘。便得快樂。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谛聽。六賊免遮攔。

  【川禅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頌曰。七手八腳。神頭鬼面。拳打不開。刀割不斷。閻浮跳踯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會曰】摩诃薩者。摩诃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六祖曰】一切者。總標也。次下別列九類。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謂之衆生。上自諸天。下至蠢動。不免乎有生。故雲一切衆生也。衆生雖無數無窮。不過九種。下文所言是。

  【李文會曰】衆生者。謂于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舍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覺華有種無人種。心火無煙日日燒。謂諸愚迷之人。被諸煩惱。則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實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煩惱爲苦。是則智慧不如愚癡也。不亦謬乎。固當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學道何用。于己何益。須令智慧力勝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平聲)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爲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爲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爲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爲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貓鼠是也。若濕生者。如魚鼈鼋鼍。以至水中極細蟲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果實等所生之蟲是也。上四種謂欲界衆生。若有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禅天至四禅天諸天人。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欲也。此之謂色界。若無色界者。謂無色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若有想者。此謂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謂之無色界。不複有色身故也。若無想者。此謂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雲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雲非無想。此天于叁界諸天爲極高。其壽爲極長。不止于八萬劫而已。

  【李文會曰】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才起惡念。即墮叁塗。謂貪嗔癡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經雲】一切衆生。本自具足。隨業受報。故無明爲卵生。煩惱包裹爲胎生。愛水浸淫爲濕生。欻起煩惱爲化生也。又雲眼耳鼻舌。回光內燭。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回光內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先答雲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鹹令悲智收。若起衆生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謂凡夫執有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依行。若無想者。坐禅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經雲】 有無俱遣。語默雙忘。有取舍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臨濟禅師曰】入凡入聖。入染入淨。處處現諸國土。盡是諸法空相。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沈也。非無想者。謂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李文會曰】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無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華經雲】佛當爲除斷。令盡無有余涅槃者。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衆生迷于涅槃無相之法。而爲生死有相之身也。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來指示叁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余者。無余。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義。令滅盡一切習氣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衆生。同入圓滿清淨無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衆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余涅槃。

  【證道歌曰】達者。同遊涅槃路。注雲。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無生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對吃不拓和尚指香煙雲。要觀學人有余涅槃。爐中灰即是。要觀學人無余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

  【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雲無爲。楞伽經雲。涅槃乃清淨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然則涅槃者乃超脫輪回。出離生死之地。誠爲大勝妙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爲死。大非也。此無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余。故名無余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九類衆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衆生。皆自業緣中現。故爲人之業緣。則生而爲人。修天上之業緣。則生于天上。作畜生之業緣。則生爲畜生。造地獄之因緣。則生于地獄。如上文九類衆生。無非自業緣而生者。是本無此衆生也。故菩薩發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實無一衆生被涅槃者。以本無衆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見可度。即是生滅。良由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衆生不能自悟。佛實開悟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令自心中愚癡邪見煩惱衆生。舉皆滅度矣。滅度如是其多。且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蓋歸之衆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壇經雲。自性自度。名爲真度。淨名經雲。一切衆生。本性常滅。不複更滅。文殊菩薩問世尊。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淨。無生無滅。故無衆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衆生自性耳。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雲。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會曰】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