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舍。無邊煩惱轉爲妙用。故無衆生可滅度也。
【寶積經雲】智者于苦樂。不動如虛空。
【逍遙翁曰】善能觀察煩惱性空。既過即止。勿使留礙也。又雲煩惱性空。勿爲挂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使情動。如響應聲。即應即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衆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叁塗苦。願生諸天。是衆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
【僧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不斷。于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稱爲人。于此諸境。一一計著。分別優劣。有彼有此。此見從外而立。故雲人相。如衆生相者。因前識心。最初投托父母。續有色受想行四陰。計其和合。名衆生相。如壽者相者。計我一期。命根不斷。故雲壽者相。
【陳雄曰】貪嗔癡愛。爲四惡業。貪則爲己私計。是有我相。嗔則分別爾汝。是有人相。癡則頑傲不遜。是衆生相。愛則希觊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度衆生爲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菩提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于此。則必起能度衆生之心。是衆生之見。非菩薩也。菩薩與衆生。本無異性。悟則衆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衆生。有是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論之辭也。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說。故爲之辨論。而有及于四種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雲。
【顔丙曰】一切衆生者。涅槃經雲。見佛性者。不名衆生。不見佛性者。是名衆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須菩提。及大覺性之人。若卵胎濕化。乃蠢動含靈也。有形色。無形色。有情想。無情想。乃至不屬有無二境衆生。體雖不同。性各無二。此十類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涅槃者。不生謂涅。不死謂槃。經雲。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滅度者。滅盡一切煩惱。度脫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無余涅槃。無余者。羅漢雖證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經中謂之有余涅槃。唯無身智余剩者。方謂無余涅槃。又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衆生既悟本性空寂。更滅度個甚麼。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即非菩薩覺性也。
【傅大士頌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善逝即世尊號)先答雲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鹹令悲智收。若起衆生見。還同著相求。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衆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衆生。非菩薩也。
【臨濟禅師曰】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于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爲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所以輪回叁界。受種種苦。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個甚麼。一一山河無隔礙。重重樓閣應時開。
【川禅師曰】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祗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此乃敘經者自謂。
【顔丙曰】複次。乃再說也。
【李文會曰】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疏鈔雲】言應無所住者。應者當也。無所住者。心不執著。
【李文會曰】菩薩于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無所住者。一切諸法。應當無所住著也。
【法華經雲】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逆生執著住于法相。此同衆生之見解也。
【逍遙翁曰】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爲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唯豎起一指頭。
【佛鑒禅師頌曰】不用將心向外求。個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摩西來意。祗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舍。能知凡聖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
【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雲中。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謂除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舍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衆生。菩薩布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爲能施人。不見有它爲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叁體皆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愛已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業。二者相去絕遠。如霄壤也。
【法華經雲】若于後世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
【張無盡雲】夫學道者。不可以溫飽爲志。本求無上菩提。出世間法。若以事不如意爲怨。而圖衣飯爲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謂形色。聲。謂音樂。香。謂鼻之所聞。味。謂食物之味。觸。謂男女之欲。法。謂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衆生不使著于六塵也。
【陳雄曰】摩诃般若經雲。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又忏法雲。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此言住。亦識著之謂。凡夫六根不淨。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塵。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衆生。如水行地中。無有挂礙。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華嚴經雲。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爲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正此之所謂行布施也。
【華嚴二十四卷雲】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諸法。又天地八陽經雲。眼常見種種無盡色。耳常聞種種無盡聲。鼻常嗅種種無盡香。舌常了種種無盡味。身常覺種種無盡觸。意常思想分別種種無盡法。詳此二經。既言種種諸聲。種種無盡聲。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恐失之拘于音樂矣。既言種種諸觸。種種無盡觸。則王氏所言。觸謂男女之欲者。恐失之執于男女之欲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雲施。菩薩無色可舍。名爲布施。如藥對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藥俱遣。色空泯絕。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爲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雲】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舍。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一邊障礙。施心廣大。猶如虛空。所獲功德。亦複如是。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門通六行。六行束叁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幹。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欲覓無生理。背境向心觀。不住聲者。清淨無挂礙也。梵語屍羅。此雲戒。二乘之人。意謂聲從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舍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爲戒。菩薩無聲可舍。色若是有。聲從是生。色既本空。聲從何起。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又雲。屍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梵語羼提。此雲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亦無辱。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衆像。盡入其中。無有挂礙。清淨含容。無有邊際。又雲。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常能修此觀。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謂衆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毗離耶。此雲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爲不住味。故雲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肇法師曰】會萬法歸于自己者。其惟聖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內有回心起信。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徑山杲禅師曰】佛與衆生。本無異相。只因迷悟。遂有殊塗。
【黃檗禅師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饑瘡爲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圖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也。叁乘之人。雖不住飲食之味。尚猶貪著諸法之味。以貪著故。名爲精進。菩薩之心。于諸法相。悉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圖覺經雲】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傅大士曰】進修名焰地。良爲慧光舒。二智心中遣。叁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余。不住觸者。謂心無取舍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舍。梵語禅那。此雲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爲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又雲。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六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大陽禅師曰】大陽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間。觸目遇緣。若能如是。法法現前。
【傅大士曰】禅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