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P20

  ..續本文上一頁心非心。是名爲心。

  【顔丙曰】如來說諸心。實無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強名曰心。

  【李文會曰】覺妄之心。即是非心。本無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雲是名爲心。即是菩薩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臨濟禅師雲】若一念心能解縛。此是觀音叁昧法。

  【川禅師雲】病多谙藥性。頌曰。一波才動萬波隨。似蟻循環豈了期。咄。今日爲君都割斷。出身方號丈夫兒。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肇法師曰】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叁世皆空。故論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虛妄。叁世推求。了不可得, 。

  【疏鈔雲】未覺不知。隨時流轉。故有叁世。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滅。即非常住真心。即爲依他心。虛妄心。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無量無數劫來。常一定而不變動。豈有過去未來現在哉。若有過去未來現在。則爲妄想。此叁心是也。且若飽而未欲食。則飲食之心爲未來。饑而正欲食。則欲食之心爲現在。食畢而放匕箸。則欲食之心爲過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過而滅。故爲妄想也。不可得者。謂無也。言此叁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有耳。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者。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爲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觀經雲。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爲叁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雲何心法。染貪嗔癡。于叁世法。唯說爲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

  【顔丙曰】謂思念前事者。爲過去心。思念今事者。爲現在心。思念後事者。爲未來心。叁念總放下者。謂之不可得。經雲。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此爲叁心不可得。古雲。一念不生全體現。亦謂叁際俱斷。叁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爲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法華經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論雲。六十二見者。五蘊中各起四見。四五二十。叁世各二十。通爲六十。斷常二見爲根本。總爲六十二見。且于色蘊中。即色是我。離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蘊中具有此四。疏鈔解叁心雲。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過此滅無滅。(一作不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去聲)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性不滅。是知此性曆長存。)

  【川禅師曰】低聲低聲。真得鼻孔裏出氣。頌曰。叁際求心心不見。兩眼依然對兩眼。不須遺劍刻舟尋。雪月風花常見面。

  【未曾有經雲】妙吉祥菩薩。因見一人。言我造殺業。決墮地獄。如何救度。菩薩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殺業。決墮地獄。前人聞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救。相隨共詣。化人白佛。我造殺業。怖墮地獄。願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說造殺業者。汝從何心而起業相。爲過去耶。未來耶。見在耶。若起過去心者。過去已滅。心不可得。若起未來心者。未來未來。心不可得。若起見在心者。見在不住。心不可得。叁界俱不可得故。即無起作。無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見耶。善男子。心無所住。不在內外中間。心無色相。非青黃赤白。心無造作。無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實故。心無邊際。非限量故。心無取舍。非善惡故。心無轉動。非生滅故。心等空虛。無障礙故。心非染淨。離一切數故。善男子作是觀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諸法性。諸法性空。即真實性。由是義故。汝今不應妄生怖畏。是時化人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業性空。不生怖畏。爾時實造業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業性空。而不複生怖畏之心。

  【李文會曰】謂叁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

  【肇法師雲】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叁世皆空。故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虛妄。叁世推求。了不可得。故雲若悟無法無相無事平常真心。即法體空寂。不生不滅。湛然清淨。豈有前念今念後念可得也。

  【馬祖雲】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謂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憎愛。無聖凡。是故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趙州問南泉雲】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舉棹。走馬即加鞭。若遇饑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來解曰】此雖如是布施。只是有礙之寶。不是無爲清淨功德。是故如來不說多也。若有菩薩。以盧舍那身中七覺菩提。持齋禮贊。從其心燈。化生功德。不生不滅。堅如金剛。乘香花雲。入無邊界。起光明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此是無爲功德見性之施。化爲菩薩。頌曰。廣將七寶持爲施。如來不說福田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疏鈔雲】若據舍大千珍寶布施。其福極多。若執著希望福德。有余則有盡。故雲若福德執實有。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此是反釋之義。言以福德無者。無希望心也。既無希望。即爲無住相施。是名無爲福。若依無住無爲而施者。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僧若讷曰】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也。離相故稱性。性如虛空。其福無量。

  【顔丙曰】假使盡世界七寶布施。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終不免輪回。畢竟有墮落。不足爲多。以福德無故。此其所以爲多也。所謂無之一字。趙州教人見性看話頭。自雲狗子還有佛性無。應雲無。只將這無字。貼向鼻頭上。崖來崖去。久久自然有個入頭處。是則是。切不得作無字會。

  【僧微師曰】世尊召雲須菩提。若能施之人。以妄識爲本。修布施行。即取著能所者。以爲實有此福。即成顛倒。如來不說此福德多。以福德無故者。若能施之人。以佛智爲本。修布施行。悉皆離相。不見福爲實有。即非顛倒。如來說此人福德甚多。

  【智者禅師頌曰】叁千大世界。七寶滿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風。猶勝悭貪者。未得達真宗。終須四句偈。知覺證全空。

  【李文會曰】凡夫住相布施七寶。希求福利。此是妄心。所得福德。不足爲多。不如淨妙無住之福。無得之德。同于虛空。無有邊際。

  【川禅師雲】猶勝別勞心。頌曰。羅漢應供薄。象身七寶珍。雖然多濁富。爭似少清貧。罔象只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陳雄曰】色身者。叁十二相也。具足者。無一而虧欠也。備叁十二行而具足是相。叁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見法身如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足矣。豈應見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陳雄曰】壇經雲。皮肉是色身。華嚴經雲。色身非是佛。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殊不知有生如來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華嚴經又雲。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曰妙色身。則現一切色身叁昧。便是法身如來。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爲具足色身者。蓋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陳雄曰】楞伽經雲。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爲相。此言諸相者。種種變現。神通之相也。又不止于叁十二相而已。如來離色離相。以淨行則具足叁十二。以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具足叁明。六神通。八解脫。(法華經叁卷雲。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皆得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此之具足。即非諸相之所謂具足也。然此之具足。乃其實也。而諸相具足。特其華耳。充其實則其華必副之。是以有諸相具足之名。

  【顔丙曰】佛。覺也。覺性如虛空。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唯見性人。方知即非色身。如夫子母我。顔子坐忘是也。自性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性尚不可得。又何有諸相。故以即非之說爲掃除之。

  【王日休曰】此分與第五分第十叁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爲續來聽者說也。(傅本十叁分王本十六分。)

  【李文會曰】心既空寂。湛然清淨。豈有色身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于空。有此斷常二見。謂觀空莫非見色。觀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無不異。方可能觀。無身而見一切身。無相而見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諸相具足也。

  【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麼。州雲。狗子無佛性。進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爲什麼狗子無佛性。州雲。爲他有業識在。夫有業識之人。種種著于有。起諸妄想者。此名顛倒知見。種種落于空。都無所悟者。此名斷滅知見。宿有善根之人。無此顛倒斷滅二病。而能洞曉空趣。此名正真知見。若悟此理。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四祖謂牛頭融禅師雲】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空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侈心。業障煩惱。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