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內無欲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故雲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舍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創始至無爲。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後。趨寂不知歸。(佛說四十二章經曰。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于彼證阿羅漢。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又十六菩薩因果頌。阿氏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住。驅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聖流。子榮曰。七返人天後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間受生。謂初果須陀洹人。趣寂不知歸者。第四果證得阿羅漢。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間生死。一向灰心滅智。入無余界。沈空寂滅。不來塵世。化導度生。爲有智無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禅師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叁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有注雲。阿羅漢者。生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故于諸相諸法實無所得。更不于叁界內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讷曰】阿羅漢者。名含叁義。一殺煩惱惑使。二後報不來。叁應受人天供養。亦謂之無學果。自初果至阿羅漢果。無別有法。皆同證此無爲之體。無可取舍。故雲實無等。又曰。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稱是名哉。故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法華經雲。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正謂此耳。自須陀洹而至于阿羅漢。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則菩提無上道。可以次第到。
【顔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還。須陀洹名爲入流者。隨順世間也。而無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塵不染塵之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而實無往來也。阿那含名爲不來者。離生死義。而實無不來者。假名不來。實無動靜。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爲著相。實無有法。但假名爲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啓咨之辭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須菩提啓咨世尊曰。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則四著謬妄。無不爲已。故曰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此果也。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叁昧梵音。此雲正受。亦雲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叁昧。亦雲叁摩地。亦雲叁摩提。此雲正定。亦雲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雲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叁昧爲妙趣(去聲)之意。故以善于點茶者。謂得點茶叁昧。善于簡牍者。謂得簡牍叁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爲此說也。于此叁昧人之中。須菩提爲第一。
【僧若讷曰】無诤者。涅槃經雲。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诤。言叁昧者。得此無诤精妙之處。于諸弟子中最爲第一。
【李文會曰】叁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爲正定。故雲叁昧。人中最爲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禅師曰】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門迸出遼天鹘。獨步乾坤總不收。(六祖壇經曰。六門。六根也。禅宗禅古白雲瑞曰。趙州放出遼天鹘。鹘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讷曰】阿蘭那。此翻無诤。世尊雖稱歎我。我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應記我無诤之行最爲第一。又曰離叁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诤叁昧。方受須菩提名。以須菩提翻爲空生。故雲是樂阿蘭那行。若計著實有所行。則非無诤行也。
【陳雄曰】叁昧梵語。此言正受也。無生法忍。證寂滅樂。是所謂無诤叁昧也。華嚴經雲。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六祖偈曰。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叁昧。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得六萬叁昧。而無诤叁昧爲最。以叁昧力超出物表。不爲物役。名爲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且啓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須菩提恐大衆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啓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須菩提自稱也。須菩提者。亦自稱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诤之謂也。言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诤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見于修爲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去聲)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诤叁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蓋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顔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無诤者佛性包含大千。無有鬥诤。叁昧者唐言正見。人中第一。無鬥诤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六欲頓空也。阿蘭那行者。無人我行也。是樂阿蘭那行者。窮其本性空寂。畢竟實無所行。所行謂之行。樂者。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诤。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诤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丈禅師雲】只如今一切諸法。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幹。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刮削並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衆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複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子榮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無複起貪嗔。無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獨任真。(子榮曰。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爲方證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習。一向沈空趨寂。爲不敢入衆生生死海中。教化衆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雲空有智。)
【川禅師曰】認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當風立。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言如來作菩薩時。在然燈佛所。于法畢竟無所得。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昔。舊也。然燈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爲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後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得無上菩提法。爲諸釋之法王。于法甯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以息大衆之疑心。
【李文會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雲。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則近執著。怠則落無明。乃爲心要耳。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于法實無所得者。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而于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釋迦佛號。)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于真性。不從有因而後能。)謂得然燈記。甯知是舊身。(然燈佛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也。舊身即本來非身也。涅槃經曰。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寒山詩曰。嘗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祗論前後智。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川禅師雲。古之今之。頌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東西。秋毫不睹。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疏鈔雲。佛土者。佛之妙性也。衆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還可以相好莊嚴不。又雲不也者。即善現從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莊嚴。何故。爲性無相。體等虛空。如何莊嚴。何名莊嚴。答。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莊嚴。又曰若染斷…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