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略釋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略釋

  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如鼎叁足,缺一則蹶.就叁法中,願爲最要。舉願則信行自在其中矣。何則?信若無願,不名真信,行若無願,淨功莫克。或爲他歧所惑,或則半途而廢故也。彌陀經叁次提及“若有信者,應當發願”職是故也。發願有二種:一朝暮課誦時發願;一常時發願。即日常念佛時意念中有求生西方之願望,即爲常時發願。印光大師雲:“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或用小淨土文,(按即慈雲忏主回向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爲古今冠。”此發願文,蓮池大師自己亦有诠釋,惜乎太簡,僅點示大意而已。初機依文發願,或難領會,故不揣固陋,作此略釋,或于淨業初機,依文發願,有所裨益。有不盡處,祈諸方通家,不吝賜教。

  釋此願文,大科分叁:初歸命請加,二發願。叁回向。今初,歸命請加。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這首偈文,前面二句申歸命禮敬,後面二句請求加被。發願求往生,爲什麼要歸命禮敬阿彌陀佛?就是爲了請求佛的加被。慈悲哀憐,攝受于我。稽首者,謂以頭著地,稽留少頃而起,表禮佛恭敬之極。西方安樂國,即極樂國之異名。其國無有八苦,故稱安。但受諸樂,故稱樂。彌陀淨土,法王所統,故稱爲國。此爲依報。接引衆生大導師,此爲正報。言接引者,衆生沒在苦海之中,彌陀佛以慈悲大願,接之令出此苦娑婆五濁惡世。衆生著于五欲之樂,不能自拔,佛以極樂種種妙樂,引之令離此土。故曰接引。導師者,導人以正道者也。衆生顛倒,以苦爲樂,以邪爲正,不知出要。釋迦世尊爲說,娑婆是苦,西方是樂,令其生起欣厭之心,欣求西方,厭離娑婆,發願求生西方,故佛名大導師。世間雖亦有導師,只能導人以文章技能,未能導人出生死,故非大。二乘,菩薩,神通道力未極,所度有限,亦未能稱大,唯有十方佛及阿彌陀佛方得稱爲大導師也。然體偈意,似指阿彌陀佛。

  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我今發願願往生者,申述發願求生之意。唯願慈悲哀攝受者,請求彌陀哀憐,攝受于我也。(歸命請加一科竟)

  二發願。又二:(一)自利。(二)利他。今初。

  自利又叁:(1)自利:甲發心持名。乙忏悔業障。丙發願

  甲發心持名。

  “弟子某甲,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某甲,當人自稱己名。向佛陳白發心持名之意。 “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二句,是所緣之境。“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是發菩提心。“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所念之佛。“期生淨土”是所求之處。發菩提心所緣之境,必須由狹至廣,自近及遠。“四恩”狹而近,故居先。“叁有”比于四恩,則爲廣遠,故居中。法界衆生,則至廣至遠,故居後。言四恩者,在家四恩:則爲父母,衆生,國家,叁寶。出家四恩:則爲父母,師長,國家,施主。言叁有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也。隔曆不同曰界,此叁界,界界不同之故。因果不亡曰有,叁界衆生,所作善惡,都有因果感報,如影隨形,故稱叁有。此叁界二字,雖舉的是依報,因有六道四生住在其中,這是舉依報以攝正報。言法界衆生者,即包括九法界衆生在內之十方法界衆生也。一乘無上菩提道者,乘是運載爲義,一乘,即是指佛乘。《法華經》雲:“唯是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是也,無上菩提道者,佛果菩提更無有上也。《仁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也。“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專心者,專注一心也。持念者,執持不忘也。萬德洪名者,一句彌陀名號,乃彌陀因行果德之所建立,是全德立名,念佛名,即是念佛的萬德。以全名即德故,所以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稱萬德洪名也。“期生淨土”一句,期者,期望也。淨土者,無有五濁,故名淨土也,這裏是指西方淨土也。念佛而不發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得往生,故無量壽叁輩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而修念佛之行也。

  乙忏悔業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尼消滅。”

   發願之前,先須忏悔業障。“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這四句,明忏悔之要。謂雖我念佛發心,期生淨土,奈我罪業厚重,福善輕微。障緣既深,智慧又淺。染汙心識,如火熾然。清淨功德,難于成就。

  “業重福輕”者,業即十惡,福即十善。十惡者,身叁,謂殺盜淫;口四,謂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叁,謂謂貪嗔癡。翻此十惡,則名十善。言業重則十惡具造;言福輕,謂作善不多。又:作上品十惡,名業重,行下品十善名福輕。又:熾然作惡,名業重,泛然行善,名福輕。

  言“障深慧淺”者,障深,則內外交攻,如初欲修行,便生惡疾。才能向道,適遇邪師。慧淺,則聞熏經教,不明谛理。言“染心易熾”者,或愛心偏重,若藕絲牽連難斷。嗔心易熾,若火逢乾草即燒。愚癡,則見網深纏,邪解橫生。言“淨德難成”者,戒定慧淺,開悟尚難,何況實證。若非深生慚愧,痛自克責,披陳忏悔,則縱經塵劫,滅罪無由,故曰淨德難成。

   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這四句,明忏悔必須至誠懇切。

  “翹勤五體”者,兩肘兩膝及額頭,名爲五體。五體投地,表外儀恭敬。“披瀝一心”者,明內心虔誠。披瀝,謂發露先罪也。“投誠忏悔”者,投誠,謂歸投于佛。忏悔,忏謂忏其先罪,悔謂斷相續心,後不重造。由昔身行惡法,故今五體翹勤。(身業虔誠)由昔意起貪嗔,故今披瀝一心。(意業虔誠)由昔舌造惡語,故今口陳忏悔。(口業虔誠)

  “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我及衆生”者,我,行人自稱。衆生,即四恩叁有六道衆生。謂我與法界衆生,自曠劫至今,起惑造業,未曾休息,故曰曠劫至今。“迷本淨心”,此爲根本無明。“縱貪嗔癡,”此爲枝末無明。迷則如雲覆日,不見光相。縱則認賊爲子,自劫家寶。“染穢叁業”者,謂身口意叁,被煩惱業所汙染也。罪垢者,謂造作十惡五逆等罪垢也。冤業者,既造罪業,必招冤報。各言無量無邊者,一人所造,曠劫至今,已無量無邊,何況四恩叁有衆生共造,更爲無量無邊矣。《普賢行願品》雲:“若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也。“願悉消滅”者,謂仗忏悔之力,惑業苦叁障俱滅也。

  丙發願。又分叁:(一)發四宏誓願。(二)發求生西方願。(叁)總結二願無盡。今初。發四宏誓願。

  “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此發四宏誓願也。願不依谛,則名狂願。故須依苦、集、滅、道四谛而發也。誓願曰深者,謂衆生界盡,我願乃盡。若衆生界無盡時,我願終無盡時也。“遠離惡法,誓不更造”者,此依集谛發心,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謂觀衆生爲貪欲嗔恚愚癡邪見所惱,不能自拔,以是發願雲:我當自斷煩惱,亦斷衆生無量煩惱,令得解脫也。“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者,此依道谛發心,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謂觀六度萬行,叁十七道品等,具無量稱性功德,而諸衆生不習不修,造諸惡業。以是發願雲:我當精勤修學無量法門,亦令衆生修是等法門。“誓成正覺”者,此依滅谛發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觀諸佛已滅煩惱,得解脫樂,具無量神通自在,而諸衆生不覺不知,妄受諸苦。以是發願雲:我當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亦令衆生同得此樂。“誓度衆生”者,此依苦谛發心,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謂觀衆生爲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惱,以是發願雲:我當早度生死,亦度無量衆生得出生死。

  以上只是從事相而發,若知實相谛理,則生滅四谛亦通無作四谛。謂衆生只是假名,度無所度;煩惱無有實性,斷無所斷;法門原即自性,學無所學;佛道本乃自成,成無所成。這就是無作四谛,乃圓教妙理,二乘尚非其分,況我等凡夫,順便提一提而已。(一)發四宏誓願竟。

  (二)發求生西方願。分二,(1)求佛護念。(2)正發願。今初。求佛護念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這五句,明求佛護念。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四十八願攝化衆生爲能應,今我至誠求佛爲能感。佛心生心,原本同體,自然感應道交,滿我所願,證知我,哀愍我,加被我也。

  “願禅觀之中”下這幾句,明護念之事。願在禅觀之中,或作十六觀,或專作一觀,如唯觀丈六金身,在水池上;或觀自坐蓮華上,作蓮華開想,或作蓮華合想;或唯作白毫觀,觀彌陀眉間白毫。若作觀想,須知唯心之理。心淨佛現,境非外來。所見之佛,如水中月。水淨月現,非有非無,即空假中,不可取著。若認做實有,塊然一物,則成魔境矣,不可不知。善導和尚雲:“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名爲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故持名念佛最爲穩當也。

  金色之身,是佛正報,寶嚴之土,是佛依報,謂七寶嚴淨之淨土也。“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是我求佛護念之內容。(1)求佛護念竟。

  (2)正發願。。

  “使我…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