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四十八願》摘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一願,使末法億億衆生,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有了可能。至于造五逆重罪,誹謗正法,不得往生,此約平時說,令人知所警誡,不去造此五逆等罪。但觀經說,若臨終人,過去曾造五逆十惡重罪,地獄相現之時,遇善友教,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至心念佛,更無馀念,由念心猛利,化地獄法界爲佛法界,亦可下下品往生。如唐張善和臨終地獄相現,猛利念佛往生,即是實例。《觀經》約臨終說。《無量壽經》約平時說,故攝否有異。

  十九、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佛何故發此本願?由于一切衆生,臨命終時,神識昏迷,不能自主,即念佛之人,若未得一心,臨終之時,正念亦難把定,故發悲願雲:若十方衆生發上求下化之心,複能持我名號,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求生我國,我若不能率清淨海衆圍繞其前,垂手接引者,誓不成佛。故念佛之人,平時信願真切,臨終定蒙佛親來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帶業往生。

  二十、欲生果遂願。

  “設我得佛,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系念我國,指或修妙觀,或持佛名。(時值末法,持名最爲契機)植衆德本,指修淨業叁福等。修妙觀、持佛名爲正行,修淨業叁福爲助行,正助合行,至心回向,求生極樂,定遂所願。佛發此本願,殆爲末世衆生保任,依此而行,決可往生其國也。

  二十一、叁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此叁十二相願,極樂國天人,不僅身皆金色,並有叁十二相。此相只有佛與轉輪聖王具足。經中說,轉輪聖王威相具足,比之帝釋以複醜劣,帝釋比六欲頂天則又不及,而六欲天人,比極樂國天人則又百千倍不及。佛何故興此本願?乃爲慈悲攝受十方世界衆生往生其國而發此勝願也。

  二十二、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果位。如此土彌勒菩薩,將來補釋迦而成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往生極樂,必定至于補處高位。則知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以彌陀有此本願故也。佛願並雲:若往生者有本願欲往他方世界化度衆生,則亦能被弘誓铠,積累德本,修菩薩行,上供諸佛,下化衆生,使之建立無上菩提道心,超出諸地之行,修習普賢之德,悉得成滿所願。

  二十叁、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供養諸佛,是普賢十大願王之一,乃捷成佛道妙行。然而一佛刹土,即有叁千大千世界之廣遠。要遍供如此衆多佛土諸佛,設非彌陀有此本願攝持,何能成辦?經中說;極樂人民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極樂國中菩薩何以能一生成佛,亦與彌陀有此供養諸佛本願有極大關系也。

  二十四、供具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供佛須有供具,或花香燈燭,或幢幡寶蓋,或茶點果品。

  供具雖豐,數亦有限,何以遍供無量無邊諸佛,此事供養之局限也。苟能用理供養之法,則亦能辦到。何謂理供養?即運心觀想所供之佛,能供之己,以及中間供具,一一如幻如化,我心周遍法界故,則我之供具亦周遍法界,此即理供養之境。由于極樂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叁輪體空之德本,運心遍供十方諸佛,複仗彌陀此一供具隨意本願攝受之力,自然能隨意化作衆多供具,遍供諸佛。

  二十五、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佛智有二種:一者實智,即根本智。二者權智,即差別智。實智乃佛自證之法性理體,權智乃佛化他之差別妙智。佛能了知一切法差別之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亦能知一切衆生種種欲樂,種種意行,根成熟不成熟,可度不可度,以及應以何法得度等。要證得此權實二智,只有分破無明之別地圓住菩薩能知少份,其馀皆非智力所及。極樂國中菩薩由于彌陀有此本願攝持,鹹得此智,故能演說妙法,隨機施教,自在無礙。

  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那羅延,天上金剛力士之名,此翻堅固。佛何故興此本願?因見十方世界衆生五蘊之身,乃衆苦之本,命終爛壞,惡醜不淨。故發此本願:設我得佛,生我國中之菩薩,皆得金剛那羅延身,永免生病及色身變壞之苦。

  二十七、一切嚴淨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此爲西方依正莊嚴超勝十方無量佛刹之願。佛何故興此本願?意在攝受十方佛土衆生,往生其國。極樂國中天人,(正報)一切萬物(依報)均極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狀與色彩非常殊勝、奇特,美妙到無能稱說,無能衡量地步。即使獲得天眼通者,能無所不見,也不能明白辨別國中一切萬物之名稱及數量。何以故?此皆是彌陀大願攝持,稱性功德之所莊嚴成就故。

  二十八、道樹高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道場樹,即菩提樹。印度有此樹,但極樂國中之道場樹,不同凡樹,具足無量光明,能顯現出種種色彩,而且樹高四百萬裏。經中說:道場樹,猶如明鏡,一切他方世界,無邊佛刹,皆于道樹中現其形相。此種不思議境界,不但極樂國中之大菩薩能徹見徹知,即使小功德之天人,仗佛願力,也能見知。

  二十九、誦經得慧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辨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受持、讀誦經典,是自行。爲人講說,是化他。苟無智慧,就不能通達經義。若無辨才,就不能講說化他。極樂國中菩薩仗彌陀誦經得慧本願之力,既能誦經明其義理,自利具足。又能具足辨才,爲人講說,利他無礙。上求下化,進道彌速。

  叁十、慧辯無限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若少智慧,則不能通達經義,若無辯才,則不善爲人講說。極樂國中菩薩,仗彌陀慧辯無限願力,自利利他,悉皆具足。

  叁十一、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國土,仗彌陀此一照見十方本願之力,直如一面明鏡,能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此種境界,即華嚴宗之事事無礙法界,善財進入彌勒樓閣,只見重重無邊佛刹,仿佛如此。故華藏即極樂,極樂即華藏,不一不二,不可妄分大小、權實也。

  叁十二、寶香妙嚴願。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國土,衆寶莊嚴,妙香普熏,超勝欲、色界諸天。

  自地上至虛空,地上:黃金爲地,金繩界道,宮殿樓觀,七寶欄楯,周匝圍繞,七寶行樹,華果流芬。天空:七重羅網,風動妙音。所有一切萬物,皆是無量衆寶之所合成。而且散發種種奇妙之香,國中菩薩,聞此香氣,皆修佛行,此皆彌陀因地大願,稱性功德之所莊嚴。

  叁十叁、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身柔軟,則溫良柔順,能遵王化。心柔軟,則心地柔軟,易受佛化。佛之光明,照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蒙光照及衆生,自然身心柔軟,超過天人柔軟,增長念道淨心。故無量光佛,十方諸佛所共贊。

  叁十四、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無生法忍,乃別地、圓住菩薩初破一品無明之果位。諸者不一,乃言其多。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梵語稱爲陀羅尼者。據法華所說,得諸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于一切法,得無礙辯,乃深位菩薩所證,若非彌陀本願攝持,何能令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皆能聞名得忍。

  故彌陀名號,萬德所成。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持至一心不亂,淺則伏煩惱,深則得叁昧,證無生忍。

  叁十五、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女人之苦,比男人更甚。生育之苦,中饋之勞,恒由女性擔當,舊時代重男輕女,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在家作女,供父母驅使,出嫁爲婦,要服勞翁姑,順從丈夫,哺育子女,操持家務,何嘗有半點自由,一時安逸。故皆厭作女身。幸彌陀有此本願,則脫女身,亦未爲難。惟當聞名以後,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定可往生極樂,得往生已,則永脫女身,以國中本無女人故也。

  叁十六、常修梵行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

《學習《四十八願》摘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論“阿鞞跋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