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四十八願》摘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界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修行佛道,須經叁大阿僧祇劫,方堪修成。中間還不包括退墮時劫在內。經中說,信位未滿菩薩,(七信之前)時進時退,如空中羽毛,飄蕩不停,稱毛道衆生。衆生輪回六道,更不待言。故佛發此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于極樂國土,終不忘失菩提道心,常修清白梵行,直至成佛,若不爾者,誓不成佛。

  叁十七、天人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句彌陀,是多善根,是多福德。所以能令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名之後,善根萌發,對阿彌陀佛生起無比崇敬之心,所以五體投地,稽首作禮,且信根增長,樂于修菩薩行,因此,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叁十八、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世人于衣服之事,大費苦心。家境貧寒者,有破襖蔽體之苦,家道尚可者,則有浣洗縫補之勞。家道殷富者,則有衣服崇尚時新,不斷更新之煩。仗彌陀此一本願,極樂國中,則無此等苦惱。所穿衣服,自然化現,如佛所贊應法(稱性)妙服,自然被體,無縫紉、洗滌、翻新之勞。國中人民,自可專志于上求下化之道業矣。

  叁十九、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漏盡比丘,即四果阿羅漢,見思惑已盡,不漏落于生死,故稱漏盡比丘。由于煩惱粗惑盡故,心感無比喜悅、輕安。未經回小向大之羅漢,每耽此樂而不肯涉俗利生。仗彌陀此一本願攝受,極樂國中天人,雖樂如漏盡比丘,終不忘上求下化之行。

  四十、樹中現刹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意,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樹中現刹願,全顯極樂依報,乃彌陀稱性功德之所莊嚴,乃事事無礙法界。能小大相即,一中見多。能于寶樹之小中,圓見十方無量莊嚴佛刹之大,而且可隨當人之意,欲于何時,見何等佛土,皆悉照見無礙,清晰如鏡中見其面容。雖說十方佛土,皆唯心現,但若非此一本願攝持,何能令國中菩薩見此之不思議境界。

  四十一、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六根具足,容顔端正,乃宿世福德所感,六根有缺,人所憎惡。亦過去生惡業所致,由于衆生多劫以來,八識田中,善惡種子交替生起現行,,難于保證生生世世六根具足。故佛興此本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從此之後,直至成佛,終不再受諸根缺漏之報。

  四十二、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語叁昧,華言正定、正受、心一境性。清淨解脫叁昧者,能于諸境界相上,不爲所動而得解脫,故名清淨解脫叁昧。蓋無生法忍之境界,能于一念頃,神足遍至十方無量佛刹,供養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他方佛土諸菩薩衆,聞彌陀名字,仗彌陀此一殊勝本願攝持,故能逮得此清淨解脫叁昧也。

  四十叁、聞名得福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由于佛有此本願,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佛名字,壽終之後,來世定能出家,現比丘相。爲何作比丘而稱生尊貴家者,以僧人乃叁寶之一,最極尊貴故。蓋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此指在家菩薩而言。今世爲在家之人,世緣所纏,不得遂出家願,故待壽終之後,仗彌陀此一本願攝持,轉生得預叁寶之數。一說:菩薩因中有扶持佛道之願,仗彌陀願力攝持,轉生作國王,大臣或大富長者,扶翼聖教,故曰生尊貴家,理亦可通。普賢行願品雲:“若生人天,常居勝族”是也。

  四十四、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菩薩行,指淨佛國土,教化有情,廣行四攝六度之事。具足德本,指菩薩在行六度時,叁輪體空,不住有爲(不著有)不住無爲(不著空),念念契入中道理觀,此乃成佛之本,故稱德本。否則,若一執相,即墮有漏福德。豈成德本。由于彌陀因地有此本願,故使他方諸菩薩衆,聞佛名字,在修菩薩行時,能念念契入中道德本。

  四十五、普等叁昧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何謂普等叁昧?普者,普遍。等者,齊等。住此叁昧,則能普見一切諸佛,故名普等叁昧。由于彌陀有此一普等叁昧本願,令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佛名號,皆得住此普等叁昧,直至成佛,常見十方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土衆生,聞正法難能聞契理契機之正法尤難。極樂國中,則無此難,由于彌陀有此本願,令國中菩薩,能隨己心願,欲聞何種法門,即聞何法。

  四十七、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聞名不退願,最爲殊勝。苟無此願,則十方世界衆生,修行佛道,能免退墮之緣者,了不可得。佛悲憫十方世界修行者衆,得果者少,中間遇緣退墮者,比比皆是。故興此本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之名,不能即得不退轉者,誓不成佛。不退有叁:一者位不退。橫出叁界,總不退轉于凡夫地。二者行不退。恒修大乘利生之行,終不退轉于二乘地。叁者念不退。破一品乃至四十一品無明,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佛一切種智海)直至成佛。而此土念佛衆生,得生西方,亦必蒙彌陀此一大願攝受,圓證此叁種不退。

  四十八、得叁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據《無量壽經鈔五》所說:一者音響忍。由聞音響而悟解諸法實相之理,忍可于心。二者柔順忍。由得第一忍故,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而不逆,即修諸法實相之行。叁者無生法忍。即心契諸法實相,能于一切境界相上,涉俗利生,繁興大用而不爲空有兩邊所動。此乃別地圓住分破一品無明,分證一分叁德之位。由于諸佛有此本願,故令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佛名號,即得此叁種法忍,修諸佛法,終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四十八願,願願度生,法門之妙,孰逾于此。普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信願持佛號,共同往西方。

  

《學習《四十八願》摘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論“阿鞞跋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