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修行佛道,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堪修成。中间还不包括退堕时劫在内。经中说,信位未满菩萨,(七信之前)时进时退,如空中羽毛,飘荡不停,称毛道众生。众生轮回六道,更不待言。故佛发此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寿终之后,生于极乐国土,终不忘失菩提道心,常修清白梵行,直至成佛,若不尔者,誓不成佛。
三十七、天人致敬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一句弥陀,是多善根,是多福德。所以能令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名之后,善根萌发,对阿弥陀佛生起无比崇敬之心,所以五体投地,稽首作礼,且信根增长,乐于修菩萨行,因此,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三十八、衣服随念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世人于衣服之事,大费苦心。家境贫寒者,有破袄蔽体之苦,家道尚可者,则有浣洗缝补之劳。家道殷富者,则有衣服崇尚时新,不断更新之烦。仗弥陀此一本愿,极乐国中,则无此等苦恼。所穿衣服,自然化现,如佛所赞应法(称性)妙服,自然被体,无缝纫、洗涤、翻新之劳。国中人民,自可专志于上求下化之道业矣。
三十九、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漏尽比丘,即四果阿罗汉,见思惑已尽,不漏落于生死,故称漏尽比丘。由于烦恼粗惑尽故,心感无比喜悦、轻安。未经回小向大之罗汉,每耽此乐而不肯涉俗利生。仗弥陀此一本愿摄受,极乐国中天人,虽乐如漏尽比丘,终不忘上求下化之行。
四十、树中现刹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意,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树中现刹愿,全显极乐依报,乃弥陀称性功德之所庄严,乃事事无碍法界。能小大相即,一中见多。能于宝树之小中,圆见十方无量庄严佛刹之大,而且可随当人之意,欲于何时,见何等佛土,皆悉照见无碍,清晰如镜中见其面容。虽说十方佛土,皆唯心现,但若非此一本愿摄持,何能令国中菩萨见此之不思议境界。
四十一、诸根无缺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六根具足,容颜端正,乃宿世福德所感,六根有缺,人所憎恶。亦过去生恶业所致,由于众生多劫以来,八识田中,善恶种子交替生起现行,,难于保证生生世世六根具足。故佛兴此本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从此之后,直至成佛,终不再受诸根缺漏之报。
四十二、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正受、心一境性。清净解脱三昧者,能于诸境界相上,不为所动而得解脱,故名清净解脱三昧。盖无生法忍之境界,能于一念顷,神足遍至十方无量佛刹,供养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他方佛土诸菩萨众,闻弥陀名字,仗弥陀此一殊胜本愿摄持,故能逮得此清净解脱三昧也。
四十三、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由于佛有此本愿,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佛名字,寿终之后,来世定能出家,现比丘相。为何作比丘而称生尊贵家者,以僧人乃三宝之一,最极尊贵故。盖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此指在家菩萨而言。今世为在家之人,世缘所缠,不得遂出家愿,故待寿终之后,仗弥陀此一本愿摄持,转生得预三宝之数。一说:菩萨因中有扶持佛道之愿,仗弥陀愿力摄持,转生作国王,大臣或大富长者,扶翼圣教,故曰生尊贵家,理亦可通。普贤行愿品云:“若生人天,常居胜族”是也。
四十四、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菩萨行,指净佛国土,教化有情,广行四摄六度之事。具足德本,指菩萨在行六度时,三轮体空,不住有为(不著有)不住无为(不著空),念念契入中道理观,此乃成佛之本,故称德本。否则,若一执相,即堕有漏福德。岂成德本。由于弥陀因地有此本愿,故使他方诸菩萨众,闻佛名字,在修菩萨行时,能念念契入中道德本。
四十五、普等三昧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何谓普等三昧?普者,普遍。等者,齐等。住此三昧,则能普见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由于弥陀有此一普等三昧本愿,令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佛名号,皆得住此普等三昧,直至成佛,常见十方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
四十六、随意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土众生,闻正法难能闻契理契机之正法尤难。极乐国中,则无此难,由于弥陀有此本愿,令国中菩萨,能随己心愿,欲闻何种法门,即闻何法。
四十七、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此闻名不退愿,最为殊胜。苟无此愿,则十方世界众生,修行佛道,能免退堕之缘者,了不可得。佛悲悯十方世界修行者众,得果者少,中间遇缘退堕者,比比皆是。故兴此本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之名,不能即得不退转者,誓不成佛。不退有三:一者位不退。横出三界,总不退转于凡夫地。二者行不退。恒修大乘利生之行,终不退转于二乘地。三者念不退。破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无明,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佛一切种智海)直至成佛。而此土念佛众生,得生西方,亦必蒙弥陀此一大愿摄受,圆证此三种不退。
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据《无量寿经钞五》所说:一者音响忍。由闻音响而悟解诸法实相之理,忍可于心。二者柔顺忍。由得第一忍故,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而不逆,即修诸法实相之行。三者无生法忍。即心契诸法实相,能于一切境界相上,涉俗利生,繁兴大用而不为空有两边所动。此乃别地圆住分破一品无明,分证一分三德之位。由于诸佛有此本愿,故令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佛名号,即得此三种法忍,修诸佛法,终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十八愿,愿愿度生,法门之妙,孰逾于此。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信愿持佛号,共同往西方。
《学习《四十八愿》摘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