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1171)“诏寺觀毋免稅役”(同書卷叁十四《孝宗本紀》)。淳熙五年(1178)正月“癸卯罷特旨免臣僚及寺觀科遙”(同書卷叁十五《孝宗本紀》)。這樣,就連持有度牒的僧尼,也不能免除稅役了。不過他們還可以享受其他種種權利,度牒仍有它一定的價值,所以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州縣還有出賣亡僧度牒而不繳申祠部的情形(《宋會要輯稿》第二百冊道釋一)。
明代僧尼依然給牒,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編賦役黃冊規定“僧道給度牒,有田者編冊如民科,無田者亦爲畸零”(《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免納銀給牒。其後又將田賦(土地稅)和丁稅(人頭稅)歸並爲“地丁”一種賦稅。以地歸丁,不須報牒免役。但爲了限製僧尼的數量,依然嚴行發給度牒的製度,一直沿用到幹、嘉時代,後來何時廢止(見《大清會典·事例》),還不清楚。
(田光烈)
五 清規
清規是中國禅宗寺院(叢林)組織的規程和寺衆(清衆)日常行事的章則,也可說是中世以來禅林創行的僧製。本來中國佛教從東晉道安首創僧尼規範叁例以後,即隨時有在戒律之外別立禁約之舉,如支遁立衆僧集儀度,慧遠立法社節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雲爲寺主,創立僧製,用爲後範,皆是其例(見《大宋僧史略》卷中《道俗立製》條)。到了中唐,禅宗盛行,百丈懷海禅師痛感禅僧住在律寺內,雖另處別院,但于說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別立禅居之製:尊“長老”爲化主,處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樹“法堂”,學衆盡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設“長連床”,供坐禅偃息;合院大衆“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徒衆側立,賓主問答,激揚宗要;“齋粥”隨宜,二時均遍;又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事務分置十“寮”,置首領主管等等(見《景德傳燈錄》卷六末附《禅門規式》)。這些就成了叢林新例,與律法不同(見《僧史略》卷上《傳禅規法》條)。世人即稱爲《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流行到北宋,曆時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亂,故崇甯以後,曆有增訂。現可考見的,在崇甯二年(1103)有真定宗赜搜集諸方行法,重編爲《禅苑清規》十卷,亦稱《崇甯清規》,百丈之作乃被稱爲“古規”。後至南宋鹹淳十年(1274),又有金華惟勉悉假諸本,參異存同,編成《叢林校定清規總要》二卷,又稱《鹹淳清規》。再後到元代至大四年(1311),東林戈鹹又參考諸方規則,改定門類編次,並詳敘職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備用清規》十卷,又稱《至大清規》。這些雖是比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諸方統一而毫無增損。因此,元順帝元統叁年(1335),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輝重輯定本,並由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溯等校正。德輝乃取《崇甯》、《鹹淳》、《至大》叁本荟萃參同,重新诠次,又刪繁補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爲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雖其名仍爲《百丈清規》,而內容精神已去古益遠,面目全非。從明迄今,數百年間,都通行此本,只分卷略有出入而已(明藏本改刻爲八卷)。
通行本《百丈清規》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規定關于祝聖、國忌(帝王、王後忌日)、祈禱、佛誕節、涅槃節、達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曆代諸祖忌等儀式。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規沒有的(古規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開始的)。從此以下,才算是叢林本身的規章製度。第五章“住持”,是關于住持上堂、晚參、普請、入院、退院、遷化、荼毗、議舉住持等一系列的規定。第六章“兩序”,是關于叢林東西兩序的頭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書記、衣缽、侍者、湯藥等。東序:都監、維那、副寺、典座等。列職:寮元、化主、園主、水頭等各職事的規定。第七章“大衆”,是關于沙彌得度、登壇受戒、道具形式、遊方參請、坐禅、普請及料理亡僧後事等的規定。第八章“節臘”,是關于大衆入寮、建楞嚴會、四節念誦茶湯、結製禮儀、朔望巡堂、月分須知等的規定。第九章“法器”,是關于鍾、板、魚、磐、椎、鼓等號令法器的說明及其打法的規定。這九章的規定極詳,但關于僧衆的一般行事,現代叢林仍另訂有《共住規約》,爲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庫房、客堂、禅堂等各處,也另有規約,明定辦事的細則。
現在叢林中實行清規的主要情況,約略如次:
一、結夏與結冬 叢林每年以結夏(即結夏安居,亦稱結製)、解夏(亦稱解製)、冬至、年朝爲四大節,極其重視。結夏、解夏,系遵印度原製;冬至、年朝,則依中土風俗。結夏七日原爲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後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則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從元代以來,各提前一日講習禮儀,以便期內得專心修道。另外,在每年從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間,叢林中也結製安居,稱爲結冬。這是仿照結夏製度集合江湖衲僧來專修禅法的,故名爲“江湖會”。清代以來,叢林曾有只結冬而不結夏的反常現象,後
經糾正,仍以結冬坐禅、結夏講經學律等爲慣例(見《清規證義記》卷八)。近代著名叢林如甯波天童寺等,都實行這樣“冬參夏講”的製度。
二、安單 叢林的成員通稱清衆。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缽戒牒俱全的遊方到寺,都可挂搭(亦稱挂單),暫住于旦過寮(又稱雲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爲安單,從此成爲清衆,隨同結夏。一般叢林都從四月一日起,照規入夏,禁止遊方,鎖旦過寮。至八月一日,始開寮重新接衆。又叢林安單亦分春冬兩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頭進禅堂者,名爲大進堂。
叁、大請職 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爲叢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舉行。事先半月,由客堂開具新進堂禅衆和舊住的名單,送住持查閱。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庫房諸頭首共議請職。十六日大衆齊集大殿月臺,知客點名,依次進殿,宣布職事名單並講清規,新請職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禮,再依職送位。
四、貼單 此爲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的公布,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舉行。事先客堂與維那將合寺人員戒臘久近開具清單,送與住持、寫成單票(每條四字,職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貼單”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說法,爲首座貼單,其余由維那貼,以職事大小,戒臘先後爲序,再各按名位順次送單。凡單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員。
五、打七 此是結冬中的重要行事。叢林坐禅通例從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長坐禅時間。又從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舉行禅七,每七天爲一期,謂之打七。此爲禅衆克期取悟的禅會,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稱爲起七和解七,各有規定儀式。
六、普請 即普遍邀約大衆勞作的製度,亦稱出坡。此製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開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圓仁入唐巡禮至山東赤山院,記載目睹的情形說:當院始收蔓菁蘿蔔,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不論多少,盡出擔柴去(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不過此種製度原來由于倡導農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務都以普請爲之。後世普請只限于輕微勞動,如四月佛誕摘花、六月曬藏、曬薦、平時園中摘菜、溪邊搬柴以及節前寺舍掃除等,皆偶一爲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見恢複原來的精神,已有叢林以勞動爲佛事之一的新製。
七、歲計 是叢林歲末的會計報告。在現存的唐代文獻中還有此種記載。如開成叁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僧圓仁至揚州開元寺,記雲:衆僧參集食堂,禮佛上床坐,有庫司典座僧于衆前,讀申歲內種種用途賬,令衆聞知(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歲計原行于歲末,由住持審查各種簿冊,但現在叢林的會計報告,多每月舉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維那、客堂知客、僧值、庫房都監、監寺等,于丈室行之,稱爲算賬(見《高旻寺丈室規約》)。
八、肅衆 即僧衆違犯清規的處分。古規,清衆中生事違規者由維那檢舉,抽下挂搭衣物,擯令出院,以安清衆。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衆燒衣缽道具,遣逐從偏門出,以示恥辱(見《景德傳燈錄》卷六末附《禅門規式》)。後世遵此,對于叁業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責,並遷單擯出。在《清規》中還明定肅衆辦法,除刑名重罪例屬官廳處置外,若僧中自相幹犯,都以清規律之,隨事懲戒,重則集衆捶擯,輕則罰錢、罰香、罰油,而榜示之。又擯出犯規者,還要將擯條實貼山門,鳴大鼓叁通,以杖攻出(見《清規證義記》卷五)。
九、榜狀牌示 叢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單、貼榜、書狀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請首座或遠來尊宿等茶湯,皆開列名單,由侍者報知,謂之知單。方丈、庫司招待大衆茶湯的請柬則用榜,首座請柬用狀。方丈請首座,榜貼于僧堂前東邊牌上,庫司請首座,榜貼于西邊牌上。首座請下頭首茶,狀貼于僧堂前下間板上。叢林從來最重茶禮,有謝茶不謝食之說。又叢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傳達,名爲牌示。用挂牌地點隨各種行事而不同。如結夏、誦戒、請職、貼單、普佛等牌示,皆挂齋堂前;上堂、秉拂、祈請、禱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禮等,挂內韋馱殿前(見《高旻寺規約》)。
十、鍾鼓法器 此爲叢林號令所寄,鳴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參、佛殿誦念、食堂齋粥、升堂集衆、普請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鍾鼓等號令進行。如集衆上殿則僧堂鳴鍾,長老升堂則法堂擊鼓,報衆同赴。普請則開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則鍾鼓齊鳴。凡止靜、開靜、念誦、齋粥等…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