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P4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原本作“所得”,今依P2657改正。

  (13)又問:溫室經說,洗浴衆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唯觀心,可相應不?

  答曰:洗浴衆生者,非世間有爲事。世尊當爾[1],爲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諸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

   其七事者:第一淨水,二者然火,叁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純灰,六者蘇膏,七者內衣。舉此七事,喻於七法。一切衆生,由此七法,洗浴莊嚴,能除叁毒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謂淨戒,洗蕩愆非,如清淨水,洗諸塵垢;二謂智惠,猶如然火,能[2]溫其水;叁謂分別,簡異諸惡,猶[3]如澡豆,能除垢膩;四謂真實,斷諸妄語,如嚼楊枝,能消口氣;五謂正信,決無疑慮,如灰磨身,能避諸風;六謂調柔,和諸[4]剛強,猶[5]如蘇膏,通潤皮膚;七謂慚愧,悔諸惡業,猶[6]如內衣,遮蔽[7]醜形。如上七法,並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8],爲[9]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爲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悟解。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然智慧火,溫淨戒湯,洗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10]比丘,聰明利智,皆悟佛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衆生,愚癡鈍根,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11]依經,豈非誤[12]也?且真[13]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埃,本來無相,豈可將有礙水,洗無爲[14]身?事不相應,雲何可得?若言礙身得[15]清淨者[16],當觀此身,[17]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並間,內外充滿。若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洗塹[18],泥盡則應停。以此驗之,明知外洗非佛說也。

   校記:

  [1]“爾”,原本作“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2]原本無“能”,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無“諸”,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5]“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蔽”,原本作“弊”,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8]“爾”原本作“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9]原本無“爲”,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0]“當爾”,原本作“當令”,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謂”,原本作“爲”,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誤”,原本作“悟”,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原本無“真”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4]“爲”原本作“礙”,今依龍谷今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無“得”,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16]原本無“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17]原本“因”前有“元”,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8]“塹”,原本作“墼”,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4)又問:如經所說,念佛必得解脫。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 ,求於解脫?[1]

  答曰: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爲正[2],若不了義,即爲邪念。正念念[3]佛,必得往生淨國,邪念雲何達彼岸?佛者覺也,所謂[4]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5]也,所[6]謂堅持戒行,不忘[7]精勤,了如來義,名爲正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8]筌,因言求意,得意忘[9]言。既稱念佛之名,須行念佛之體。若心無實體,口誦空名,徒念虛功,有何成益?且爲誦之與念,名義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徒心起,名爲覺行之門[10],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11]求福,終無是處[12]。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此觀之,乃知事相非真正也。故知過去諸佛所修功德,皆非外說,唯只論心。心是衆善之源,心是萬惡之主。涅槃常樂,由自心生,叁界輪回,亦從心起。心爲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識關津者,何憂不達。

  

  校記:

  [1]原本無“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一句,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無“了義爲正”一句,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無“念”今依文義所加。

  [4]“謂”,原本作“爲”,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憶”,原本作“億”,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無“所”,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7]“忘”,原本作“妄”,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無“之門”,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1]“相”,原本作“著”,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處”,原本作“乎”,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5)竊見今時淺識,唯執事相爲功。廣費財寶,多損水陸,妄營像塔,

  虛役人夫,積木疊泥,圖青[1]畫綠[2],傾心盡力,損己迷他,末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此有爲[3],勤勤執著,說於無爲,兀兀如迷。且貪目下這小慈,不覺[4]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詐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常明,絕叁毒永使消亡,閉[5]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悉皆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法門幽秘,甯可具陳,略而論心,詳其少分。說偈曰:

   嗔是忍辱花, 喜是忍辱果。

   花來便摘卻, 果來無處坐。

  

   校記:

  [1]“青”,原本作“舟”,今衣S2595(T85)、S5532改正。

  [2]“綠”,原本作“像”,今依S2595(T85)、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3]“見此有爲”,原本作“有此”,今依P2657及文義改正。

  [4]原本“覺”後有“入”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5]原本無“閉”,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所加。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