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原本作“所得”,今依P2657改正。
(13)又问: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於事法,功德始成,若唯观心,可相应不?
答曰:洗浴众生者,非世间有为事。世尊当尔[1],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诸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
其七事者:第一净水,二者然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纯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於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洗浴庄严,能除三毒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谓净戒,洗荡愆非,如清净水,洗诸尘垢;二谓智惠,犹如然火,能[2]温其水;三谓分别,简异诸恶,犹[3]如澡豆,能除垢腻;四谓真实,断诸妄语,如嚼杨枝,能消口气;五谓正信,决无疑虑,如灰磨身,能避诸风;六谓调柔,和诸[4]刚强,犹[5]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谓惭愧,悔诸恶业,犹[6]如内衣,遮蔽[7]丑形。如上七法,并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8],为[9]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悟解。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然智慧火,温净戒汤,洗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10]比丘,聪明利智,皆悟佛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愚痴钝根,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11]依经,岂非误[12]也?且真[13]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埃,本来无相,岂可将有碍水,洗无为[14]身?事不相应,云何可得?若言碍身得[15]清净者[16],当观此身,[17]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并间,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於净者,犹如洗堑[18],泥尽则应停。以此验之,明知外洗非佛说也。
校记:
[1]“尔”,原本作“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2]原本无“能”,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无“诸”,今依龙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5]“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犹”,原本作“由”,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蔽”,原本作“弊”,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改正。
[8]“尔”原本作“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9]原本无“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0]“当尔”,原本作“当令”,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误”,原本作“悟”,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原本无“真”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4]“为”原本作“碍”,今依龙谷今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无“得”,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16]原本无“者”,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所加。
[17]原本“因”前有“元”,今依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18]“堑”,原本作“墼”,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4)又问:如经所说,念佛必得解脱。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 ,求於解脱?[1]
答曰: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2],若不了义,即为邪念。正念念[3]佛,必得往生净国,邪念云何达彼岸?佛者觉也,所谓[4]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5]也,所[6]谓坚持戒行,不忘[7]精勤,了如来义,名为正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鱼,得鱼忘[8]筌,因言求意,得意忘[9]言。既称念佛之名,须行念佛之体。若心无实体,口诵空名,徒念虚功,有何成益?且为诵之与念,名义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徒心起,名为觉行之门[10],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11]求福,终无是处[12]。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此观之,乃知事相非真正也。故知过去诸佛所修功德,皆非外说,唯只论心。心是众善之源,心是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识关津者,何忧不达。
校记:
[1]原本无“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於解脱”?一句,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无“了义为正”一句,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无“念”今依文义所加。
[4]“谓”,原本作“为”,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忆”,原本作“亿”,今依S2595(T85)、S5532、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无“所”,今依龙谷本、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7]“忘”,原本作“妄”,今依S2595(T85)、S5532、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无“之门”,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1]“相”,原本作“着”,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处”,原本作“乎”,今依龙谷本、P2460改正。
(15)窃见今时浅识,唯执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损水陆,妄营像塔,
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1]画绿[2],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末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此有为[3],勤勤执着,说於无为,兀兀如迷。且贪目下这小慈,不觉[4]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诈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常明,绝三毒永使消亡,闭[5]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悉皆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法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而论心,详其少分。说偈曰:
嗔是忍辱花, 喜是忍辱果。
花来便摘却, 果来无处坐。
校记:
[1]“青”,原本作“舟”,今衣S2595(T85)、S5532改正。
[2]“绿”,原本作“像”,今依S2595(T85)、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改正。
[3]“见此有为”,原本作“有此”,今依P2657及文义改正。
[4]原本“觉”后有“入”今依龙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日本流通本删除。
[5]原本无“闭”,今依P2460、P2657、朝鲜本、金泽文库本所加。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