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十方叁世一切佛雲雲
又二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彌陀。十萬億刹之遐方。的是唯心淨土。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甯乖己性。心體虛曠不礙往來。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舉念即登寶界。還歸地産之家鄉。彈指仰對于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幾生負德枉受沈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叁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曆塵劫而稱贊。
念佛號並菩薩號同前
比丘(某甲)爲渡衆生。歸命一心稽首禮贊阿彌陀佛叁乘聖衆。願淨光慈誓攝我。我今爲脫娑婆苦報求生淨土滿菩提。願發志誠心修行淨業。願以禮念如來聖號諷經誦咒衆善功德。投入如來誓願海中。承佛慈力。諸罪消滅。淨因增長。正念現前。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口業清淨。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衆聖手持金臺。異香天樂來迎接我。如一念頃得生佛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即證無生。廣度有情同歸淨土。惟願如來特垂救濟。十方叁世雲雲。
又叁
歸命樂邦大慈父 勇猛調禦阿彌陀
一音所演甚深經 菩薩聽聞賢聖衆
普放慈光攝取我 成就十念菩提心
長辭五濁淨諸緣 即趣九蓮如佛住
佛月映臨我心水 我心亦映佛月中
願力有在誓歸依 赴我懇求來接引
念佛菩薩號如前
上來誦經持咒禮忏念佛功德。普爲衆生一心歸命。正趣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願海。仰冀世尊以大願輪慈誓攝受。令我叁業善根增進。于此惡趣速盡報緣。一切生因畢竟永斷。臨命終時正念往生。見佛了心環度一切。我業障罪悉皆忏悔。願垂接引。隨佛同歸護佛法神普及恩有俱蒙利樂悉展威靈。于叁昧中共垂衛護。願佛慈悲哀憐攝受。十方叁世雲雲。
又四
稽首阿彌陀 救世大慈父
甚深真法藏 叁乘賢聖僧
我以誠實心 求生佛淨土
願住本弘誓 普運無緣慈
應念赴機緣 猶如水中月
念佛菩薩如前
上來誦經念佛功德。祝獻護法諸天。報答四恩叁有。利樂法界衆生。我等一衆忏悔罪根。莊嚴淨土。願此身報盡。臨舍壽時。承此善根。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廣度群生。大作佛事。十方叁世雲雲。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二(終)
普勸修持
南谟阿彌陀佛
願同念佛人 盡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藏經雲。念此佛者現世消災保壽。此佛有大誓雲。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如每朝合掌向西。至誠念佛十聲。念上四句偈一遍。西方七寶池生蓮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隨意化成。長生不老。龍舒淨土文說感應甚多。王日休勸予爲西方二圖。願發大菩薩心者。稍大寫刻板。小者印十。大者印一。小者循門而施。大者擇而與之。小者以勸仆妾之徒。大者以勸識字人。若能以全部刻板廣傳。其爲福德不易量也。因附口業圖于後。若並以印施。使知所勸戒尤善。
口業勸戒
口誦佛名如吐珠玉(天堂佛國之報)
口宣教化如放光明(破人迷暗)
口談無益如嚼木屑(不如默以養氣)
口好戲谑如掉刀劍(有傷人)
口道穢語如流蛆蟲(地獄畜生之報)
口說善事如噴清香(稱人長同)
口語誠實如舒布帛(實濟人用)
口言欺詐如蒙陷阱(行則誤人)
口稱惡事如出臭氣(說人短同)
人生不過身意口業。殺盜淫爲身叁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口四業。貪嗔癡爲意叁業。總謂之十惡。若持而不犯。乃謂之十善。據佛所言。口業果報多于身意二業。以發意則未必形于外。出口則遂見矣。舉身爲惡猶有時艱阻。不若口之易發故也。未問隔世之事。且以現世言之。今人有一言稱人。其人終身受賜。福及子孫者。有一言陷人。其人終身受害。累及子孫者。口業豈不重哉。出乎爾者反乎爾。在彼固可畏矣。然有已怨天者窮怨人者。無智惟自戒慎可也。故述賢聖之意。爲勸戒圖。
超脫輪回捷徑
大藏十余經言西方淨土事。人皆蓮花中生。衣食化成。長生不老。其修行法門有九品。今節出衆人可通行者。阿彌陀佛有大誓願雲。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稱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現世可以消災解冤。增福保壽。每朝合掌向西頂禮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各十聲。
複頂禮念大慈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偈一遍
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忏悔叁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複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教人念得大福報。至誠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進。每日念佛叁次五次。或千聲萬聲。乃至晝夜念佛不辍。又以念佛法門廣化世人。使更相勸化。必上品上生。罪惡人修亦下品生。此間念佛。
如上一法。日日奉行。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隨意化成。長生不老。凡女人念佛往生者。皆化爲男子身。王日休勸。
(以上一篇若能刊印單張送人最爲善中之善)
念佛報應因緣
梁氏女雙瞽而眼明。馮氏夫人久病而痊愈。陳仲舉怨鬼遂去。劉慧仲夜臥不驚。此生前念佛之效也。姚婆見佛像于空中。昙鑒得蓮華于瓶內。懷玉承金臺迎接。智舜睹孔雀之飛鳴。此臨終往生之效也。志通有五色祥雲。李氏得叁根不壞。寶藏有童子出于頂上。公則有金色現于洛中。此身後示現之效也。生淨土者。有進無退直至于成佛。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衆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衆生。彼所度之衆生。皆由我而始。故勸人修者。福德不可窮盡。大慈菩薩偈雲。能勸一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又雲。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古詩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已上詳見龍舒淨土文王日休勸緣。
嘉禾在城興聖禅寺德海書 四明友雲王鴻刊
文祿叁年(甲午)菊月十二日畢書 筆者朝鮮國僧托蓮
附通行念佛日課法(八不居士審定)
贊佛偈(並回向發願文。共四篇。事盡理到。皆先覺所撰。凡修淨業者。隨意互用。)
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念百聲千聲以至萬聲 起初少定數目 隨後漸增 但須持之以恒 不可或作或辍 忽多忽少 其記數法用念珠 或用香或用鍾表記時亦可 念佛聲須不高不低 以字字念到爲要 或莫念口不出聲 而心聞其音 字字清晰亦佳 最忌視爲具文 心求速了 但具形式 難得實效矣 念畢再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叁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叁聲)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叁聲念畢長跪 回向發願雲)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哀納受。證知忏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叁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禮拜)
丞相周益公贊
皇皇然而無求。愓愓然而無憂。憫頹風之將墜。攬衆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原。誘之以寂滅之樂。人見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爲。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覺。
晉軒李居士贊
心焉遺塵。迹則混俗。龐居之士之修持而無家。何子季之精進而不肉。禅宗立。瑩徹群疑。崇蓮池之梵行。洞祖佛之神機。硗然頰顴。約略撫缋。湛然一性。唯安養之歸。
王龍舒國學傳
雲棲沙門袾宏撰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爲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叁日別親識。有不複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雲。
贊曰。龍舒勸修西方。最爲淚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人廛垂手者耶。
王虛中傳節錄
知歸子彭際清撰
王虛中。名日休。廬州人也。宋高宗時。舉國學進士。棄官不就。著書名龍舒淨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隸優妓之屬。鹹以淨土法門勸吊皈依。其文淺說曲論。至詳至懇。若父兄之教子弟然。虛中嘗無量壽經。稱贊西方。義蘊深廣。而自漢迄宋。譯文晦塞。罕中倫節。致我佛說經之旨不白。乃禱于觀世音。會四本而譯之。叁年乃成厘爲五十六分。文辭爾雅。條理燦然。遂得大行于世。乾道中廬陵李彥弼有疾。垂死。夢一人自稱龍舒居士。謂曰。汝起飲白粥疾當瘳。且汝尚憶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徑否。彥弼曰。每日念佛不辍。既覺索粥飲之。立愈。彥弼初未識虛中。既而見其畫像。與夢合。使諸子往受學焉虛中將卒。前叁日別道友。勖以精修淨業。雲將有行。不複相見。及期。與生徒講書畢。禮誦如常。時至叁更。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彥弼聞而感之。爲刻虛中像。並述其事傳遠近。自是廬陵人多供事之。
《龍舒淨土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