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P4

  ..續本文上一頁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淨。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舍去來。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雲。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是知衆生注念。定見阿彌陀。若生彼土。則無諸苦。般舟叁昧經雲。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雲。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 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其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東坡雲。次公晚年。作鹽司大守。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行供養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龍舒淨土文卷第二終

  龍舒淨土文卷第叁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孟子雲。人皆可以爲堯舜。荀子雲。塗之人可以爲禹。常不輕菩薩雲。我不輕于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爲聖賢。人人可以作佛。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爲普勸修持。

  普勸修持一

  或人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纣則忘其身。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間就寢閉目。無非塵勞。未嘗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于身。以日言之。莫大于饑渴。必爲食飲之備。以歲言之。莫大于寒暑,必爲裘葛之備。以終身言之。莫大于死生。而不爲淨土之備。何哉。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難。不能負挈以行。必舍而去之。若抱金而與之俱死。世必謂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舍。而不自愛其身。何哉。或責以盜竊。或呵以禽畜。則怫然而怒。有至于終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于毆擊而成獄訟者。彼盜竊禽畜之名。無損于吾身。乃惡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以不知惜吾身之實。何哉。且吾身之實非他。強名曰死。而實未嘗死者是也。人徒見其舍此敗軀而去。乃謂之死。不知舍此則往彼矣。然其所往之處。豈可不預備哉。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于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爲己積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挂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抛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雲。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爲業乎。有了明長老爲衆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爲死物。其內鱍鱍地者爲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爲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于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普勸修持叁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而托于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以神之去而離于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爲悲乎。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于人間。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于阿修羅。若作叁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于叁惡道。是輪回六趣。無有出期。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于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然則吾今世所爲。豈可以不慎哉。欲直脫輪回。永離苦惱者。無如西方淨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普勸修持四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爲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爲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衆生之肉。所衣者亦殺衆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于食肉。人繇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不知在何處。或墜地獄受諸苦極。或爲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回。漂流汨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爲超脫輪回之捷徑。色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雲。吾曾自無始以來輪回六道。不曾佑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回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普勸修持五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狼狽之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塗。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爲而不修乎。予一相識。平生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風。予憐其罪惡疾苦。乃往見之。勸念阿彌陀佛。堅不肯念。但與予說雜。豈非無惡業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大蔽也。蓋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耳。故不可不修淨土。以求蓮華中生。而受清靈之身無極之壽。以脫一切生死苦惱也。

  普勸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爲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雲。身後人爲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于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又雲。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爲惡。一日招安遂爲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複如是。又如虮蟲。萬死萬生。不能一裏。若附人身。千裏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複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或雲。人平生爲惡殺害衆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衆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答雲。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普勸修持七

  予爲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爲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雲。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爲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而已。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爲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數諸佛。皆共贊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咒願。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衆生。可盡生淨土矣。勸人善道。名爲法施。此淨土法門。爲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普勸修持八

  且若人苦饑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爲大惠。況彼沈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回。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金剛經雲。若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退。其福勝彼。蓋以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爲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

《龍舒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