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P16

  ..續本文上一頁了佛的境界,這叫做歡喜地。一切相異的圓入相同之中,一切相同的也全都除滅盡淨,這叫做離垢地。清淨之至極而生出澄明,這叫發光地。澄明之至極而令覺見圓滿,這叫做焰慧地。一切相同的與相異的都不能生出,這叫做難勝地。無爲真如性淨明露,這叫做現前地。周遍一切真如境地,這叫做遠行地。唯一無上真如心,就叫做不動地。真如之心發用無礙,這叫做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爲等覺。

  阿難,這些衆菩薩們,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將此地叫做修習位。如來慈悲如妙雲一般,蔭護著涅槃海,叫做法雲地。如來聖法逆轉了無明流轉,這些菩薩則法而行,覺慧之中進入聖道,叫做等覺菩薩。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從幹慧心到等覺,這個覺慧就獲致金剛心。從最初的幹慧地,不斷重複種種十地、十心境界,才能真正究盡妙明覺慧,成就無上覺道。這種種的境地,都是以金剛心所觀見到的如幻如影的十種境地來作比喻的。在奢摩他中修行,用這種種如來的觀見,引導著清淨修證,從而能夠漸次地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叁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阿難,這些都是因爲叁種增進,才能完善地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這樣的觀見,叫做正觀,若是作別的觀見,就叫做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從座上起身,對佛行了大禮然後對佛說:用什麼樣的名來稱呼這部經?我和衆生們該如何去奉持它?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也叫做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叫做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又可名叫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又可名叫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你們應當好好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如來說完這些話,當時阿難以及諸大衆得了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並且聽聞了這部經的根本義及其名目,頓時悟入禅那,修持進入聖位,以及無上增進的妙理,心中的思慮全然拔出,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立即從座上起身,對佛深行大禮,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聲音沒有遮攔,善于解開衆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們今天身心得大快樂,得大利益。世尊,如果這妙明真淨妙心本就是周遍圓融的,這樣乃至于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動物,以及一切有靈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來真性,本來即是成佛的真體。佛體是真實的,爲何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這六道呢?世尊,這六道是自己本來就有呢?還是衆生妄惑積習而生出來的?世尊,比如說,寶蓮香比丘尼,在持菩薩戒時,私下暗自有淫欲行爲,還妄說行淫不是殺生,不是偷盜,不會有業報的。她這話才說完,就先從她的陰部生出大猛火,然後那猛火一節一節地將她燒毀,最後她墮入了無間地獄。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這兩個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誅殺瞿昙族姓的事,善星比丘則是妄說一切法空。結果他們陷入了阿鼻地獄。這些地獄是本來就有的?還是自然而然依自己造的業報而各自具有的?唯願佛垂大慈悲,發明開啓衆生的昏昧,讓一切持戒的衆生們聽聞根本要義,歡喜頂戴領受,保持謹慎,純潔而不犯戒。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衆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佛對阿難說道:痛快!這問題問得真痛快,能使衆生不入邪見。你現在仔細聽,我來爲你解說。阿難,一切衆生本來確實是真正清淨的,因爲他們有了妄見,有由于妄見而帶來的積習,因此有內分和外分這種分別心。阿難,所謂內分就是衆生自己內部的分別心,由于各種愛欲薰染,而生發出妄亂的情,這些情積集而不能休止,就能夠生出愛水。因此當衆生心中憶念起美味可口的東西,口中就分泌出口水,心中憶念起以前的親人、朋友時,或是恨或是愛,眼中便充溢著淚水。心中貪求財寶,心中便生出貪愛的分泌物,這時全身都發出一種光亮,心中執著在男歡女愛上,男人女人的生殖器自然便流出液體。阿難,這種種的愛,雖然是有所差別的,但流轉輪回于六道之中的根結是相同的。潤濕的東西不能上升自然就往下墜,這叫做內分。阿難,外分就是衆生外部的分別心,由于各種渴望,生發出種種虛妄的想,種種亂想積集而不能休止,就會産生好勝之氣。因此衆生心中持守禁忌戒律的,全身都清爽輕松。心中持誦咒印的,顧盼之間顯出雄毅之氣。心中想著生活在天上,各種夢想便紛紛飛揚。心中存念佛國,那些神聖的境象就暗中浮現于心。從事善知識的,對自己的肉身性命便看得較輕。阿難,這種種的想雖然有差別,但飄渺輕舉的飛升之狀是相同的。飛升運動而不沈墜淪落,自然就是超越,這叫做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遊于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阿難,世間一切生和死是相續不斷的,生跟從積習而來,死跟從變化流去,到生命終結的時候,在還沒有完全舍去對暖的觸受時,一生積習的善和惡全部頓時顯現。死逆生順,這一種積習相互交涉,純粹的思想就飛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飛馳的心中兼有福慧,並伴著清淨的願望,自然的心便會洞開,現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淨土,隨其願望而往生其間。情少想多的,飛升不遠,即成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等等,遨遊于四天,所去之處沒有障礙。在這之中如果有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或護持禁戒跟隨持戒人,或跟隨持咒人護持神咒的,或是護持禅定,保護法忍的,這些人就能親自住在如來的座下。情和想一樣多的,不飛升也不墜落,就生于人間,其想見明了聰慧,其情懷幽永笃長。情多而想少的,流轉墜入橫生的畜生類。其重者成爲有毛的群類,輕者成爲有羽族類。七分情叁分想的,向下沈入水輪,或生于火中,承受熱氣和猛火,或身爲餓鬼,常常被焚燒,但卻又不能飲水,這樣不吃不飲地經曆千百劫時。九分情一分想的,下沈到風洞中的火輪裏不能逃遁,身陷風與火相交之地。輕的生在有間地獄,重的生在無間地獄。那純粹的情即沈入阿鼻地獄。如果沈沒的心中有毀謗大乘,破壞佛禁戒,狂妄說法,妄貪信士的布施,濫去接受別人的恭敬供奉這五種逆行者,更是隨著所造的惡業生往十方阿鼻地獄。雖然這些都是自己招來的業報,但這衆多的不同之中,都本有其根源産生的地方。阿難,這種種都是那些衆生自己業報所感應,造成下十習因,所受到的六交報應…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可畏可愛的業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