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下)▪P15

  ..续本文上一页业呢?阿难,像这样清净持戒的人,心里没有了贪淫,对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便不会有过多流逸在上面。因为心不飘流放逸,自然就归根返本,既然不攀缘六尘,六根就不会生其对境,尘境不起,从流转不息中返逆六根归于圆通,从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十方国土对于他来说,自然是皎然清净,就像琉璃一样内中悬挂明月,从而身心愉快,妙圆平等,获得安忍不动心的大安稳,这时,一切如来深藏圆融纯净的妙心,都显现在其中,这人立即获得无生无灭而能安忍不动心之圣法,从这里渐次修行,随他所发心修行之处,便能安立圣位。这就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心已然干枯,六根不生对境,浮现于前的那些残缺不纯的东西,已然不再继续生发。此时,心中虚空明净,生出纯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圆融,透莹照彻了十方世界。这时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干慧地。要想修习佛法,初初到达这干慧地境界时,还没有能够与相继不绝如流水的如来法相接应起来,那么,就应当以这修习之心中不断流出如来法水浇灌枯慧之地,从而便能圆妙开启展衍,跟从真正妙圆本心,重新生发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从而能够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纯净的彿法,这叫做信心住。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趋圆通,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碍妙心的流行,这样乃至过去、未来无数的劫世中,不论是舍身、受身,还是一切的积习烦恼都显现在前,这样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够忆念起一切过去未来之事而没有遗忘,这叫做念心住。心地妙圆纯真,本真精神发化流行,无始久远以来的积习烦恼,都圆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进趋真妙净明,这叫做精进心。心体精见微觉显现于前,纯然只是智慧,这叫做慧心住。执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静,如此寂静妙明常凝不动,这叫做定心住。寂定之中智光发明,如此明性深入广远,只有精进而无退缩,这叫做不退心。心能精进而安然不乱,保持著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来气氛交接,这叫做护法心。觉见妙明,保持不失,能够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著佛而安住不动,就像两面镜子,光明相对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叠叠互相涉入,这叫做回向心。心光频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动的无上妙明清净心,安住在无为之中,没有遗失,这叫做戒心住。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够畅游于十方世界,能够随愿而往,这叫做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发明出这十种心。心体精微发挥,虽然涉入了十种用途,但终究是一个圆通不二的心,这叫做发心住。心中生发出光明,如洁净的琉璃,中间显现出精纯,用前面的种种妙心,铺设成为种种心地境界,叫治地住。这些心域所涉及知觉认识,全部都能够得到明白了然,能够游历十方没有滞留挂碍,这叫修行住。行为与佛同一,接受佛的气氛薰染,处在这种心地之中五蕴聚积能够自己生发,一路长入如来种之中,这叫做生贵住。如来种子已种下,道胎已然结成,也就是承接上了无上觉慧,如此道胎结成,如来之相也就成立,这叫做方便具足住。容貌如同佛一样,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身与心都成立为佛圣之相,并且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十身灵圣之相,一时具足圆满,叫做童真住。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萨之身,叫做法王子住。如此菩萨之身生长壮大,就好比国王将各国事委任给太子那样,该是给法王子授记灌顶,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这叫做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成就了佛弟子以后,就具足了无量的如来妙德,从此十方世界都能随顺无碍,这叫做欢喜行。佛弟子的善念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就叫做饶益行,自己觉悟也使他人觉悟,没有违抗拒绝的事,这叫做无嗔恨行。能够出入于一切众生之中,穷尽未来的一切,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有分别,十方世界通达周遍,这叫做无尽行。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圆通,无有区别,就叫做离痴乱行。能够在同一之中显现种种异样,每一个异相一一看起来又是同一物,这叫做善现行。这样乃至于十方虚空之中的所有微尘,每一尘中显现十方世界,这显现的尘和显现的界不相互挂留阻碍,就叫做无著行。种种显现于前的,全部都是无上智慧的照见世界,这叫做尊重行。这种圆融境界能够成为十方诸佛的轨则,这叫做善法行。如此种种境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皆是真纯唯一,不生不灭,真性本然,这叫做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圆满具足了神通,成为佛之后,纯洁精真,远离各种滞留患难,就应当救度众生,灭除各种应当救度之相,回向无为心,回向涅槃路,这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家生相回向。让该损坏的损坏,远离一切应当远离的,这叫做不坏回向。本心妙觉湛然,妙觉同齐佛觉,叫做等一切佛回向。心精本真发明,心地就是佛地,叫做至一切处回向。一切世界本来即是如来,相互涉入,不生任何挂碍,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与佛同住圣地,地中各各生出清净本因,依此因地发扬挥洒,从而趋向涅槃道,这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妙根性既已成立,十方世界的众生,皆成就我本性,根性圆满成就,从而不遗失众生成沸的机会,这叫做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凭一切法,离弃一切相,但是依凭与离弃,都不足以执著,这叫做真如相回向。获得如此本真心性,十方世界必无阻碍,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如此心性功德圆满成就,一切法界尽皆灭除,这叫做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这些善男子,全部成就清净四十一心之后,须再成就四种妙圆加行。这就是用佛的妙觉,发用为自己的心,此心将出而未出之时,就如钻木取火,其火将起未起之时,就叫做暖地。另外以自己的心,完成佛的实践,此时情景似是非是,如同登高山,身体沉入虚空之中,脚下却仍有微细障碍,就叫做顶地。本心即佛心,恰当而又得体,好此安忍著什么事情去洽融待人,既不怀藏不出,又不现示显发,这叫做忍地。没有一切事物的数与量的差别

  ,没有迷惑觉见与道的差别,这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像这样的善男子,处于大菩提之中,完善地获得通达之心,觉悟通达如来,究尽…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可畏可爱的业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