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P20

  ..續本文上一頁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動,于寂靜中湛然生出光明,像這一類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與光明相互燃照,光耀無邊無盡,映照著十方世界遍體成爲晶瑩的琉璃世界,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量光天。吸收執持圓融的智慧,成就了圓融本體,自然生發出清淨教體,並且能應用無盡,像這一類人名叫光音天。阿難,這叁等上流之人,一切的憂慮煩惱皆不能逼迫他們。雖然他們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覺正持叁摩地,但是他們清淨的心中,已經製伏了粗顯的煩惱,這叫做二禅。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叁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叁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

  阿難,有這樣的天人,他們頭頂的圓光成爲聲音,透過聲音顯露出奇妙的智慧,發揚爲精湛的行爲,通達寂滅之樂,這一類人名叫少淨天。清淨和虛空顯現于前,並能將這空淨引發致無際境地,在無際的空淨之中擭得身心的輕松安祥,成就了寂滅樂境,這一類人名叫無量淨天。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圓融清淨,清淨德行成就圓滿,種種清淨妙景皆現示面前,歸于寂滅樂境,這一類人名叫遍淨天。阿難,這叁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隨順心,身心安穩,獲得了無量的快樂。雖然他們並不是修行獲得真正的正等正覺正持叁摩地,但是他們安穩的心中充溢著無量的歡喜,這就叫做叁禅。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爲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爲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爲四禅。

  阿難,又有這樣的天人,他們的身心並不受煩惱的逼迫,其苦因已經除盡,但又不住在喜樂之中,因爲久住在苦和樂之中必然會生敗壞,因此他們將苦樂二心同時都舍棄了,種種粗重的煩惱也相隨而滅,從而生出清淨的福性,像這一類人名叫福生天。舍棄了苦樂的心圓融無礙,能夠妙解清淨,在無遮的福性中,獲得奇妙的隨順心,能夠窮盡未來的邊界,像這一類人名叫福愛天。阿難,從這些天中來看,又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如果在他們最先發心之時,追求的即是無量的清淨光輝和圓滿光明的福德,並且通過修行證得了這種境界並住在其中,那麼,像這一類的人名叫廣果天。如果在他們最先發心之時,即是厭棄苦和樂,經過相續不斷地精進研究,終于完全窮究了這種舍心之道,從而使身體和心靈同時得到寂滅,心慮像死灰一樣凝息,經曆五百劫,這種人既然是以厭棄生滅爲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發明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此則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想天。阿難,這四等上流之人,世間一切種種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他們。雖然他們修持的不是無爲真不動地,但于心中還是有所得,並且其功夫的運用臻于純熟,這就叫做四禅。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阿難,這當中還有五還天。對于在下界中帶來的九種煩惱習氣,同時都滅盡了,苦與樂也雙雙消亡,在下界居住時無所選擇而居,由于具有苦樂皆舍的這種舍心,因此在分別不同的衆生中,都能安立居處。阿難,苦樂二心都滅除了,爭鬥之心自然不交加于他,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煩天。他像箭弩一樣的獨往獨行,探究交往無煩惱的境地,這一類人名叫無熱天。十方世界對他來說都妙現出圓融澄明的境相,而沒有一切塵相沈垢,像這一類人名叫善見天。精妙的觀見現于眼前,陶鑄成無礙的見解,像這一類人名叫善現天。究竟各種各樣的道理,窮究色性的本性,而進入了無邊際的境界,像這一類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這五種不還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們各各能承領佛旨,但相互間卻不能有所知見。如今世間的深山曠野之中以及神聖的道場所在地,都是阿羅漢所住持,因此世間的粗俗之人是見不到他們的。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爲色界。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阿難,前面說的那十八種天人,他們是獨往獨行而沒有交往的,但是他們還沒有脫盡自身形質之牽累。從這些天人到前面所敘種種,名叫色界。另外,阿難,從這個有頂的色界邊際中,其間又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如果能于自己的舍心中發明出智慧,當智慧圓通之時,便出離塵界的牽累,成就阿羅漢果位,而進入菩薩大乘,像這一類人名叫回心大阿羅漢。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厭苦樂的成就,覺察到自己的身體仍是障礙,然後消除障礙而入于空澄的這一類人名叫空處。各種的障礙業已消除,在無礙無滅中只留著阿賴耶識,而于末那識只存有微細的滯礙,這一類人名叫識處。空和色都汲有了,識心也跟著消滅了,十方世界寂然無有,無有微細阻礙,像這一類人名叫無所有處。識性絲毫不動搖,于寂滅之中能窮盡種種探究,在無盡之中發明宣揚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盡又沒有盡,像這一類人名叫非想非非想處。這些欲窮究空而又沒有究盡空理,從而在不還天聖道中不能前進者,像這一類人名叫不回心鈍阿羅漢。如果從無想各種外道天中,窮處于空無而不知回歸,迷惑于有漏智慧,便會重入于輪轉之中。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叁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複次阿難。是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阿難,這衆多的天上各種各樣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種業果的報應酬答,當酬答完時他們仍都要進入輪回之中的。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薩,他們遊于正等正覺正持叁摩地中,並且逐漸增進自己的修行,進而回向聖佛所修行的道路。阿難,這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顯現于前,業果之色塵也已滅盡,從這裏到終結名叫無色界。這都是沒有了然妙覺明心的人,積累的妄惑而發生的,妄惑有叁界,在此中間不同的妄惑隨造業沈溺于地獄、餓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羅七種惡趣之中,補特伽羅跟從著這類。再次,阿難,這叁界中又有四種阿修羅類,如果在鬼道中,由護持法力,乘著神通而入于空,這類阿修羅從卵而生,攝入鬼趣。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貶損,他們所選擇居住的地方,鄰近日月。這類阿修羅從胎而生出,被攝入人趣之中。有阿修羅王,執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無所畏懼,能夠與梵王以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奪力,這類阿修羅,因變化而生有,被攝入天趣之中。阿難,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羅,生在大海中心漩渦處,早晨遊于虛空之中,晚上歸回水穴,這類阿修羅因濕氣而生有,被攝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阿難,這些地獄、餓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與修羅,精深研究這七種惡趣,原來是昏沈中的各種有爲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從妄惑迷想而隨業造作。對于妙明圓融的無爲本心來說,這都如同空花一樣的東西,根本沒有著落之處。但是,一旦虛惑妄想,便看不到這種根本的道理了。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叁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叁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雲何更隨殺盜淫事。

  阿難,這等衆生因爲不識自己的本心而遭到這樣的輪回,經過…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可畏可愛的業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