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下)▪P20

  ..续本文上一页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动,于寂静中湛然生出光明,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与光明相互燃照,光耀无边无尽,映照著十方世界遍体成为晶莹的琉璃世界,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量光天。吸收执持圆融的智慧,成就了圆融本体,自然生发出清净教体,并且能应用无尽,像这一类人名叫光音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忧虑烦恼皆不能逼迫他们。虽然他们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清净的心中,已经制伏了粗显的烦恼,这叫做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有这样的天人,他们头顶的圆光成为声音,透过声音显露出奇妙的智慧,发扬为精湛的行为,通达寂灭之乐,这一类人名叫少净天。清净和虚空显现于前,并能将这空净引发致无际境地,在无际的空净之中擭得身心的轻松安祥,成就了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无量净天。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圆融清净,清净德行成就圆满,种种清净妙景皆现示面前,归于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遍净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随顺心,身心安稳,获得了无量的快乐。虽然他们并不是修行获得真正的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安稳的心中充溢著无量的欢喜,这就叫做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又有这样的天人,他们的身心并不受烦恼的逼迫,其苦因已经除尽,但又不住在喜乐之中,因为久住在苦和乐之中必然会生败坏,因此他们将苦乐二心同时都舍弃了,种种粗重的烦恼也相随而灭,从而生出清净的福性,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生天。舍弃了苦乐的心圆融无碍,能够妙解清净,在无遮的福性中,获得奇妙的随顺心,能够穷尽未来的边界,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爱天。阿难,从这些天中来看,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追求的即是无量的清净光辉和圆满光明的福德,并且通过修行证得了这种境界并住在其中,那么,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广果天。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即是厌弃苦和乐,经过相续不断地精进研究,终于完全穷究了这种舍心之道,从而使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寂灭,心虑像死灰一样凝息,经历五百劫,这种人既然是以厌弃生灭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此则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想天。阿难,这四等上流之人,世间一切种种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虽然他们修持的不是无为真不动地,但于心中还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运用臻于纯熟,这就叫做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这当中还有五还天。对于在下界中带来的九种烦恼习气,同时都灭尽了,苦与乐也双双消亡,在下界居住时无所选择而居,由于具有苦乐皆舍的这种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众生中,都能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二心都灭除了,争斗之心自然不交加于他,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烦天。他像箭弩一样的独往独行,探究交往无烦恼的境地,这一类人名叫无热天。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妙现出圆融澄明的境相,而没有一切尘相沉垢,像这一类人名叫善见天。精妙的观见现于眼前,陶铸成无碍的见解,像这一类人名叫善现天。究竟各种各样的道理,穷究色性的本性,而进入了无边际的境界,像这一类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这五种不还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们各各能承领佛旨,但相互间却不能有所知见。如今世间的深山旷野之中以及神圣的道场所在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因此世间的粗俗之人是见不到他们的。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阿难,前面说的那十八种天人,他们是独往独行而没有交往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脱尽自身形质之牵累。从这些天人到前面所叙种种,名叫色界。另外,阿难,从这个有顶的色界边际中,其间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能于自己的舍心中发明出智慧,当智慧圆通之时,便出离尘界的牵累,成就阿罗汉果位,而进入菩萨大乘,像这一类人名叫回心大阿罗汉。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厌苦乐的成就,觉察到自己的身体仍是障碍,然后消除障碍而入于空澄的这一类人名叫空处。各种的障碍业已消除,在无碍无灭中只留著阿赖耶识,而于末那识只存有微细的滞碍,这一类人名叫识处。空和色都汲有了,识心也跟著消灭了,十方世界寂然无有,无有微细阻碍,像这一类人名叫无所有处。识性丝毫不动摇,于寂灭之中能穷尽种种探究,在无尽之中发明宣扬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尽又没有尽,像这一类人名叫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欲穷究空而又没有究尽空理,从而在不还天圣道中不能前进者,像这一类人名叫不回心钝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种外道天中,穷处于空无而不知回归,迷惑于有漏智慧,便会重入于轮转之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难,这众多的天上各种各样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种业果的报应酬答,当酬答完时他们仍都要进入轮回之中的。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萨,他们游于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中,并且逐渐增进自己的修行,进而回向圣佛所修行的道路。阿难,这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显现于前,业果之色尘也已灭尽,从这里到终结名叫无色界。这都是没有了然妙觉明心的人,积累的妄惑而发生的,妄惑有三界,在此中间不同的妄惑随造业沉溺于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七种恶趣之中,补特伽罗跟从著这类。再次,阿难,这三界中又有四种阿修罗类,如果在鬼道中,由护持法力,乘著神通而入于空,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摄入鬼趣。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贬损,他们所选择居住的地方,邻近日月。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出,被摄入人趣之中。有阿修罗王,执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无所畏惧,能够与梵王以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夺力,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生有,被摄入天趣之中。阿难,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中心漩涡处,早晨游于虚空之中,晚上归回水穴,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生有,被摄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与修罗,精深研究这七种恶趣,原来是昏沉中的各种有为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从妄惑迷想而随业造作。对于妙明圆融的无为本心来说,这都如同空花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著落之处。但是,一旦虚惑妄想,便看不到这种根本的道理了。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这等众生因为不识自己的本心而遭到这样的轮回,经过…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可畏可爱的业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