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爲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這時應當在這境地中進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當四大編織之身軀不再是羁絆,此刻身體便可以越出障礙,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不過這境地也只是一種功夫,並且是暫時獲得,並非是證得聖境。此刻如果心裏不作已成佛成聖的想法,那麼這種境界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心裏誤以爲這就是成聖了,那麼立即就會遭遇種種邪魔。阿難,這時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體內清徹,這時這個人忽然從自己的身體內掏出蛲蟲蛔蟲,但身體卻宛然完好,沒有任何傷毀,這叫做精明流溢形體。不過這仍然只是暫時獲得的精妙功行,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心裏不作成聖的想法,這種境界就是善境界。如果認爲這就是成聖了,那麼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如用此心內外精研,這時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種種障礙,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爲賓主,這時忽然能從虛空中聽到說法的聲音,或聽到十方一同發出深密的義理,這叫做精魄遞相離合。但此時成就的善種,不過是暫時獲得的,並非證得了聖境。如果這時心中不作已成聖的想法,那麼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爲成就了聖境,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又將這心淨濾澄明,從內中發出光明,十方世界到處呈現出閻浮檀色。一切衆生種類都化爲如來,這時忽然觀見毗盧遮那佛高踞在天光臺上被千佛圍繞著,百億的國土和蓮花同時呈現于前,這叫做心魂靈悟所染。但這心光朗照各種世界的境界是暫時獲得的,並非證得了聖境。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成聖,那麼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又將此心進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觀察自心,抑製,降伏,超越種種雜念,這時忽然見十方虛空成爲七寶顔色或百寶顔色,這些顔色同時布滿虛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純淨地顯現著青黃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這也是暫時獲得的境地,並非是證得聖境。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爲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的邪魔。又用這心反覆去究竟澄徹,使心體之光的精純不亂,這時忽然在夜半時分于黑暗的室內觀見種種的物相,不亞于白天看見的物相,而暗室裏的物也沒有除滅,這叫做心細密澄其見。這種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暫時獲得的境地,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爲是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的邪魔。又運用這心體,使其圓融化入虛空,四體忽然就會如同草木一樣,人燒刀砍而沒有任何知覺,大火不能燒壞,即使用刀來割其肉體,也如同削木一樣,這叫做塵並。這種排棄地、水、火、風四大性而直入純淨空無的境地,乃是暫時獲得的,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爲這是成聖,那麼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又用心去成就清淨,當這清淨心到了極至之時,忽然觀見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國,其中俱足了七寶,光明遍布在這佛土,又觀見到恒河沙一樣多的各種佛如來遍在虛空界中,虛空界中到處是華麗的樓臺殿宇。向下可觀見到地獄,向上可觀見到天宮,所觀見之處毫無障礙,這叫做欣厭。這是凝想深入時久而從心體中化成的境地,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爲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又用這心研究深遠,忽然于中夜遙遙觀見到遠方的市井街道,或者聽到自己親族眷屬的話語,這叫做迫心。這是心體究遠逼極而飛出,因此有此隔物遙視觀見的境地,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誤解爲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又用這心研究精極,觀見到善知識,其形體不斷變化,一會兒的功夫無端地便有種種變化,這叫做邪心。這種心體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無端爲其說一些通達妙義的法的境地,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這些魔事會自然消歇,如果誤解爲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阿難,像這十種禅那中顯現的境地,都是色蘊在心體中交互湧動,因此顯現出這些事境。由于衆生頑迷而不能自去思量它,因而相逢這樣的因緣時,自己不能識破它,還聲稱自己登入了聖境,造成大妄語,最終墜入無間地獄。你們應當依照如來的說法,在如來滅度以後的末法世代中,宣示這個法義,不要讓天魔得其方便,保護持守著正道,從而成就無上道。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魇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若魇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阿難,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覺正持叁摩提,在禅定中色蘊消盡,觀見到種種佛心,如同明鏡中顯現出的形像,好像有所得但又無所作用。這就像夢魇中的人,手腳都在,對所見所聞不生迷惑,心體在接觸外來的邪魔時卻不能轉動。這叫做受陰境地範圍。如果夢魇境象消歇,其心便離開了身子而能反觀自己的面目,這心體可以自由自在地離開身子或留住在身子中,不再有任何障礙,這叫做受陰盡。那麼,這個人就能夠超越觀見的濁受,這種人這種情形的根由,恐怕其原來仍是虛明妄想所造成的。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那些善男子本當在這境地中獲得大光明。當其心體靈明發露時,便過于內抑,忽然于其內心深處發出無窮的悲憐。這時甚至觀見到蚊蟲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嬰兒一樣,心中會生出憐憫,不知不覺流下眼淚,這等功用叫做壓抑過分反而摧傷心體抑摧過越。能悟解則沒有災禍,但須知這種境地並不是證得了聖境。如果能保持覺悟而不入迷的話,時間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誤解爲成就了聖境,那就會有悲魔潛入他的心腑,使他見人産生悲傷,成天哀哭不止,這樣便失卻了正受,而從此沈淪。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叁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觀見到色蘊消除盡絕,受蘊則清晰明白,于是,種種覺受之像呈現于前,而便會過分地感懷激動,忽然從心中生出無限的勇氣,他的心一時便能勇猛銳利,志向要同衆佛平肩,聲稱成佛只是一念之間便可超越的事,這等功用叫做陵率過越。能悟則沒有災禍,但須知這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能保持覺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誤解爲成聖,那就會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誇耀自己,傲慢無比,其傲慢之心可說是向上傲視佛,向下傲視人,從而失卻了正受,而從此沈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爲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觀見到色蘊消除絕盡,而受蘊則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沒有新的證悟,便退回到原來的境地,從而智力衰微,進入一種頹壞的境地,繞來繞去無所證見,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時候都處于昏沈冥頑之中,並且還將這種境地認爲是勤奮精進,這等修心叫做無慧自失,能悟解則沒有災禍,但須知這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誤解爲成聖,那就會有憶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懸在一個地方,從而失卻了正受,從此沈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爲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觀見到色蘊消除盡絕,但受蘊卻清晰明白,其慧力超過了定力,從而失卻勇猛銳利,使各種的殊勝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毀壞。然而己心卻以爲自己是盧舍那佛,稍得一點進步便以爲滿足,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審,是沈溺在短暫知見之中。能悟解則沒有災禍,但須知這並非是證得了聖境。如果誤解爲成聖,那就會有智力低下頑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說,我已得了無上第一義谛。從而失卻了正受,從此沈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曆覽二際。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衆善男子,能觀見到色蘊消除盡絕,但受蘊卻仍清晰明白,新的證悟還沒有獲得,過去的悟心已經亡失了。在進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況中,覺得進退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