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P6

  ..續本文上一頁十歲時衰老,如此直到六十歲時,你的身體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遷變,那麼,你叁歲時看到的恒河,到你十叁歲時,它的流水有變化沒有?波斯匿王說:恒河水仍然如我叁歲時所見,沒有什麼變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歲了,也沒有什麼變化。如來說:今天你感歎自己白發皺皮,認爲容顔必定比童年衰老,那麼,你現在對于恒河的認識和你童年時對于恒河的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波斯匿王說:沒有不同,世尊。如來又說:大王啊,雖然你的容顔衰皺了,但是你的認知觀見的精微本性並沒有衰皺。衰皺就是遷變,沒有衰皺的就是沒有遷變。遷變的事物會滅絕,那沒有遷變的事物,本來也就沒有生也沒有滅。如此來說,爲什麼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于那生生滅滅之中,而且還要隨順那些道修行者的妄言,認爲這身軀在死後即一切絕滅了呢?聽了如來說法,波斯匿王確切知道身軀死亡,並不是完全歸于寂滅,而是舍棄了現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他與大衆獲得了如此未曾有過的領悟而歡欣快樂。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這時候,阿難起座,合掌頂禮,長跪對如來說:世尊,假如我的這個見聞之性,確實是沒有生滅的,那麼,爲什麼世尊說我們這些人遣失了真性,從而行爲做事都是顛倒的呢?祈願如來恩賜慈悲關懷,爲我們洗滌世間的汙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爲顛倒。

  這時,只見如來垂下金色手臂,將手指向下指示,然後問阿難:你現在看到了我的母陀羅手,是正還是倒?阿難回答:在世間一切衆生來看,這是倒。但是我不知道哪是正哪是倒。如來對阿難說:如果世間衆生以這樣子爲倒,那麼他們以什麼樣子爲正呢?阿難回答:如來將手臂豎直,將兜羅綿手向上指向天空,這就叫做正。如來隨即豎直手臂,對阿難說:假如這樣子爲正,那麼不過是與剛才的樣子顛倒過來,上下交換而已。你們仔細觀看,就會知道你們的身體,與各位如來具備了戒、定、慧叁大德大能的清淨法身比較起來,如來的法身叫做正遍知,即真正覺知一切法,以及覺知的圓明不有分別。而你們的身體呢,則叫做顛倒,即以妄爲本,以無常爲常的煩惱根本,你們再仔細觀想,你們本來清淨的身軀,被稱做顛倒,這顛倒之處究竟在哪裏?又爲什麼要被稱作顛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阿難與衆人一時目瞪口呆,他們看著如來,竟然不知自己身心的顛倒在那裏。如來恩賜慈悲,悲憐衆生,于是發出海潮音,告示法會中各位:我常說,認知外物的心攀緣在世間器物世界之上,這是由心來支使的,而這因心所攀緣的世間種種形質器物,也只是心的現示而已。你們的身和心,原本都是由圓明止寂真智慧心所現示出來的。爲什麼說你們遣失了原本屬于自己妙圓妙明心,遺失了你們本來清淨無垢的妙明本體呢?這是因爲你們的認識有了迷惑。你們以心的晦暗昏昧爲空,就在這晦暗之中,認識心聚集爲色質器物,這易毀變礙的形質世界則混雜了種種妄想顛倒,種種妄想顛倒聚集在身內,從而,心就被種種色塵緣物搖蕩激動起來,于是就紛紛趨奔那易壞滯礙的形質器物世界而去,一派昏昧迷惑,擾動不安的樣子。以如此昏昧不安爲本真心體那妙圓妙明心就已然迷失了。本心一旦迷失,就只知道這個心只是種種塵緣在易壞之軀中的聚集,哪裏還知道這個物質之軀,以及那些山川、河流、天空、大地,也都是如此妙明本心所現示出來的事物呢?譬如那無邊無際的大海本是澄澈明靜的,可是你們卻全然不知,反而要以爲那一小塊臭水窪就是整個大海,然後就依此而說這大海全體都是腐臭的。你們就是這種迷上加迷的人,與我把手顛倒交換一樣,你們也是如此顛倒妄想的人啊!

  如來說爲可憐愍者。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如來爲這些可悲憐的人說法以後,阿難領受到了如來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誨。他垂手哭泣起來,並對如來說:我雖然領承了如來宣示的無上佛法,覺悟到妙明心本來即是圓滿不差別,是常存的心靈境界。然而,我卻是以攀緣之心去認知佛所現示的無上法音,我只是觀瞻仰視,所以,我聽聞佛法,也只是徒然獲取了這個心,並不敢以爲我已覺悟到了本元的那個妙明心。祈願如來哀憐,爲我們宣示無上佛音,拔除我們迷昧的根柢,引我們歸入無上智慧之路。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如來告訴阿難:你們還只是以攀緣之心來聽我宣示佛

  法,那麼,我所說法對于你們,仍然只是緣物而已,你們並沒有獲得對于佛法真體的覺知。就像有人向人指示月亮,這人就應當依著這指示去看月亮,如果只以手的指示就以爲是月亮,那麼這人不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那手的指示了。爲什麼?因爲這人以指向月亮的手爲月亮,這又不僅是看不到手的指示,這也是不能識別明和暗。爲什麼?因爲這人以手的指示爲月亮的明亮性質,雖然手的指示和月亮的明與暗是孑然分明的,可是這人卻不能了解這些。你也是這樣。如果你以聽我說法的心爲你的本心,那麼這個心就是與我所說的法音有分別的心,這個心自此就有了分別性。譬如客人寄宿旅店,住了又走了,不會常住不走,可是旅店的主人卻不會走,因爲他是掌持人。心也是這樣,你的真實之心沒有地方可去,哪還說什麼,離開了聽說的聲音這心就沒有了分別性?這哪裏只是聽到聲音使這個心生出分別性,就是其它,比如能分別我的容顔的心,離開了所見容顔,也沒有分別性。離開一切形質世界,就沒有心的分別性,心沒有分別,那麼一切分別都沒有了,既沒有住在形質器物世界,也不是住在空無所有之上。像拘舍離那些外道,並不能明了這個真理。其實離棄一切認知緣物,心就不生分別,而你的心就會返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你的心就是主人了。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說。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各有返歸的地方,那麼如來宣說那妙明本心時,爲什麼又要講這本心原來是無所返還的呢?懇請如來爲我宣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如來告訴阿難:當你看我時,你的觀見本身原來是精微明白的,但是你這個觀見並不就是妙精明心本身,而是第二個月,但決不是月的影子。你仔細聽吧!我現在就爲你宣示心的無所返還的境界。阿難,這個大講堂門戶向著東方敞開,太陽升空時,講堂就明亮起來,夜間月昏無光,雲遮霧罩,講堂就又昏暗起來,通過門窗間的縫隙可看出去,而對著牆壁房屋則只能看到堵塞,但它們之間的間隔分離處就可以看到外物。虛空之中一無所有,壅塞的大地則一片渾沌,雲氣澄斂時則一派晴明。阿難,在這些變化事物之中,光明當返還到太陽那裏。爲什麼呢?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産生光明的本因是太陽,所以讓它返還到那裏。如此,則昏暗當返還給暗月,通明當返還給門窗,堵塞當返還給牆…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