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攝,爲叁乘所共斷的煩惱,即執我執法爲實有自性的無明,不是習氣,也不是所知障,佛與聲聞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脫。23
(二)緣起性空
依緣起法而觀空,中觀宗說,于一切法中尋求自性不可得爲空。空性是一,但因觀空的所依不同,而有人空與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爲我空,于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爲法空。24我與法,即等于我與我所。經中分別以蘊、處、界,來說明我是和合相續而無獨存、自在、不變的自體。即便是蘊、處、界等法,亦由衆多的條件因緣所組成,所以是虛幻、無常、待他的。「若但觀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須從法空而反觀到我空」。由觀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而離法執,進觀由無自性的諸法所構成的身心自我,獨存性、主宰性、不變性亦不可得而離我執,必審觀無自性而離執,始有解脫分。25
陸、結語
中觀思想的實踐,不論是頓漸與偏圓,緣起性空的體驗,都必先具備緣起正見,對于善惡因果等有深刻的信解,進而積集福智資糧,由觀一切諸法無自性空,反觀到我空;也即是依戒、定、慧叁學相資觀行,實踐八正道而後始能解脫。菩薩行者,「尤應以菩提願爲依,大悲心爲本,真空慧爲方便,廣行無邊大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資糧,才能圓修止觀加行而頓入空性」。26
釋尊一生的遊化,就是實踐中道的最佳典範。從出家修菩薩行,覺證中道而成佛;從證出教,仍然是「處中說法」以利群生。在行住坐臥中,不特是共處或獨處,無不是悲天愍人,真俗無礙。
以釋尊吃的方面來說,別人供養山珍海味他接受,因爲可藉此形成教化的因緣(謂之化緣)──他不貪取,也不排斥。及至荒年,別人以馬麥供養,他也照樣接受──既不討厭,也不會說他特別喜歡。穿的方面,不論是穿著金縷袈裟,或者補補貼貼的百衲衣,釋尊都不改其自在無礙,並且不會特意爲此標榜自己。住的方面,無論是宮殿或山林樹下,甚至墳場旁邊,世尊都一樣打坐止息,平等持心。
由釋尊在起居生活上所表現的就可知道:真正的中觀就是如實觀,如實觀緣起無自性、如理思惟、如分抉擇。換句話說,也就是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自己是什麼身分,在什麼地點,什麼事情應該說、應該做──而且當仁不讓。但我們往往是回憶過去,展望未來,卻沒有把握現在。以叁世因果來說,過去的行業會影響現在,現在的行業又會影響未來。然未來是現在的延續,改變現在即改變未來。以前做錯了後悔無益,只要好好反省,以後不再犯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如實觀緣起,如理思惟,如分抉擇地把握當下。
最後引用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自序〉中的一段精彩開示,來與各位分享。印老說:「智慧與慈悲,爲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緣起的正覺。從智慧(真)說:一切是緣起的存在,輾轉相依,剎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從德行(善)說:緣起是無我的。人生爲身心依存的相續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衆。……否定這樣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體貼得有情的同體平等,于一切行爲中,消極的不害他,積極的救護他。自私本質的神我論者,沒有爲他的德行,什麼都不過爲了自己。唯有無我,才有慈悲,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湧出無我的真情。真智慧與真慈悲,即緣起正覺的內容。」27
中道思想的真正展現是在無我的菩薩精神,而菩薩是以服務衆生爲天職,以衆生能夠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爲終極目標。所以在此呼籲大家:不要輕易放棄爲別人服務的「報恩」機會,並且珍惜每一個順逆境的學習如實正觀。期勉大家在上了這幾天的課程之後,能夠展現和以前不同的新人生觀,謝謝!(爲讓初學學員研習中觀,故本文多數引介印順導師著作原文,惟恐斷章取義,故少作诠釋。欲研中觀,請徑讀原著爲盼。)
注釋:
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臺北:正聞,民81年),頁 5 ~ 6 。
2.同注 1 ,頁 6 。
3.同注 1 。
4.同注 1 ,頁 7 。
5.印順導師,《佛法概論》(臺北:正聞,民81年),頁 174 。
6.同注 1 。
7.同注 1 ,頁 8 ~ 9 。
8.印順導師,《空之探究》(臺北:正聞,民81年),頁 256 ~ 257 。
9.同注 1 ,頁 9 ~ 10 。
10.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民81年),頁 6 。
11.同注 1 ,頁 11 。
12.同注 1 ,〈自序〉,頁 3 。
13.同注 10 ,頁 27 ~28 。
14.同注 1 ,頁 4 ~ 5 。
15.同注 1 ,〈自序〉,頁 5 。
16.同注 1 ,〈自序〉,頁 5 ~ 6 。
17.同注 1 ,頁 232 。
18.同注 1 ,頁 232 ~ 233 。
19.同注 1 ,頁 233 ~ 234 。
20.同注 1 ,頁 235 ~ 236 。
21.同注 1 ,頁 237 。
22.同注 1 ,頁 237 ~ 239。
23.同注 1 ,頁 239 ~ 240 。
24.同注 1 ,頁 242 。
25.同注 1 ,頁 252 。
26.同注 1 ,頁 252 。
27.同注 1 ,〈自序〉,頁 7 ~ 8 。
《中觀思想的實踐(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