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而遗失释尊本义的乱说!14
谈到大小乘的论诤,就想到佛经里有个寓言故事讲到:有一位老师因为双腿不良于行,所以甲、乙这两个学生就争相要来侍奉,老师想了一想,不如这样吧!一人照顾一条腿比较不会引起纷争,于是命甲照料他的右腿,乙负责他的左腿。这两人为了讨得老师欢心,真是费尽各种心思,虽然老师对两人都称赞有加,但是他们各自都想胜过对方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小鬼灵精的乙就想了一个办法,趁着甲不在时,拿着铁槌将老师的右腿给打断了,心想这下甲可没得表现了吧!甲回来一看,知道除了乙,绝不会有人这么做的,所以他一气之下,也将老师的左腿给砸坏了!两人这一争,到头来最倒楣的,还是他们的老师。
由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称谓上论大、小,你贬对方是小乘,对方也不甘示弱地说「大乘非佛说」,到最后遭殃的,还是整个佛教与一切众生。为免除无谓的纷争,我们应摒除「小乘佛教」等具有贬抑意味的称谓,而将斯里兰卡、泰国等佛教国家,正名为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事实上此一称法,近十几年来已渐普及。
二、真俗无碍
佛法的缘起中道,既不偏于理性、出世,也不偏于事相、世俗,而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然而,耽于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只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看来,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当时苦行厌世风尚所歪曲,一分学者起来贬斥他,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15
理论与实践的落差不止佛世如此,看看我们的周遭,有些人对道理也懂得不少,却不大会处理事情;有些人很认真任事,却缺乏理论的基础,致使错误百出!有人将佛法分成什么「解门」与「行门」,譬如听经是「解门」,拜佛、诵经是「行门」,叫人听来觉得很邪门!要知道:在理解道理的同时,其实就是实践的预备,怎么能够将「解」与「行」打成两橛呢?
好比我们讲利他,通常分为直接的利他与间接的利他。若以一位医学院或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说,他在读书时虽然还未直接的利益他人,但他是为了预备将来能够医治别人、或教育别人而学的,所以在学习的这个阶段就称作间接的利他,等到以后真正从事医疗或教育工作,才叫做直接的利他。学问不好或医术不精,当然会影响他日后的服务品质,也就是说现在的理解,会影响到将来的实行。但如果强分什么解门与行门的话,就好比一位医师平日不去了解盲肠是在左边或右边,等到临开刀时,才去问老师或者查书,那恐怕就来不及了!度众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恰当的。
真俗无碍,可从解与行两方面来说,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里,有鞭辟入里的恳切开示:
「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依中观者说: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所以,依即空的缘起(相)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性)空,显示出世(理性)。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即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缘起法是『处中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别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差别。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别去说理,不将平等去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
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别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相──是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16
伍、中观思想的实践
一、顿渐偏圆
中观思想的实践,在修学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到悟证,有顿悟与渐悟、偏真与圆中之分。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道生的顿悟;(二)禅宗的顿悟。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且略为分析如下:
(一)道生的顿悟论,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主张「渐修顿悟」、「顿悟成佛」,这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上说的。道生以为所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重视修行的累积功夫,在平时修集种种福智资粮,到达究竟时,一悟百了,圆满成佛。
(二)禅宗的顿悟论,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主张初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这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的。一旦廓然大悟,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
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精确而慈悲地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17
从凡夫发菩提愿,动大悲心,观蕴、处、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而行中道,广集福智资粮到顿悟一切法空性,离我我所执而解脱。「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18
从凡入圣,即从事修而后入真悟,依据圣龙树《大智度论》,可安立为悟偏真与圆中两类: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泯绝一切而不取相,故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是约悟偏真──悟证空寂性而言。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因勘破实我执见而体证法性空寂,激发同体大悲心,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19
「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的偏真);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智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闻佛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20印顺导师更一针见血地说:「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想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21
二、缘起空有
体悟中道,要先有缘起空有无碍的中观正见,已如上述。但于缘起正观的修习,佛教界向来有两大类:(一)《阿含经》等,要先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后从缘起相有而观察性空。如经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为门,所以发心即观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来(不生)的主张。
依中观者说,性空要于生死轮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要从即空的缘起中,去观察即缘起的空,决非离缘起而谈不生。若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没有深刻的信解,即以观空、不生,以为清净解脱,每每忽略缘起,于因果事相,视为无所谓,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空,流弊极大。佛法的正常道,应先于缘起的因果善恶得善巧,再依缘起而观空;或先观性空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总之,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需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义。』因此《中论》的抉择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详谈正观缘起,远离邪见。如离缘起而说修说证,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22
(一)缘起相有
缘起外在事相有的差别,极其复杂,但缘起内在的必然法则,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在广泛的缘起论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缘起,依此说明生死流转的因果律与还灭的空寂律。生死的根本是无明,即于缘起的道理──因果、性相等,不如实了达而起错误的认识。此十二支中初支的无明,以无明为根本而有生死流转的十二支。如《七十空性论》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即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此说:执因缘法为实有性,即是无明,故有生死流转。反转来说,不执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无明不生,无明不生即一切烦恼不起。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灭」。众生生死由于无明,破无明即解脱生死。《中论》的〈观缘起品〉,也如此说。所以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属烦…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