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思想的實踐(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遺失釋尊本義的亂說!14

  談到大小乘的論诤,就想到佛經裏有個寓言故事講到:有一位老師因爲雙腿不良于行,所以甲、乙這兩個學生就爭相要來侍奉,老師想了一想,不如這樣吧!一人照顧一條腿比較不會引起紛爭,于是命甲照料他的右腿,乙負責他的左腿。這兩人爲了討得老師歡心,真是費盡各種心思,雖然老師對兩人都稱贊有加,但是他們各自都想勝過對方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小鬼靈精的乙就想了一個辦法,趁著甲不在時,拿著鐵槌將老師的右腿給打斷了,心想這下甲可沒得表現了吧!甲回來一看,知道除了乙,絕不會有人這麼做的,所以他一氣之下,也將老師的左腿給砸壞了!兩人這一爭,到頭來最倒楣的,還是他們的老師。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稱謂上論大、小,你貶對方是小乘,對方也不甘示弱地說「大乘非佛說」,到最後遭殃的,還是整個佛教與一切衆生。爲免除無謂的紛爭,我們應摒除「小乘佛教」等具有貶抑意味的稱謂,而將斯裏蘭卡、泰國等佛教國家,正名爲南傳(巴利語系)佛教。事實上此一稱法,近十幾年來已漸普及。

  二、真俗無礙

  佛法的緣起中道,既不偏于理性、出世,也不偏于事相、世俗,而是真俗無礙的。真俗無礙,是生死即涅槃,世間即出世的。然而,耽于獨善的、隱遁的,甚至不樂功德、不想說法的學者,只沈醉于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看來,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當時苦行厭世風尚所歪曲,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15

  理論與實踐的落差不止佛世如此,看看我們的周遭,有些人對道理也懂得不少,卻不大會處理事情;有些人很認真任事,卻缺乏理論的基礎,致使錯誤百出!有人將佛法分成什麼「解門」與「行門」,譬如聽經是「解門」,拜佛、誦經是「行門」,叫人聽來覺得很邪門!要知道:在理解道理的同時,其實就是實踐的預備,怎麼能夠將「解」與「行」打成兩橛呢?  

  好比我們講利他,通常分爲直接的利他與間接的利他。若以一位醫學院或師範學院的學生來說,他在讀書時雖然還未直接的利益他人,但他是爲了預備將來能夠醫治別人、或教育別人而學的,所以在學習的這個階段就稱作間接的利他,等到以後真正從事醫療或教育工作,才叫做直接的利他。學問不好或醫術不精,當然會影響他日後的服務品質,也就是說現在的理解,會影響到將來的實行。但如果強分什麼解門與行門的話,就好比一位醫師平日不去了解盲腸是在左邊或右邊,等到臨開刀時,才去問老師或者查書,那恐怕就來不及了!度衆生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恰當的。

  真俗無礙,可從解與行兩方面來說,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自序〉裏,有鞭辟入裏的懇切開示:

  「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礙俗。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依中觀者說: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所以,依即空的緣起(相)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性)空,顯示出世(理性)。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即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所以菩薩入世利生,門門都是解脫門。緣起法是『處中之說』,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差別。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

  一般自以爲真俗無礙的學者,不知『處中之說』,談心說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或者忽略事行;或者執理廢事;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時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壞緣起事相──是非、善惡、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爲無礙,而不知早是一邊。不知緣起法,不能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這也難怪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16

  伍、中觀思想的實踐

  一、頓漸偏圓

  中觀思想的實踐,在修學的過程中,論根機,有鈍根與利根;論到悟證,有頓悟與漸悟、偏真與圓中之分。頓漸與偏圓,是有關聯性的,今且綜合說明。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一)道生的頓悟;(二)禅宗的頓悟。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且略爲分析如下:

  (一)道生的頓悟論,與禅宗的頓悟是不同的:主張「漸修頓悟」、「頓悟成佛」,這是約究竟佛位的圓滿頓悟上說的。道生以爲所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重視修行的累積功夫,在平時修集種種福智資糧,到達究竟時,一悟百了,圓滿成佛。 

  (二)禅宗的頓悟論,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悟」:主張初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這是約衆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的。一旦廓然大悟,即參學事畢,也有以爲從此應圓修萬行。

  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精確而慈悲地說: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衆生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于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龍樹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爲邪空』。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墮于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17

  從凡夫發菩提願,動大悲心,觀蘊、處、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而行中道,廣集福智資糧到頓悟一切法空性,離我我所執而解脫。「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巨細無礙的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更依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爲緣修,悟後修可稱爲性修,即與般若──稱法性慧相應而修。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18

  從凡入聖,即從事修而後入真悟,依據聖龍樹《大智度論》,可安立爲悟偏真與圓中兩類: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由般若泯絕一切而不取相,故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這是約悟偏真──悟證空寂性而言。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因勘破實我執見而體證法性空寂,激發同體大悲心,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的廣大行。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的根據。19

  「總之,行者的悟證,首先要得空有無礙的正見。這是叁論、天臺以及藏傳中觀者所公認的。此時,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證畢竟空性,極無戲論(的偏真);若功德深廣,方便慧善巧,即能頓悟圓中。二者同依空有無礙正見,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徑與目標,可說是同一的,不過因衆生根性利鈍不同,有但證偏真與圓中的差別。……但此所說的利鈍二根,是以未證悟前有無積集福智資糧而分別。未廣集福智資糧的,或悲心不充,即須長時修習始得無生法忍。有因過去廣修衆行,福智圓具,悲心充沛,故一見聞佛法,即悟無生法忍,甚至有證得圓極的佛果」。20印順導師更一針見血地說:「玄學家每輕視直證畢竟空寂,大談理事無礙,體用不二,何曾知道實踐的事實如何,不過徒憑幻想或增上慢的錯覺,和人爭勝而已!」21

  二、緣起空有

  體悟中道,要先有緣起空有無礙的中觀正見,已如上述。但于緣起正觀的修習,佛教界向來有兩大類:(一)《阿含經》等,要先于緣起因果,生死還滅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後從緣起相有而觀察性空。如經說:「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爲門,所以發心即觀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來(不生)的主張。

  依中觀者說,性空要于生死輪回──緣起因果中去了解,要從即空的緣起中,去觀察即緣起的空,決非離緣起而談不生。若于緣起因果,生死還滅的道理,沒有深刻的信解,即以觀空、不生,以爲清淨解脫,每每忽略緣起,于因果事相,視爲無所謂,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見空,流弊極大。佛法的正常道,應先于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再依緣起而觀空;或先觀性空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總之,修行取證性空解脫,必需依世俗而入于勝義,也即龍樹菩薩所說:『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因此《中論》的抉擇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詳談正觀緣起,遠離邪見。如離緣起而說修說證,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22

  (一)緣起相有

  緣起外在事相有的差別,極其複雜,但緣起內在的必然法則,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在廣泛的緣起論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緣起,依此說明生死流轉的因果律與還滅的空寂律。生死的根本是無明,即于緣起的道理──因果、性相等,不如實了達而起錯誤的認識。此十二支中初支的無明,以無明爲根本而有生死流轉的十二支。如《七十空性論》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即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此說:執因緣法爲實有性,即是無明,故有生死流轉。反轉來說,不執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無明不生,無明不生即一切煩惱不起。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滅」。衆生生死由于無明,破無明即解脫生死。《中論》的〈觀緣起品〉,也如此說。所以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屬煩…

《中觀思想的實踐(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