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

  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芳珠

  参、中道的内容与意义

  一、中道的内容佛法是宗教,宗教的特质,除了理论哲学的分析论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理想的实践。佛法,即是对于人生向上、向光明、向解脱发展以至完成的实践。一般人由于观念错误──自性执的我我所见作祟,导致言行的不如实、不如法,甚至因此障碍他、损害他,而引发生生不已的生死轮回。佛法开示人生生灭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理想境地。流转与还灭解脱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缘起性空的正见中,知道如何增「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非为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中含.拘楼瘦无诤经》义同)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1

  不过,不苦不乐的中道,千万勿误以为「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须知,纵欲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建立于情意的,即情本的人生观。「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会成功的」。2

  因为,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妄执。释尊否定了纵欲与苦行两端,开示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3此随顺于法而现觉于法的中道德行,即八正道。八正道,是实践中道德行的内容。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智慧)为万行的先导。所以觉苦觉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4因此,「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这所以以实证此法为目的,以随顺此法的思想行为为方法,以厌离迷情而趋向正觉为动机」。5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6所以,正见缘起的中道,不特是释尊本教的宗要;而且缘起与空相应,必然洗尽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执见,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7

  二、中道的意义  

  中道,既是释尊本教的宗要,也是佛弟子遵循实践的唯一原则。一切知见,一切行为,最正确而又最恰当的,就是中道。「这一原则,应用于知见,就是『处中说法』的缘起,缘起法不落二边──一与异,断与常,有与无的。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执见,息灭一切戏论的。从这一原则去观察,《般若经》的但名无实,自性皆空,只是缘起中道说的充分阐明。」8这一原则,应用于行为,就是「离苦乐二边」的中道行──即八圣道的实践,戒、定、慧的恰当调适,而离执无寄。

  「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中实与中正)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9

  「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诸法无自性),不但是了知而已。10

  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自性执)戏论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不着于名相,不落于对待。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取),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连此「非有非无」的名言概念,也不再取着。这在法四依中,属于「依义不依语」。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对待的二边。进而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能所双泯,不落对待而顺于胜义的中道,是依观心的体悟而施设的11,在法四依中,属于「依智不依识」。所以,《金刚般若经》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才是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义。

  肆、中观学的精义 

  一、大小共贯  

  释尊所觉证、宣说的真理,经过时间、空间,所谓的世谛流布,有些是增益了,也有些是减损了;有些被发扬光大,也有些被扭曲了。发展到后来,有些人因为不满印度当时繁琐的论证、自了的风尚,所以将其贬为小乘,而以大乘自居。  

  「乘」,是车的意思,小乘是指它的运载量小,大乘则指运载量大而言。事实上,大小乘的差别并不在表相,而是在于悲愿大小与智证偏圆。如果只是照见自己的五蕴(身心)皆空(无自性),悟证无我,此时串习虽未净尽,但对自己生死的缠缚已经解脱;对于众生,或随缘度化,或不说法度生,这因悲愿不足,才被称作小乘。大乘菩萨就不仅如此了,他可以随愿到天堂、到畜生道,甚至到地狱去度化众生。因为他的悲心切、愿力深、智慧高、度众时间长,所度的众生也就多而广。比如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即曾远至西北印度去度化外道;《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亦作偈言:「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之意)。」这样广大的悲心愿力,怎能抑之为小乘呢?由此我们知道,从教史的发展来画分那个时期是小乘佛教、那个时期是大乘佛教,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说得精当:「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所而得悟。」从时间上看缘起相,是诸行无常──常性不可得,亦即不变性不可得。从空间上看缘起相,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我性──独存性不可得。如果由当下直观缘起性,也就是由缘起寂灭性来看,则是生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是空性;我性不可得,亦是空性;生性不可得,还是空性,所以三法印即是一实相法印(法性空寂)。透过观诸行无常的无愿(无作),或观诸法无我的空,或观涅槃寂静的无相三解脱门,而悟入同一的法性空寂,所以三解脱门亦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乘)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12

  佛世所教化的是声闻弟子,而佛自己却是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有佛与声闻两类,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认的。本(中观)论的思想,佛与声闻所解脱的生死是同一的,系缚生死的根本也是同一的。流转生死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十二缘起。现在说缘起性空,就是突破缘起的钩锁而获得解脱。这不但声闻如此,佛也还是从这缘起中解脱过来。所以说:生死与解脱,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谁不击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见,谁就不能得到解脱。破自性见,需要般若空(无我慧),所以《般若经》说:「欲得声闻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欲得缘觉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欲得菩萨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这可见不特生死根本与所解脱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观慧,也同是般若实相慧。这三乘共的思想,与根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即是一例。不过其中也有小小的差别,就是声闻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虽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义毕竟是一。13

  大小乘同源而异流,由于一分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般若经》、《金刚经》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理证──法性空寂,那里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惟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