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P3

  ..续本文上一页恼摄,为三乘所共断的烦恼,即执我执法为实有自性的无明,不是习气,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脱。23

  (二)缘起性空

  依缘起法而观空,中观宗说,于一切法中寻求自性不可得为空。空性是一,但因观空的所依不同,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为我空,于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为法空。24我与法,即等于我与我所。经中分别以蕴、处、界,来说明我是和合相续而无独存、自在、不变的自体。即便是蕴、处、界等法,亦由众多的条件因缘所组成,所以是虚幻、无常、待他的。「若但观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须从法空而反观到我空」。由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而离法执,进观由无自性的诸法所构成的身心自我,独存性、主宰性、不变性亦不可得而离我执,必审观无自性而离执,始有解脱分。25

  陆、结语

  中观思想的实践,不论是顿渐与偏圆,缘起性空的体验,都必先具备缘起正见,对于善恶因果等有深刻的信解,进而积集福智资粮,由观一切诸法无自性空,反观到我空;也即是依戒、定、慧三学相资观行,实践八正道而后始能解脱。菩萨行者,「尤应以菩提愿为依,大悲心为本,真空慧为方便,广行无边大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修止观加行而顿入空性」。26

  释尊一生的游化,就是实践中道的最佳典范。从出家修菩萨行,觉证中道而成佛;从证出教,仍然是「处中说法」以利群生。在行住坐卧中,不特是共处或独处,无不是悲天愍人,真俗无碍。

  以释尊吃的方面来说,别人供养山珍海味他接受,因为可藉此形成教化的因缘(谓之化缘)──他不贪取,也不排斥。及至荒年,别人以马麦供养,他也照样接受──既不讨厌,也不会说他特别喜欢。穿的方面,不论是穿着金缕袈裟,或者补补贴贴的百衲衣,释尊都不改其自在无碍,并且不会特意为此标榜自己。住的方面,无论是宫殿或山林树下,甚至坟场旁边,世尊都一样打坐止息,平等持心。

  由释尊在起居生活上所表现的就可知道:真正的中观就是如实观,如实观缘起无自性、如理思惟、如分抉择。换句话说,也就是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自己是什么身分,在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应该说、应该做──而且当仁不让。但我们往往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却没有把握现在。以三世因果来说,过去的行业会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业又会影响未来。然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改变现在即改变未来。以前做错了后悔无益,只要好好反省,以后不再犯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如实观缘起,如理思惟,如分抉择地把握当下。

  最后引用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中的一段精彩开示,来与各位分享。印老说:「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辗转相依,剎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从德行(善)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否定这样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自私本质的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27

  中道思想的真正展现是在无我的菩萨精神,而菩萨是以服务众生为天职,以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转迷成悟为终极目标。所以在此呼吁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为别人服务的「报恩」机会,并且珍惜每一个顺逆境的学习如实正观。期勉大家在上了这几天的课程之后,能够展现和以前不同的新人生观,谢谢!(为让初学学员研习中观,故本文多数引介印顺导师著作原文,惟恐断章取义,故少作诠释。欲研中观,请径读原著为盼。)

  注释:

  1.印顺导师,《中观今论》(台北:正闻,民81年),页 5 ~ 6 。

  2.同注 1 ,页 6 。

  3.同注 1 。

  4.同注 1 ,页 7 。

  5.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台北:正闻,民81年),页 174 。

  6.同注 1 。

  7.同注 1 ,页 8 ~ 9 。

  8.印顺导师,《空之探究》(台北:正闻,民81年),页 256 ~ 257 。

  9.同注 1 ,页 9 ~ 10 。

  10.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民81年),页 6 。

  11.同注 1 ,页 11 。

  12.同注 1 ,〈自序〉,页 3 。

  13.同注 10 ,页 27 ~28 。

  14.同注 1 ,页 4 ~ 5 。

  15.同注 1 ,〈自序〉,页 5 。

  16.同注 1 ,〈自序〉,页 5 ~ 6 。

  17.同注 1 ,页 232 。

  18.同注 1 ,页 232 ~ 233 。

  19.同注 1 ,页 233 ~ 234 。

  20.同注 1 ,页 235 ~ 236 。

  21.同注 1 ,页 237 。

  22.同注 1 ,页 237 ~ 239。

  23.同注 1 ,页 239 ~ 240 。

  24.同注 1 ,页 242 。

  25.同注 1 ,页 252 。

  26.同注 1 ,页 252 。

  27.同注 1 ,〈自序〉,页 7 ~ 8 。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