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土談環保
1990年1月7日講于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主講:釋傳道
紀錄:謝杏熏
壹、前言
各位菩薩,大家晚安!叁日來承蒙諸位熱誠地參與人生佛學講座,個人覺得非常的榮幸!佛教裏頭通常稱呼在一起學佛的朋友爲同參道友,或者同學、學友;人生在世,能夠與好的同參道友,共同來聽聞、學習佛法正理,乃至同願同行,都是非常難得與殊勝的。佛經上常常稱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而今已得,佛法難聞,而今已聞,我們更應當好好地珍惜把握,努力于佛法的修學。
這幾年來在弘法之余,一直從事于環保活動,與一些生態界的朋友,共同關懷臺灣的土地與環境。但臺灣這塊蕞爾小島,又何止是環境汙染的問題而已?舉凡視覺的汙染、聽覺的汙染……,甚至整個心靈的汙染,都相當嚴重,因此越發覺得建立人間淨土的迫切性與必要性。期望這叁場演講,只是個抛磚引玉的開端,能藉此喚起廣大的佛教信徒,乃至社會大衆重視生態問題,並共同來改造我們的環境與生活品質,共同來淨化自他身心,那麼,人間淨土的實現便指日可期。
貳、淨土的意義
我們一般提到淨土,多數會聯想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這固然有人方便地解說爲:阿彌陀佛與此土衆生特別有緣,但我們應知淨土絕不僅止于西方,也不僅止于極樂世界。佛說十方世界都有佛國淨土,數量是多到無可限量的,因爲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即發願莊嚴淨土、成熟衆生,並攝受同願同行的衆生來生其國;成佛的菩薩衆無量無邊,所成就的淨土,自然亦無量無邊。若單從一宗一派的立場來談淨土,則不免輕忽了淨土的要義,而失之偏狹。
易言之,淨土,即清淨莊嚴的世界或地方。不只在佛法中有淨土的思想,世間一般亦多有類此的共同傾向,因此,淨土實可視爲人類對于所在世界的共同要求。如古印度文化所提到的北俱盧洲,意思即爲無上福樂的地方,可見印度人早有淨土的崇仰。又如中國古代,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繪的桃花源,亦反應了當時人心所欣求的理想世界,這些均說明了淨土思想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之中。
那麼,爲什麼會有淨土思想的産生呢?因爲這個五濁惡世,充滿了太多的不平等、不公義、不圓滿,于是厭此穢土、欣彼淨土,故而發願生彼淨土,這也是當時釋尊宣說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因緣之一。就如同學校教育總是百般強調「禮義廉恥」,令人不禁懷疑:如果所有人都有禮義廉恥了,爲何還需如此?同理,正因爲此間的穢惡不淨,才更彰顯出人類對于淨土的衷心神往。
既然淨土是一切人所仰望的理想境界,我們自不能專就淨土弘揚者所理解的,來解說淨土、了解淨土。太虛大師說:「淨爲叁乘共庇」,正說明了這一點。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中說:「淨,是無染汙、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不但消極的沒有煩惱雜染,還有積極的清淨功德。在佛法中,每以「淨」作爲「空」的別名,也可以說「淨」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印順導師在〈淨業頌〉中說:「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爲本。」顯見「淨」在佛法中,實有非常的意義。
相對于此,西洋的學者則說「真」、「善」、「美」,並以「聖」來統合它。佛法所說的「真」,是離錯誤的認識;「善」,是離罪惡的行爲;「美」,是離染汙的清淨。而「淨」,「即能表達真美善的統一,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何以如此呢?
在原始佛教中,原來充滿了非樂思想,也沒有所謂的佛像崇拜(或有佛世優填王造栴檀佛像禮拜的傳說);但是佛滅度後,在時空的流變當中,佛弟子加深了對于釋尊的懷念,于是象征佛的菩提樹、足迹、*輪,乃至佛的雕刻、塑像,漸漸被供奉起來,寺塔也被建築起來了。爲了佛法的弘傳,佛教音樂、圖畫、譬喻文學等,也應運而豐富了佛教的內涵。這種種佛教藝術、文學的發達,一方面結合了當時當地的民俗風情,一方面也予當時當地的藝術、文學,以相當的影響;更在這融合了佛法的方便善巧之中,情智並重地潛移默化,而予芸芸衆生以無盡的安慰。所以,佛法不僅涵蓋了世間的真、善、美,更有引之以淨治身心、超越世間的大用。
參、淨土的內容──菩薩利他的二大任務
佛法中所說的世間,包括了器世間與衆生世間,所以淨土的內容,亦涵蓋了自然界的淨化與衆生界的淨化。
一、自然界的淨化──莊嚴國土
佛教源自于印度,所以深受印度文化思想的影響,佛教的淨土觀,同樣也結合了當時印度人所企求理想世界的模型,以他們所能信解與擬想的範圍,來加以诠釋,所以帶有主觀的意識在其中。換作是中國人的淨土,可能又別具一番風貌了!
印順導師在其〈淨土新論〉文中,介紹自然界淨化的四個特征,分別爲:平坦、整齊、潔淨、富麗;淨土中不但饒富園林之勝,並且觸眼可見建築之美。因爲印度人的審美觀,是講求整齊、對稱、均衡發展的,所以佛教所描繪的淨土,也充滿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情調。沒有高山流水,沒有崎岖丘陵,而只是無垠的大平原;沒有飛沙走石,沒有荊棘塵滓,而只是光潔豐美。
如《阿彌陀經》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周匝圍繞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由四寶所成。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尚且布滿金沙。四邊的階道、亭臺、樓閣,也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珍寶來裝飾。……淨土中的一切是富麗堂皇,毫無窮苦匮乏的,甚至花木林園,到處鳥語花香:由天而降的曼陀羅華,可用來供養十方諸佛;而種種奇妙雜色的衆鳥,又定時演暢微妙的法音,提醒人念佛、念法、念僧。淨土中可說唯有光明而無有黑暗,唯有富足而無有匮憾,唯有清淨而無有雜染,一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怪乎多災多難的中國,淨土的崇仰者特別多!
爲什麼諸佛淨土得以成就如此的圓滿莊嚴呢?印順導師說:「聲聞乘所重的,是衆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衆生清淨,還要剎土清淨。」因爲有衆生,就有其所依止活動的環境,環境淨化了、生活品質提升了,衆生生活其間,自然身心調柔,易于接受佛法的熏陶,這兩者是互相增益的。所以菩薩行者自發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以來,即不斷從一己的身心清淨,進而修福修慧,莊嚴國土、成熟衆生,因此感得了正報(身心自體)、依報(所依世間)的圓滿嚴淨。
二、衆生界的淨化──成熟衆生
淨土中除了自然界物質的豐足,更有人事界的勝樂,也就是社會生活的和諧淨化。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除了物有盡而欲無窮的缺憾之外,人群關系更是充滿了鬥爭、不滿、嫉妒、瞋恨。勝于己的,便處心積慮的打壓、貶抑;比己弱的,又滿懷優越的憎惡、鄙棄。于人于己,都衍生了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痛;但愚癡衆生卻耽溺于這樣或尊或卑的心態中,樂此不疲。淨土中則無有這些缺陷,盡是諸上善人、直心衆生聚會一處,人人爲了同一解脫成佛道的信願,在良師益友的教導切磋下,相互助成、彼此增益。對于志性怯弱的衆生而言,淨土實在不失爲一個絕佳的修學環境。
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中,將衆生界的淨化分作叁方面來解說,試援引如下:
(一)經濟生活的淨化:基本的物質生活,是維持生存所必須的,如果連這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不具足的話,根本就談不上精神方面的修養。「淨土中,物質的享受,都是隨心所樂而受用的,沒有巧取、豪奪、占有、私蓄的現象。」「各取所需,各得所適。」正因爲富足,人人可以隨著自己的需要而享用一切資源,所以任何的儲蓄、淩奪,在淨土中都毫無意義;也不會産生如此世間,生産與消費失衡的現象。不會由于人有我無而衍生貪、瞋、癡等種種煩惱,更無由而造種種罪惡。
(二)人群生活的淨化:淨土之中沒有種族的歧視與階級的不平等,更沒有強淩弱、衆暴寡的現象。彼此間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到那裏進修,只有和樂親善的學友、相互提攜的同參;而沒有猜忌惱害的怨敵、結黨排他的罪惡。現世間因爲種族、膚色、階級等等的優越我慢,所引發而來的種種侵侮、迫害,在淨土中是絕對不存在的。
另外一類共五乘的淨土,是有男女之別的;雖有男女差別,卻不生相互占有之心。家,是最溫馨,也最自私的;因爲一夫一妻的私欲占有,就必然造成私有財産製和經濟主宰權。由家擴大至城鄉、社會、民族、國家,不過都是自我支配占有的延伸,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淨土中,縱使有家的形式,也沒有私欲占有的內容,因此也不生同此世間的種種穢惡。
(叁)身心的淨化:生淨土中,身無老病死的苦痛,心無貪瞋癡等煩惱,這也是此間衆生所最向往的。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由自己生前的信、願、行,再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的悲願接引,此陰滅已,即得化生于極樂國土的蓮花中。花開見佛,繼續與諸上善人進修佛道,人人得不退轉于菩提,終能悟證無生法忍。
雖然初生淨土,煩惱習染尚未斷盡無余,但不管如何,是不會再感生死苦果,或承受老病的折磨了!而猶然存在的煩惱種習,也因缺乏引生煩惱的助緣──就如同種子不再有陽光、空氣、水等外緣來滋益增長,終究發不了芽、成不了材,而終必雕萎。所以生淨土中,身心都非常清淨。
淨土的建立,並非全賴佛一人發心而可成,如前所說,菩薩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勤行教化,令衆生種善根、成熟利根,而後開悟解脫。這些秉受教化的有緣衆生,又發願襄助其嚴淨國土、教育衆生的工作,如此結合了諸多同願同行的菩薩衆,輾轉增上,終于在圓成佛道的同時,完就了淨土圓滿與法身圓滿。所以淨土思想,實最能契合大乘佛法的心髓!
肆、略談臺灣環境概況
雖然日子總是在講學中倏忽過去,但對于臺灣環境的關懷,並不因爲忙碌而稍減,…
《從淨土談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