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土谈环保
1990年1月7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杏熏
壹、前言
各位菩萨,大家晚安!三日来承蒙诸位热诚地参与人生佛学讲座,个人觉得非常的荣幸!佛教里头通常称呼在一起学佛的朋友为同参道友,或者同学、学友;人生在世,能够与好的同参道友,共同来听闻、学习佛法正理,乃至同愿同行,都是非常难得与殊胜的。佛经上常常称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而今已得,佛法难闻,而今已闻,我们更应当好好地珍惜把握,努力于佛法的修学。
这几年来在弘法之余,一直从事于环保活动,与一些生态界的朋友,共同关怀台湾的土地与环境。但台湾这块蕞尔小岛,又何止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已?举凡视觉的污染、听觉的污染……,甚至整个心灵的污染,都相当严重,因此越发觉得建立人间净土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期望这三场演讲,只是个抛砖引玉的开端,能藉此唤起广大的佛教信徒,乃至社会大众重视生态问题,并共同来改造我们的环境与生活品质,共同来净化自他身心,那么,人间净土的实现便指日可期。
贰、净土的意义
我们一般提到净土,多数会联想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这固然有人方便地解说为: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特别有缘,但我们应知净土绝不仅止于西方,也不仅止于极乐世界。佛说十方世界都有佛国净土,数量是多到无可限量的,因为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发愿庄严净土、成熟众生,并摄受同愿同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成佛的菩萨众无量无边,所成就的净土,自然亦无量无边。若单从一宗一派的立场来谈净土,则不免轻忽了净土的要义,而失之偏狭。
易言之,净土,即清净庄严的世界或地方。不只在佛法中有净土的思想,世间一般亦多有类此的共同倾向,因此,净土实可视为人类对于所在世界的共同要求。如古印度文化所提到的北俱卢洲,意思即为无上福乐的地方,可见印度人早有净土的崇仰。又如中国古代,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源,亦反应了当时人心所欣求的理想世界,这些均说明了净土思想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有净土思想的产生呢?因为这个五浊恶世,充满了太多的不平等、不公义、不圆满,于是厌此秽土、欣彼净土,故而发愿生彼净土,这也是当时释尊宣说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因缘之一。就如同学校教育总是百般强调「礼义廉耻」,令人不禁怀疑:如果所有人都有礼义廉耻了,为何还需如此?同理,正因为此间的秽恶不净,才更彰显出人类对于净土的衷心神往。
既然净土是一切人所仰望的理想境界,我们自不能专就净土弘扬者所理解的,来解说净土、了解净土。太虚大师说:「净为三乘共庇」,正说明了这一点。印顺导师在〈净土新论〉中说:「净,是无染污、无垢秽的,有消极与积极二义。」不但消极的没有烦恼杂染,还有积极的清净功德。在佛法中,每以「净」作为「空」的别名,也可以说「净」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印顺导师在〈净业颂〉中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显见「净」在佛法中,实有非常的意义。
相对于此,西洋的学者则说「真」、「善」、「美」,并以「圣」来统合它。佛法所说的「真」,是离错误的认识;「善」,是离罪恶的行为;「美」,是离染污的清净。而「净」,「即能表达真美善的统一,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何以如此呢?
在原始佛教中,原来充满了非乐思想,也没有所谓的佛像崇拜(或有佛世优填王造栴檀佛像礼拜的传说);但是佛灭度后,在时空的流变当中,佛弟子加深了对于释尊的怀念,于是象征佛的菩提树、足迹、*轮,乃至佛的雕刻、塑像,渐渐被供奉起来,寺塔也被建筑起来了。为了佛法的弘传,佛教音乐、图画、譬喻文学等,也应运而丰富了佛教的内涵。这种种佛教艺术、文学的发达,一方面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一方面也予当时当地的艺术、文学,以相当的影响;更在这融合了佛法的方便善巧之中,情智并重地潜移默化,而予芸芸众生以无尽的安慰。所以,佛法不仅涵盖了世间的真、善、美,更有引之以净治身心、超越世间的大用。
参、净土的内容──菩萨利他的二大任务
佛法中所说的世间,包括了器世间与众生世间,所以净土的内容,亦涵盖了自然界的净化与众生界的净化。
一、自然界的净化──庄严国土
佛教源自于印度,所以深受印度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的净土观,同样也结合了当时印度人所企求理想世界的模型,以他们所能信解与拟想的范围,来加以诠释,所以带有主观的意识在其中。换作是中国人的净土,可能又别具一番风貌了!
印顺导师在其〈净土新论〉文中,介绍自然界净化的四个特征,分别为:平坦、整齐、洁净、富丽;净土中不但饶富园林之胜,并且触眼可见建筑之美。因为印度人的审美观,是讲求整齐、对称、均衡发展的,所以佛教所描绘的净土,也充满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情调。没有高山流水,没有崎岖丘陵,而只是无垠的大平原;没有飞沙走石,没有荆棘尘滓,而只是光洁丰美。
如《阿弥陀经》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周匝围绕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由四宝所成。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尚且布满金沙。四边的阶道、亭台、楼阁,也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珍宝来装饰。……净土中的一切是富丽堂皇,毫无穷苦匮乏的,甚至花木林园,到处鸟语花香:由天而降的曼陀罗华,可用来供养十方诸佛;而种种奇妙杂色的众鸟,又定时演畅微妙的法音,提醒人念佛、念法、念僧。净土中可说唯有光明而无有黑暗,唯有富足而无有匮憾,唯有清净而无有杂染,一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怪乎多灾多难的中国,净土的崇仰者特别多!
为什么诸佛净土得以成就如此的圆满庄严呢?印顺导师说:「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心清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大乘,不但求众生清净,还要剎土清净。」因为有众生,就有其所依止活动的环境,环境净化了、生活品质提升了,众生生活其间,自然身心调柔,易于接受佛法的熏陶,这两者是互相增益的。所以菩萨行者自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来,即不断从一己的身心清净,进而修福修慧,庄严国土、成熟众生,因此感得了正报(身心自体)、依报(所依世间)的圆满严净。
二、众生界的净化──成熟众生
净土中除了自然界物质的丰足,更有人事界的胜乐,也就是社会生活的和谐净化。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除了物有尽而欲无穷的缺憾之外,人群关系更是充满了斗争、不满、嫉妒、瞋恨。胜于己的,便处心积虑的打压、贬抑;比己弱的,又满怀优越的憎恶、鄙弃。于人于己,都衍生了无尽的烦恼、无边的苦痛;但愚痴众生却耽溺于这样或尊或卑的心态中,乐此不疲。净土中则无有这些缺陷,尽是诸上善人、直心众生聚会一处,人人为了同一解脱成佛道的信愿,在良师益友的教导切磋下,相互助成、彼此增益。对于志性怯弱的众生而言,净土实在不失为一个绝佳的修学环境。
印顺导师在〈净土新论〉中,将众生界的净化分作三方面来解说,试援引如下:
(一)经济生活的净化:基本的物质生活,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如果连这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足的话,根本就谈不上精神方面的修养。「净土中,物质的享受,都是随心所乐而受用的,没有巧取、豪夺、占有、私蓄的现象。」「各取所需,各得所适。」正因为富足,人人可以随着自己的需要而享用一切资源,所以任何的储蓄、凌夺,在净土中都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如此世间,生产与消费失衡的现象。不会由于人有我无而衍生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更无由而造种种罪恶。
(二)人群生活的净化:净土之中没有种族的歧视与阶级的不平等,更没有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彼此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到那里进修,只有和乐亲善的学友、相互提携的同参;而没有猜忌恼害的怨敌、结党排他的罪恶。现世间因为种族、肤色、阶级等等的优越我慢,所引发而来的种种侵侮、迫害,在净土中是绝对不存在的。
另外一类共五乘的净土,是有男女之别的;虽有男女差别,却不生相互占有之心。家,是最温馨,也最自私的;因为一夫一妻的私欲占有,就必然造成私有财产制和经济主宰权。由家扩大至城乡、社会、民族、国家,不过都是自我支配占有的延伸,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净土中,纵使有家的形式,也没有私欲占有的内容,因此也不生同此世间的种种秽恶。
(三)身心的净化:生净土中,身无老病死的苦痛,心无贪瞋痴等烦恼,这也是此间众生所最向往的。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由自己生前的信、愿、行,再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大菩萨的悲愿接引,此阴灭已,即得化生于极乐国土的莲花中。花开见佛,继续与诸上善人进修佛道,人人得不退转于菩提,终能悟证无生法忍。
虽然初生净土,烦恼习染尚未断尽无余,但不管如何,是不会再感生死苦果,或承受老病的折磨了!而犹然存在的烦恼种习,也因缺乏引生烦恼的助缘──就如同种子不再有阳光、空气、水等外缘来滋益增长,终究发不了芽、成不了材,而终必雕萎。所以生净土中,身心都非常清净。
净土的建立,并非全赖佛一人发心而可成,如前所说,菩萨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勤行教化,令众生种善根、成熟利根,而后开悟解脱。这些秉受教化的有缘众生,又发愿襄助其严净国土、教育众生的工作,如此结合了诸多同愿同行的菩萨众,辗转增上,终于在圆成佛道的同时,完就了净土圆满与法身圆满。所以净土思想,实最能契合大乘佛法的心髓!
肆、略谈台湾环境概况
虽然日子总是在讲学中倏忽过去,但对于台湾环境的关怀,并不因为忙碌而稍减,…
《从净土谈环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