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90年3月31日第二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 釋傳道

  人間佛教

  ──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壹、前言

  這一次,應昭慧法師之邀,在本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上擔任主題演說,實在令個人既感榮幸又頗生惶恐!左思右想,總覺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才是擔綱此一重任的不二人選,而昭法師卻因爲彼此皆于印公導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同願同行,也許還加上點敬老的意味,而要傳道不揣淺陋地來向諸位法師、大德作報告,個人也只好權充獻曝的野人,將自己的一點感想分享于與會大衆。

  有鑒于上一屆的「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研討會,昭法師已于大會引言中,將導師的思想概要,及其在當代佛教史中的重大成就與影響,弟子門生與私淑艾者等薪火相傳者應盡的責任,都作了十分詳備的闡述。今日,個人謹就臺灣佛教與臺灣社會的現況掠影中,引證人間佛教確居于時代潮流之主導地位,而以人間佛教在實踐層面的綱領──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作結,並以就教于諸位法師、大德,敬請不吝指正!

  貳、時空座標下的臺灣佛教

  時代的巨輪不斷地向前推移,而今二十世紀已悄然譜上休止符,正式迎向二十一世紀。值此新舊世紀更疊之際,我們不妨回顧:臺灣佛教過往究竟是以何種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又將帶領世人走向何方?乃至世人所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佛法?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世代的出家、在家四衆弟子,所必須共同面對與省思的。

  常戲稱這一世代的臺灣佛教,似已進入了百花齊放、衆鳥爭鳴的戰國時代,各具擅場的山頭林立姑且不論,傳統佛教、東瀛佛教、南傳佛教、藏傳密教,光視其各自所弘揚的法門,就已足夠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了!遑論如雨後春筍般突起的新興教派!似佛而非佛,似道又非道,印公導師即曾語帶幽默地對個人說:簡直可以書成「臺灣佛教怪譚」!而現代的佛教徒,倒也像風險分攤似的,大多同時擁抱數家道場;但是,真正遇上問題,卻往往又不知所措地急病亂投醫!這一切的責任,究竟誰屬?

  表面看來,臺灣佛教是興盛極了!君不見光是佛教徒,就號稱有數百萬嗎?甚至佛教界本身,就像部超強的吸金機器,一古腦兒囊括了大多數的社會資源;而且彼此間還會因爲爭取這有限的資源,而陷入「各顯神通」的情境。但在這樣的風光背後,其實潛藏著莫大的隱憂,今且試著解讀時空座標下臺灣的佛教現象:

  一、反智傾向:竊以此爲臺灣佛教最大的危機。佛法是理智的、實踐的宗教,不是光講修行,或從事研究就好了。如果只是將佛法作爲一般學問來研究,那盡管研究成果如何精嚴、佛法理論如何高超,設若缺乏信仰、不能用之于日常體驗,那佛法不過成了少數人鑽研的一門世學罷了!于吾人的生命又有何幹?臺灣佛教,承襲了自明、清以來即衰蔽不振的中國佛教遺緒,再加上長期的愚民教育推波助瀾,從來就偏廢于智慧的修習。不僅在家信衆對于基本教理理解的不多,甚至出家僧衆本身熟谙整體佛法的興衰,取精用宏;或肯循著聞、思、修、證的次第,深入佛法奧義而具足正知正見者,亦皆寥寥可數。這不能不說是佛法在現代弘傳上的一大隱憂!

  二、出世性格:由于政治因素的幹預使然,中國佛教自明朝以來,即僅存禅、淨二宗;甚至到了清初,只允許淨土一宗的弘揚,出家僧衆被迫得遠離俗世與人群,而走向山林。臺灣佛教不僅承繼了這種出世性格,加上早期又蒙日據時代殖民統治的宗教政策「洗禮」,更加深了僧衆對于社會事務的不予聞問。1今日,教界對于「俗事」仍抱持不涉及的論調者,亦所在多有。而部分團體容或已跨越出這一步,卻選擇了「大邊的西瓜」──藉由與政治人物的往來而凸顯自己,藉由對企業界人士興教化而向財團靠攏,楊惠南教授即曾爲文批之爲「別渡」! 2佛教由避世而入俗,真是別有一番冷暖!

  叁、功利主義導向:好簡易、求速成、重己利,或者是臺灣佛教承自傳統佛教的一部分特質;或者,也不妨看作是臺灣社會急劇變遷下的産物之一。消災解厄、禳福免難、健康長壽,原本就是古往今來,凡夫衆生對于一般宗教的共欲;當一個佛教徒,尚未于緣起因果谛理起正信正解,佛法就他而言,不過如一般的神教信仰,他要求的,當然也就僅限于「有求必應」而已!于是,一些「特異分子」爲了迎合社會大衆,什麼神通感應、氣功五術、看叁世因果……等等不一而足的噱頭,就層出不窮了!尤其某些假藉密教之名,而在臺灣佛教市場大張旗鼓者,動辄以上師加持、仁波切灌頂等等名目,來行「利益交換」之實,更是加深了臺灣佛教功利取向的一面!

  四、企業連鎖經營:這似乎已成爲臺灣佛教發展的現代趨勢。各大山頭除了本山之外,各地的分院、道場,宛如連鎖超商般紛立,形同一龐大的佛教王國。山頭與山頭之間又互相較勁,比分院多,比佛像大,比道場莊嚴,比徒衆多,甚至比那一位領導人「奇特」……!分院多了,卻乏人住持怎麼辦?彼時,濫收徒衆、濫剃度的戲碼就上演了!管他是情場敗北或商賈逃債,是失意政客或黑道大哥,只要熟識政商權貴、八面玲珑,而且可招徕信施廣進者,無不爭相羅致門下。或有出家半年、一年,就自立山頭當開山祖師或分院住持者,他本身既不谙佛法、又不通佛製,如何領衆?長此以往,僧衆的道心不因權謀與物質而腐化,也難!恐怕連信衆對于佛教的信心,都會被慢慢瓦解掉!

  五、引進南傳佛教:近十年來,南傳佛教的教法、禅觀,逐漸被引進臺灣來,其法門之次第分明、素樸平易,確是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多數人甚至尚未建立佛法的正見正行,即一頭栽入了禅觀的唯心境界,從此視戒、慧的修學如敝屣,而獨尊禅定。這一偏頗的發展,極可能又將臺灣佛教帶回重隱遁、修證,而不務人事的傳統窠臼中,甚至衍生南北傳佛教間相互歧視的弊端,吾人不可不慎觀其變!

  六、人間佛教理念:幸而臺灣佛教仍有一泓清流,秉承著佛陀出世的本懷,默默地在從事入世利生的工作,不論在佛教文化、教育,或本土的政治、社會關懷等面向,均可見其揮灑任運的菩薩身影。由近年來的「思凡」事件、反嬰靈、反挫魚、「觀音」事件、反核電、反賄選等護教、護生事件的投入,更可窺見其與時代脈動緊密相扣之人間取向。雖然,此一理念的诠釋,各個道場或有別異,可喜的是:部分佛弟子已然反省到佛教應該走出傳統,而與現代人間相結合!

  參、主導時代潮流的人間佛教

  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不唯臺灣宗教進入了戰國時代,整個臺灣社會所呈現的,就是一片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景象。政治、社會亂象不斷,倫理、道德束諸高閣,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同情,也被疏離、猜忌、自我中心所取代。部分社會學家認爲:宗教是社會演化的産物,什麼型態的社會,便造就出什麼型態的宗教,似乎宗教只能扮演受製約的被動角色。但影響是相互的,宗教盡管可能因爲時代的變遷與需求不同,而修正其弘傳的方法與教義的诠釋;然宗教更可能賦予其教理以時代意義,而從事社會改造、人心淨化的神聖使命。只是這一分企圖心,從來爲傳統佛教所忽略;鹹信印公導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理念,適足以撥亂世而反之正!何以我們如此肯定人間佛教是爲時代潮流的主導呢?

  一、人間佛教乃時代風潮之所趨

  印公導師雖然不是「人間佛教」這一名詞的首創者,卻爲「人間佛教」的重新诠釋者,與實踐推行者。身逢中西與新舊文化嚴重沖擊,國難、教難並臨的印公導師,一則受到了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啓發,再則自《阿含經》及各部廣《律》的研求中,體會到其中所蘊涵現實人間的親切感與真實感──佛法與現實佛教界的偌大距離,才明白地顯示出來。加上由日本學者的著作中,學習到新的治學方法,終使導師凝定了「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3的研究方針。時代的苦難,佛教界卻衰頹得無暇他顧,新儒家學者如梁漱溟等人出佛歸儒的辟佛風尚,更是引起導師深深的反思;迨讀《增一阿含經》上所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4,才不禁爲尋得源頭活水──佛法人間性的經證喜極而淚!

  時至今日的臺灣社會,盡管時空別異,但著重人間正行及入世關懷的人間佛教,仍最能契應時代之所需。因爲從來以儒家思想爲本位的教育模式,早已使臺灣社會陷于短視近利、現實冷漠的目的論導向;一切的學問、知識、修養,不是爲了利濟人群、服務社會作准備,而是爲了來日可以獲得財富權位、聲名顯達。「十年寒窗無人問」無所謂,只要「一朝成名天下知」,那一切的努力、付出才有代價;如不幸未能得到自己所預期的,又當如何呢?中國社會,乃至臺灣社會,之所以自私自利、勾心鬥角,重權謀、耍手段,難道不是緣于此種思想的遺毒?這是臺灣社會汲汲營營于名利馳求的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主義者,表面上他們顛覆舊有的倫理道德,放浪不羁,崇尚個人自由;但骨子裏卻普遍存在對于未來的不確定與不安全感,這一迷失的族群,其實是臺灣社會只重物質忽略精神的畸形發展下的受害者。這,唯有運用菩薩的悲智,施以人間佛法的熏陶,才能逐步導之向于善、向于光明提升。

  對于世俗名利情的戀著追逐,是世間凡夫不學而能的;厭離世間的穢惡,從此離塵絕世而尋求生死解脫的二乘(聲聞、緣覺)心行,亦非頂難;真正的難中之難,是不戀著世間又不離此世間的菩薩行。今日臺灣社會需要的,正是以超勝世俗的心──出世無我的精神,投身淑世利生事業的菩薩行者。印順導師說得好:「出世,不但是否定、破壞,而更是革新、完成。行于世間而不染,既利己更利他,精進不已……。這即是出世的真義,真出世即是入世的。出世不僅是否定,而富于…

《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從淨土談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