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肯定的建設性。」5人間菩薩這種世出世法、融攝無礙的襟懷,正是臺灣未來改造社會,主導時代的一股重大力量!
二、社會改革的行動家──凡夫菩薩
由人──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圓滿成佛,乃是人間佛教最大的特色與思想核心。表面看來,行十善正行的凡夫菩薩,與人天乘,乃至儒家或其他宗教,似無太大的差別。究其實,人天乘、儒家及其他宗教,或但求現生、來世報生人天的福樂,或重于家本位的倫常和樂,基本上是爲己私利的人天善果;而人間佛教所舉揚的人菩薩行,卻是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爲先的菩薩道。由凡夫菩薩而賢聖菩薩,依次進向佛菩薩,最終完成究竟圓滿的大菩提,這是依于人人能解能行的十善業,先修習完善的人格,再一面培養信心、悲願,一面多聞正法、聞思精進,而漸次向上的成佛之道。印公導師即曾依大乘經論,開示了信、智、悲叁者,作爲初發心菩薩修持的心要。這叁者修習成就,即爲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信以莊嚴淨土,智以清淨身心,悲以成熟衆生──甚深功德的一切菩薩大行,亦皆隨之開展。
爲何說凡夫菩薩是社會改革的行動家?因爲他在初發心時,即時時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衆生的利樂爲利樂,心心念念均在護念衆生、慈悲利他上轉。爲了令衆生離苦得樂,他是不惜抛棄身家所有,而與造成衆生苦難的強權惡勢相對抗的。這種「舍我其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宏偉超邁氣概,唯獨在人間菩薩的身上才得展現!在菩薩道的修習進程,凡夫菩薩不斷地從利他事行之中,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並結合同願同行者淨化世間、教育有情,逐以莊嚴國土、成熟衆生作爲其菩薩道的兩大首要任務:使所依止的世間轉染成淨,也教化有緣衆生轉迷成悟。逮世間與自他的淨化同時圓成,亦即成就了淨土圓滿與法身圓滿。這淨化世間、教育有情,其實就含攝得社會改革工作的兩大面向,故說無私無畏的菩薩行者,最足堪稱社會改革的行動家!
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一文中,曾說到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的兩點特征,分別爲:具煩惱身與悲心增上,這是我們修學菩薩行不可不知的。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不能正見自己具有種種煩惱,反而開口證悟、閉口解脫,俨然一派聖人模樣,這是斷然與佛法不能相應的。凡夫菩薩雖然煩惱未斷,但是他已經具備正信正見,足以攝導衆生同向清淨的佛果,所以堪爲衆生學習的師範。「不誇高大,不眩神奇」,凡夫菩薩就是這般的平實可親,平易可學!
初發心的凡夫菩薩,是以護持佛法、救度衆生爲重的。他不專重信願,因而超勝徒重信仰的神教;他不偏尚修證,因而不落小乘的離世棄俗。他只是悲心殷切、隨分隨力地從「平實穩健處」,做著自己所能做以及所應做的工作。在世人眼裏,他或者是個滿懷熱忱,卻無可救藥的傻子;但臺灣社會不正因爲「聰明人」太多,才會亂象叢生、蕩然失序嗎?「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忘己爲他的人菩薩行,不但可對治臺灣佛教諸多異質化的弊端,更是矯治社會病態、安頓世道人心的一帖良劑!臺灣社會與臺灣佛教要見新生的希望,唯有人人奉行十善,效法人菩薩心行,才可達致!
肆、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菩薩廣大的悲智願行,是令人景仰無已的;但在其實踐面,從人間凡夫有限的心力、財力、物力與時間上來著眼,必然要面臨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擇。這一點,導師在《印度之佛教》序文中的一段話,倒可提供我們些許的線索。他說:「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竊將之簡化爲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佛教本是佛出人間,而從佛陀自證的內容,發爲契應當時、當地、當機而施設的教化。因此目前的臺灣佛教,除應在教理上推展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之外,亦須在實踐面首重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甚而應將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列爲菩薩使命的第一優先。此時──應當關懷的,是如何在不失佛法的根本立場,而將佛法的弘傳善巧地與現代相結合,使佛法更能廣大滋益惶惑的衆生。例如:弘法的方式、利生的事業、僧衆素質的提升、護法團體的組織、在家居士的教化等等。其次,亦應關懷現時社會人心的趨向,以便依于佛法的正見而予淨化對治。
此地──應當關懷的,是臺灣佛教如何走出傳統的陰影,並排除滲入佛法中的神道及俗化思想,從而建立臺灣本土宗教的性格與特色。尤應將佛教徒的眼光,從遙遠的他方,拉回這現實的本土臺灣,所以應當淨化的,亦屬臺灣本土社會,及其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此人──當以此間衆生,尤其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作爲教育關懷的第一順位。其中,尤應對于弱勢團體及其相關議題賦予特別的關懷,甯願作爲弱勢團體的捍衛者,也不與擅用財經政權優勢者並肩立!
人間佛教的實踐者,除了以臺灣本土的時、地、人,作爲關懷淨化的主體之外,更應以龍樹菩薩所楬橥的叁點菩薩精神自期:忘己爲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6由人菩薩而成佛,經說需曆叁大阿僧祇劫的長時修行,所以菩薩志業是生生世世相繼、任重而致遠的。爲了利濟衆生,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唯求盡其在我。盡管現實的一切可能充滿險阻磨難,盡管所悲濟的衆生可能回過頭來惱害,但在菩薩勝解空性的慈心悲懷中,任何的順逆得失都誘動不了他、打擊不倒他!這是菩薩精神的至感人處!
今日,我們在此慶祝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公導師的九秩晉六嵩壽,除了感謝導師在法義上的乳哺深恩之外,更期勉大家發大心,作一名人間佛教的實踐勇者,最末謹以太虛大師所作的一首詩偈與諸位共勉!
「我今修學菩薩行,
我今應正菩薩名,
願人稱我以菩薩,
不是比丘(尼)佛未成!」7
佛曆二五四四年二月廿七日書于妙心寺
注釋:
1.參見楊惠南著〈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頁一~四四。
2.參見楊惠南著〈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省思〉《臺灣佛教的曆史與文化》(江燦騰、龔鵬程主編,臺北:靈鹫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頁二七九~二九二。
3.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五),頁九。
4.《增一阿含經》〈等見品〉(大正藏2.694上)。
5.印順導師著,《無诤之辯》,頁一四。
6.印順導師著,《印度之佛教》〈自序〉,頁六。
7.印順導師著,《華雨香雲》,頁叁四○。
《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