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肯定的建设性。」5人间菩萨这种世出世法、融摄无碍的襟怀,正是台湾未来改造社会,主导时代的一股重大力量!
二、社会改革的行动家──凡夫菩萨
由人──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圆满成佛,乃是人间佛教最大的特色与思想核心。表面看来,行十善正行的凡夫菩萨,与人天乘,乃至儒家或其他宗教,似无太大的差别。究其实,人天乘、儒家及其他宗教,或但求现生、来世报生人天的福乐,或重于家本位的伦常和乐,基本上是为己私利的人天善果;而人间佛教所举扬的人菩萨行,却是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的菩萨道。由凡夫菩萨而贤圣菩萨,依次进向佛菩萨,最终完成究竟圆满的大菩提,这是依于人人能解能行的十善业,先修习完善的人格,再一面培养信心、悲愿,一面多闻正法、闻思精进,而渐次向上的成佛之道。印公导师即曾依大乘经论,开示了信、智、悲三者,作为初发心菩萨修持的心要。这三者修习成就,即为菩萨事业的主要内容──信以庄严净土,智以清净身心,悲以成熟众生──甚深功德的一切菩萨大行,亦皆随之开展。
为何说凡夫菩萨是社会改革的行动家?因为他在初发心时,即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心心念念均在护念众生、慈悲利他上转。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他是不惜抛弃身家所有,而与造成众生苦难的强权恶势相对抗的。这种「舍我其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宏伟超迈气概,唯独在人间菩萨的身上才得展现!在菩萨道的修习进程,凡夫菩萨不断地从利他事行之中,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并结合同愿同行者净化世间、教育有情,逐以庄严国土、成熟众生作为其菩萨道的两大首要任务:使所依止的世间转染成净,也教化有缘众生转迷成悟。逮世间与自他的净化同时圆成,亦即成就了净土圆满与法身圆满。这净化世间、教育有情,其实就含摄得社会改革工作的两大面向,故说无私无畏的菩萨行者,最足堪称社会改革的行动家!
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一文中,曾说到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的两点特征,分别为:具烦恼身与悲心增上,这是我们修学菩萨行不可不知的。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不能正见自己具有种种烦恼,反而开口证悟、闭口解脱,俨然一派圣人模样,这是断然与佛法不能相应的。凡夫菩萨虽然烦恼未断,但是他已经具备正信正见,足以摄导众生同向清净的佛果,所以堪为众生学习的师范。「不夸高大,不眩神奇」,凡夫菩萨就是这般的平实可亲,平易可学!
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是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的。他不专重信愿,因而超胜徒重信仰的神教;他不偏尚修证,因而不落小乘的离世弃俗。他只是悲心殷切、随分随力地从「平实稳健处」,做着自己所能做以及所应做的工作。在世人眼里,他或者是个满怀热忱,却无可救药的傻子;但台湾社会不正因为「聪明人」太多,才会乱象丛生、荡然失序吗?「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忘己为他的人菩萨行,不但可对治台湾佛教诸多异质化的弊端,更是矫治社会病态、安顿世道人心的一帖良剂!台湾社会与台湾佛教要见新生的希望,唯有人人奉行十善,效法人菩萨心行,才可达致!
肆、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
菩萨广大的悲智愿行,是令人景仰无已的;但在其实践面,从人间凡夫有限的心力、财力、物力与时间上来着眼,必然要面临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择。这一点,导师在《印度之佛教》序文中的一段话,倒可提供我们些许的线索。他说:「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窃将之简化为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
佛教本是佛出人间,而从佛陀自证的内容,发为契应当时、当地、当机而施设的教化。因此目前的台湾佛教,除应在教理上推展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之外,亦须在实践面首重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甚而应将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列为菩萨使命的第一优先。此时──应当关怀的,是如何在不失佛法的根本立场,而将佛法的弘传善巧地与现代相结合,使佛法更能广大滋益惶惑的众生。例如:弘法的方式、利生的事业、僧众素质的提升、护法团体的组织、在家居士的教化等等。其次,亦应关怀现时社会人心的趋向,以便依于佛法的正见而予净化对治。
此地──应当关怀的,是台湾佛教如何走出传统的阴影,并排除渗入佛法中的神道及俗化思想,从而建立台湾本土宗教的性格与特色。尤应将佛教徒的眼光,从遥远的他方,拉回这现实的本土台湾,所以应当净化的,亦属台湾本土社会,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此人──当以此间众生,尤其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作为教育关怀的第一顺位。其中,尤应对于弱势团体及其相关议题赋予特别的关怀,宁愿作为弱势团体的捍卫者,也不与擅用财经政权优势者并肩立!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除了以台湾本土的时、地、人,作为关怀净化的主体之外,更应以龙树菩萨所楬橥的三点菩萨精神自期: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6由人菩萨而成佛,经说需历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时修行,所以菩萨志业是生生世世相继、任重而致远的。为了利济众生,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唯求尽其在我。尽管现实的一切可能充满险阻磨难,尽管所悲济的众生可能回过头来恼害,但在菩萨胜解空性的慈心悲怀中,任何的顺逆得失都诱动不了他、打击不倒他!这是菩萨精神的至感人处!
今日,我们在此庆祝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公导师的九秩晋六嵩寿,除了感谢导师在法义上的乳哺深恩之外,更期勉大家发大心,作一名人间佛教的实践勇者,最末谨以太虚大师所作的一首诗偈与诸位共勉!
「我今修学菩萨行,
我今应正菩萨名,
愿人称我以菩萨,
不是比丘(尼)佛未成!」7
佛历二五四四年二月廿七日书于妙心寺
注释:
1.参见杨惠南着〈台湾佛教的「出世」性格与派系纷争〉,《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页一~四四。
2.参见杨惠南着〈台湾佛教现代化的省思〉《台湾佛教的历史与文化》(江灿腾、龚鹏程主编,台北: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国际佛学研究中心),页二七九~二九二。
3.印顺导师着,《华雨集》(五),页九。
4.《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大正藏2.694上)。
5.印顺导师着,《无诤之辩》,页一四。
6.印顺导师着,《印度之佛教》〈自序〉,页六。
7.印顺导师着,《华雨香云》,页三四○。
《人间佛教──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