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一)

  

妙心法雨

  

1997.3.27~5.1 每周四晚間七點半至九點半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一)

  

壹、緒說

  一、講說緣起

  法雲文教協會成立至今,已近十年之久1!不論在慈善救濟、社會教育、環境保護,或者政治關懷等議題上──尤其是持續推動數年的「幹淨選舉救臺灣」反賄選運動,本會所作的努力可以說有目共睹,不遺余力!

  幾年前,傳道曾應邀在這裏爲大家講述基礎佛學課程──「佛法十講」,並舉辦了數場的佛法釋疑座談會,以爲佛教的社區教化。在休息了一段時日之後,林登木理事長要傳道再來這裏與各位續結法緣;但幾經考慮,卻猶豫著不知該講說那一部經好!太長的經典,常常講了後面就忘了前面,整部經聽講下來,不是很容易掌握得到其中的精髓。左思右想,不如就爲大家講解《法句經》吧!

  與《法句經》的因緣,應溯及早年就讀佛學院,當時的教務長淨心法師即曾參考日本學者的著作,爲我們講解吳本《法句經》。因淨心法師原有出版講記的計畫,所以我便隨堂整理紀錄,以效學生棉薄之勞。後來雖然因爲差別因緣,另有人代筆成書,但經這一番筆記,自己倒也獲益匪淺。

  一九七七年九月開始,傳道應邀在德化堂講說吳本《法句經》,以迄一九八二年底。深深覺得本經每一首詩偈,句義平易簡潔,而又切中法要。大家在理解之後,不管能夠記憶幾句,只要真能將聽聞而來的法義,用之于日常生活,也就真能得到聞法的利益!這也是爲什麼今日在此重新講述本經的緣起。

  記得月初(1997.3.9),在臺北慧日講堂參加「太虛大師圓寂五十周年學術座談會」時,印順導師特別慈駕莅會,並于會中開示學佛同仁:今日于此緬懷太虛大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之余,更應效法虛大師的菩薩精神,不離佛法正見,不違時代意識,而從事自利利他的一切事業,才不致使佛法變了質。

  佛法的弘傳,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至于今日的臺灣,其間必有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適應,或爲佛法真義的抉發,或爲自宗法門的偏揚,但佛法的確是一天天龐雜深刻了!如何在佛法的現代弘傳上契理──不離佛法正見,又複契機──不違時代意識,這確是佛法弘揚者必須戒懼戒慎的二大課題,今日且本此衷以講述本經,希望能做到「雖不中,亦不遠矣!」  

  二、關于法句

  《法句經》,有《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昙缽經》、《昙缽偈》等異名;乃集錄自四阿含及其他經典中的佛自說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2。「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衆經。……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采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爲品,于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3這段《法句經序》的說明,或可視爲《法句經》的起源。

  至于《法句經》的內容,則「爲策勵學衆,精進向道,富有感化激發力量的偈頌集。」4近代佛教學者呂澄居士,又進一步抉擇摘舉本經的要義爲叁門:「一者涅槃,二者聞戒,叁者止觀。」他認爲《法句》的撰集,爲供教學之用。教學的目的,即是學佛的終極目標──涅槃寂靜,而其方便則爲聞、戒與止觀;本經則盡攝此叁門于其中5。大體而言,《法句》的內容不出佛教真理觀、社會觀等根本義理的教示6,意義深長而切要,間雜巧妙的譬喻于其間,偈頌又複便于讀誦,實是值得吾人研誦再叁的一部經!

  依吳.支謙的《法句經序》說:「其在天竺(印度),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躐等、越級)。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啓蒙辨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少)而所苞(包)者廣,實可謂妙要者哉!」7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斯裏蘭卡,本經不但是初學者的入門書,甚且是僧伽考試比丘資格的寶典8。而在中土,「學者每以叁藏難能遍讀,不若《法句》之簡約易持,因而重視之特甚。」9可見本經不論在南傳抑或北傳,均占有相當重要之地位,無怪乎要被推崇爲「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

  叁、解釋經題

  大凡一部經的經題,均分有通題與別題二者。通題,乃一切經的通名,是能诠的教法;別題,則是與其他經典不共的,乃所诠表的理行果法。如本經之通題,即爲「經」;「法句」則爲其別題。以下便略釋本經的經題:

  經名「法句」,或譯「法迹」。法──達磨 Dharma,是佛法的根本與核心,乃佛自覺自證而爲衆生開示宣說的真理。印順導師在其著作〈法之研究〉中,將「法」類分爲教法與理法10。教法,是指釋尊的教授教誡,經語言而文字的結集傳誦,所留傳下來的一切經(法)、律(毗奈耶);乃至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示修行,因而對佛法進一步論說、抉擇與闡發的語言文字,均屬教法的範疇。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將之歸納爲文義法。

  理法,包括現實世界的理法與理想界的理法11。現實世界的理法,即趣向理想界的理法之行踐法門、修證途徑,亦即聖道──八正道爲中心的正法。佛在臨入滅前,曾對須跋陀羅慈示:「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12可見得八正道是證覺解脫所必由的不二聖道,所以稱之爲「法」。八正道又統攝而爲戒、定、慧叁增上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是每一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的聖弟子所必具的,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依慧而得解脫,所以叁增上學亦能得解脫的實現。實現解脫的關鍵,即在于般若慧的如實知見──正見緣起、四谛等法。

  佛曾對比丘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13緣起,是佛依般若慧所證見,而不共于其他宗教與科哲學的谛理;「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14。生死流轉的世間,依于無明愛見等惑因業緣而開展;還滅解脫的出世,亦依于彼等的散滅而悟證。所證悟的,即緣起法性──不生不滅的無比法──涅槃,這亦即理想界的理法。經中多處說到此緣起法性是「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15的。甚深微妙法,不因佛出世間或其覺證而存在,而是「性自爾」──本來如此,自然如此的;佛不過以正道證見了它,又爲衆生宣說出來罷了!

  般若慧所如實知見的,還有四谛──苦、苦集、苦集滅、苦滅道;佛在波羅奈初轉*輪,即以此四谛爲法的綱要。如初見此真谛,經上即稱爲「知法入法」。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是爲聖道實踐的必然過程,固稱爲法;而正見此四谛、緣起的般若妙智,當然亦名爲法。雖然在佛的深徹智海中,是理智一如,以如如智證如如理,無有能證智與所證理之對待的,但欲度化妄分別衆生,故而善巧安立種種差別施設。從八正道的體證涅槃,乃至般若的正見緣起四谛理,智證法性空寂,這一切無一不是佛弟子所皈依的達磨(法)真義。

  波陀 pada,原意爲足迹、形迹,引申其義爲「道」或「句」。佛所說偈,乃古聖行走過的道迹,佛弟子依此道迹而行,即得斷惑證真,實現涅槃解脫,故引申爲「道」義。又,聚集多「名」(猶「詞」也),即名爲「句」,能圓滿妥貼的诠表義理。釋尊的教說,不外法說、義說,以使衆生得法饒益、義饒益、梵行饒益;因此略集釋尊诠法、诠義的偈頌集,也就名爲「法句」、「義句」16。以上是解釋本經的別題「法句」。

  本經的通題:「經」,梵語修多羅 Sutra,本義爲絲或線,有貫攝不令散失的作用。因佛所說的法,經佛弟子從證出教、口耳相傳,結集貫攝成部,而得久住世間,一如線之貫華不散,所以名之爲「修多羅」。佛所說的法,是究竟的真理與德行,可供我們作爲永久學習的依循,所以法──結集的經,又含有恒常法則的意義。蓋中土向稱古聖先賢所著書之至理名言爲「經」,如詩、書、易、禮、春秋等五經、九經、十叁經;「經」的本義也是「縱線」,所以隨順中國的名言,將「修多羅」譯爲「經」。除此,「經」又有數義:「經」,猶徑也,可循之導向不生不滅的涅槃聖境。「經」,猶如鏡也,可攬之觀照心行的善惡邪正,乃至依佛經法所教而止惡、行善、淨心,所以言經如鏡。古德又將「經」引申爲出生、湧泉等義,因而合(線、徑、鏡、出生、湧泉)爲經的五義說。

  四、略述傳譯

  現存的《法句》,漢譯有四部,銅鍱部傳巴利語一部,藏譯兩部,及近代發見的梵文本、犍陀羅語本17。

  支謙在《法句經序》中曾經提到:「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18又說:「近世葛氏,傳七百偈。」19可惜當時即已無可考見,惟印順導師據「葛氏」之語音,推論其或爲迦葉遺部(kayapy)──飲光部所傳之誦本;這是分別說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說一切有部的學派20。

  現存漢譯的四部,首先是天竺沙門維只難,于吳大帝孫權黃武叁年(西元二二四)來到武昌,支謙從他受五百偈本的法句,並請其同道竺將炎(將,一作律,或持)與之共同譯出者;計二十六品,四九五偈。但「譯所不解,則阙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21後來,支謙又從竺將炎谘問,重新予以校定,遂增加了十叁品,成爲叁十九品,七五二偈,即現存吳譯的《法句經》本。

  據印順導師與其他佛教學者的考究,維只難所傳的二十六品,五百偈本,實與銅鍱部所傳的巴利語本相當,至少可肯定爲大陸分別說系,如化地部或法藏部等所傳22。至于增補的十叁品,從品名來看,都與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叁十叁品本相同,可見與說一切有部有關;日本學者水野弘元先生更推定其爲無畏山寺派所傳23。

  其次,是西晉惠帝末年(西元叁○五頃),法炬與法立共譯的…

《法句經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